斑點亞馬遜鸚鵡指名亞種是脊索動物門、鳥綱的一種亞種。斑點亞馬遜鸚鵡和其他的亞馬遜鸚鵡比起來,數量並不是很多,由於南美洲熱帶雨林的持續減少,濫墾伐木,使的其的棲息地大量減少;再者也常被捕捉食用以及走私到其他國家,因此有些棲...
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鸚鵡科、亞馬遜鸚鵡,分布於安第斯山脈段的秘魯和玻利維亞,曾經有一個在阿根廷的記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基本信息 【命名者及時間】Tschudi, 1844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鸚鵡科、亞馬遜鸚鵡 分布...
橙翅亞馬遜鸚鵡指名亞種 橙翅亞馬遜鸚鵡指名亞種是橙翅亞馬遜鸚鵡種下的一亞種。分布範圍 分布於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西、法屬蓋亞那、蓋亞那以及蘇利南。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
和尚鸚鵡(學名:Myiopsitta monachus):是鸚鵡科、和尚鸚鵡屬的物種,體長在28-30厘米之間,翼展43-48厘米,體重90-140克。雌鳥比雄鳥小10-20%。共有4個亞種。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
喜山鵟(學名:Buteo refectus):是鷹科、鵟屬鳥類,曾經是歐亞鵟的亞種之一,屬中型猛禽。體長45-53厘米。整體棕色,胸部有斑點圖案,腿上部和肘部有深色覆羽。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主要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橫斑或縱紋,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橫斑。飛翔時兩翼寬闊,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的白斑,翼下白色,僅翼尖...
米切氏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leadbeateri): 是世界中非常著名的觀賞鸚鵡,分布於澳洲境內,亞種2個。米切氏鳳頭鸚鵡體型漂亮,體色白色,頭上羽冠散射似花,紅黃相間、色彩分明,是鳥類羽冠中的極品,其形狀也是澳洲當地的土著首領頭冠形狀。鳳頭鸚鵡科的種類都有醒目的冠羽,米切爾鳳頭鸚鵡的羽冠是鸚鵡目中最漂亮的,同屬的...
暗腹雪雞(學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是雉科中的一種草食鳥類。體形較大,體長50-65厘米,體重約2-2.5千克。通體以土棕色或紅棕色為主,密布有黑褐色的斑點。共分化為5個亞種。指名亞種體羽的顏色最暗,南疆亞種體色最淡,青海亞種的體色介於上述兩亞種之間。是典型的高山耐寒鳥類,通常棲息于海拔...
飛羽外翈淺棕褐色,內翈近白色,內外翈均具灰黑色細小斑點和橫斑。尾羽同飛羽,但橫斑更顯著,通常有4條淺黑褐色橫帶,端部密被灰黑色蟲蠹狀斑和近白色端斑。下體白色,有時或多或少綴有皮黃色和散布有暗褐色斑點。尾下覆羽白色。覆腿羽淺棕赭色,亦具稀疏的灰黑色斑點。虹膜黑色,嘴肉白色,跗蹠灰黑色,爪...
斑尾榛雞分化為2亞種,即指名亞種(T.s.sewerzowi)和四川亞種(T.s.secunda),兩者區別在於,四川亞種頭部栗色較濃,背、腰黑色橫斑明顯,肩和翼上覆羽具顯著的白色端斑;指名亞種頭部栗色較淡,背、腰黑色橫斑模糊不清,肩和翅上覆羽不具白色端斑或不明顯。近種區別 生活習性 棲息 主要棲息于海拔2500~3500...
巢較為簡陋,每窩產卵6-13枚,卵的顏色為赭色,具密布的栗色斑點。孵化期為24-26天。雛鳥孵出後隨親鳥轉移到地勢較高的潮濕溫暖的山坡地帶,並且形成較大的群體。亞種分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亞種分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
每窩產卵1-3枚,通常為2枚,卵為白色,表面沒有斑或具有黃褐色斑點。卵的長徑在55-55.5毫米之間。產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為45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55-60天后離巢。亞種分化 註:該物種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曾經和茶色雕(Aquila rapax)在分類上劃為...
卵的形狀為長橢圓形、卵圓形或者梨形,顏色為白色或淡藍色,上面具有少許褐色的斑點,其中鈍端較密。孵化期為23-25天。孵卵由雄鳥和雌鳥輪流承擔,暫時不承擔孵卵的親鳥便外出覓食,回來時總要口銜蘆葦等對巢進行修補。親鳥之間在整個孵化期顯得十分親昵,經常互相以喙相碰,或梳理羽毛,有時還會發生互相爭著孵卵...
共分化為2個亞種,中國僅有指名亞種,分布於福建、海南、台灣、瀏陽等地,但各地均極罕見,其中在台灣為留鳥,在海南東南 部為旅鳥。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11月到翌年3月,營巢於從山腳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濃密的常綠闊葉林或落葉闊葉林中,多置於高大喬木的上部。巢的大小變化較大,有的較為鬆散龐大,每窩通常產卵1...
采一妻一夫制或一妻多夫制。築巢於地上,在地面挖一淺凹為巢,每窩產3至5枚卵,卵淺褐色、有深褐色斑點,大小平均為26.7×20毫米。雛鳥早熟性,出生後2至3天即可自行覓食。亞種分化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
繁殖期為5-8月,營巢於有稀疏樹木或灌叢的開闊平原草地和沼澤地上。巢由枯枝和草構成,每窩產卵2枚,偶見1枚,卵為乳白色,被有褐色斑點。亞種分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所有亞種均不常見。2023年3月,廈門市觀鳥協會發布的2023年1月廈門市野生鳥類多樣性監測月報數據顯示,1月份廈門市野生鳥類多樣性監測記錄有蛇雕。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森林中高樹頂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構成,呈盤狀,每窩產卵1枚,卵白色、微具淡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6.3-73.1毫米×54-58.2毫米,...
鳥身羽毛為有白色圖案的亮黑色,翼有白色斑點,因為長著一隻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雄性啄木鳥的冠部呈現鮮亮的紅色。頸部及背部呈藍黑色,有白色彩的斑紋,下顎呈黑色。翼面及翼底都有白邊,翼底前亦有白邊,形成中間有一條黑線,逐漸向翼端擴大。成鳥的喙呈象牙色,雛鳥的呈白堊色。頭上有冠,雛鳥及雌鳥的冠...
牛頭伯勞的2個亞種在棲息的海拔高度上有不同的生態適應:指名亞種分布於較低海拔地區,在長白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而中國亞種在河北部繁殖棲息地在海拔1000-1800米的針闊混交林內,在甘肅中部和南部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上直到3000米。生活習性 牛頭伯勞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躍,常在林緣或路邊灌叢中跳上跳下...
此外,在它的項下還生有一塊圖案奇特的肉裙,色彩絢麗而富於變幻,兩邊分別有八個鑲著白邊的鮮紅色斑塊,中間在黑色的襯底上散布著許多天藍色的斑點,有人說這些斑點很象草書的“壽”字,所以又稱它為“壽雞”,視為長壽和好運的象徵。它的臉頰裸出,露出天藍色的皮膚,周緣圍著一圈桔黃色的羽毛。頭、頸的後...
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白色,一般沒有斑點,有的在鈍端有少許黃褐色斑。孵卵由親鳥輪流承擔,護巢性很強。孵化期為42-43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的時候全身被有白色絨羽,由親鳥共同餵養大約60-80天后羽毛才能豐滿,然後離巢。亞種分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卵呈淡赭色,具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點,也有無斑的。卵重27.6-36克,卵的大小:34-38×45-50毫米。孵卵期19-25天。剛孵出的雛鳥黃色,與雌鳥相似,肩羽與背羽有寬闊的中央縱紋,1-2天后幼鳥即能到處奔跑覓食,10天后幼鳥已能拍動雙翅,一月後能短距離飛行。亞種分化 黑琴雞依羽色和體形,分為7個亞種。
獵隼有4個亞種,阿爾泰山脈東北邊緣的獵隼體型稍大,顏色較深,底棲部位的斑點也較其他種群多。這些被稱為阿爾泰隼(Altaifalcon)的獵隼在過去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物種“阿爾泰獵隼”,它們或許是獵隼和矛隼的雜交種,但在1994年將其視為獵隼的一個亞種,直到對其種群遺傳學和生態學進行全面研究。形態特徵 獵隼前額和眉紋...
尾上覆羽較短具顯著橫斑,尾羽灰褐色,具5道不明顯的淺白色橫斑和白色斑點。頦暗褐色具少許白色斑點,喉黑色,兩側各有一塊白斑,其餘下體污白色,有寬闊的褐色縱紋,在一些鬆散的羽枝上有細的橫斑。跗蹠和趾被羽,灰白色具淡褐色橫斑。尾下覆羽白色,被有稀疏的橫斑。烏林鴞的虹膜黃色,嘴黃色,爪黑色。大小...
黑鸛上體羽黑色、並帶有綠紫色金屬光澤,胸腹部羽白色;嘴、腿均紅色;兩性相似;成鳥嘴長而直,基部較粗,往先端逐漸變細;腳長,前趾基部間具蹼,虹膜褐色或黑色,眼周具裸露皮膚,裸皮紅色;幼鳥頭、頸和上胸褐色,頸和上胸具棕褐色斑點,嘴、腳褐灰色或橙紅色,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鸛在中國見於除...
產卵期常與冰雪融化期一致,從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窩產卵2枚,卵為橢圓形,卵呈暗橄欖色,鈍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點,雌雄鶴交替孵卵,但以雌鶴為主,孵化期約為27天,孵化率僅為1/3,多數雛鶴於6月最後5-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隻幼鶴能活到可以飛翔,因為白鶴的幼鶴攻擊性太強,較弱的1隻常在...
2個亞種在中國均有分布,普通亞種繁殖於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吉林的通榆、鎮賚,遼寧西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越冬於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江西、湖北等省,偶爾也見於福建,此外也有少數種群終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亞種繁殖於新疆西部和東部。繁殖方式 大鴇每年4月中旬開始繁殖,雄鳥在求偶炫耀時,首先雙腿...
外側尾羽栗色,羽端白色,近端處具黑色橫斑和斑點。翅黑褐色,具棕色橫斑和白色羽乾紋及端斑。頦、喉淺砂白色,胸沾棕,微具褐色斑點,腹和兩脅淡棕白色,具棕褐色橫斑。較短的尾下覆羽棕色,具黑色橫斑和白色端斑;長的尾下覆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羽基具黑色和栗色相雜橫斑。 虹膜棕紅色,眼周裸出皮膚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