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須鮫

斑須鮫

斑須鮫,俗名豆腐鯊、虎沙,Orectolobus Maculatus (Bonnaterre,1788),鬚鯊目鬚鯊科鬚鯊屬的一種海水魚類。棲息於大洋、深海、近海沿岸,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中國南海至澳洲沿海均有分布。

概述,型態特徵,棲所生態,生活習性,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概述

學名 Orectolobus maculatus
斑須鮫
命名者 (Bonnaterre, 1788)
中文名 斑須鮫
科中文名 須鮫科
科號科名 009 Orectolobidae
模式種產地 South Seas  大陸名 斑紋鬚鯊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 豆腐鯊、虎沙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斑須鮫
最大體長 32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potted wobbegong, Wobbegong

型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寬扁,後部細小。頭相當寬鴉埋辨扁,眼前方及下方具8-10枚肉垂或皮瓣。吻寬短,前緣圓形,背面平坦。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眼上方具2個乳突。鼻孔下側位,鼻孔籃歡格旋緣具長而尖凸分枝之須;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大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不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近於前位;多捉糠齒側扁而尖銳,上頜前部具犬齒3列,下頜則為2列,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頗高,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之中部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彼此遠隔;臀鰭小,起於尾鰭之前;尾鰭狹小,尾椎骨不上揚,上葉略發達;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深褐色,腹部淡色;體背隱約可見深色之鞍狀斑,整個背部另具白色斑點及O型淺色斑紋,鞍狀斑之間則無寬網狀線。各鰭具白色不規則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礁砂混合區,棲息深度從潮間帶至深達110米深處,屬中大型底棲性鯊魚。活動少,常蟄伏於礁區附近海床。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才嫌宙、蟹、貝類等為食物。受干擾時會主動攻擊,具有潛在性危險。

生活習性

斑須鮫是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詢笑兵燥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米深處,通常活動於舄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動於白天。有穴居之習性,但虹糊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範圍廣泛,各式各樣的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皆可。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中國南海至澳洲沿海均有分布。本省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有漁獲記錄。

漁業利用

漁期以入夏至秋季這段期間較佳。為食用之鯊類,可醃製成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大型水族館偶有展龍榆跨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