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膜翅目,金小蜂科。分布在廣東、廣西等。寄主昆蟲有稻癭蚊等,主要危害水稻等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腹金小蜂
- 拉丁學名:Obtusicava oryzae Rao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nsecta
- 目:膜翅目
- 科:金小蜂科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等
-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形態特徵,雌,雄,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雌
體長2.5-3.25毫米。頭、胸黑色,有青綠色和彩色的金屬光澤;觸角柄節、梗節及環狀節黃至黃褐色,索節及棒節黑褐色;翅基片深黃棕色;腹部淺黃至深黃色,兩側及中央有黑褐色的縱紋構成特殊的斑紋;足包括全部基節均為黃色。頭橫寬,闊於兩翅基片間的距離;額稍拱起;自唇基向額方有放射狀伸出的細脊。單眼排列成鈍三角形,兩側單眼之間的距離,相當於側單眼與中單眼之間距離的2倍。觸角著生處,位於中單眼與唇基前緣的中間。觸角13節,柄節細長,前段稍彎曲,伸出可達頭部的水平線,長約為梗節的4.5倍;梗節背面的長度相當於其寬度的2倍;環狀節2節,細小,寬過於長; 索節細長,各索節的寬度相似,第一至第三索節的長度幾乎相等,第四至第六節逐次縮短; 棒節寬於索節,由3節組成,略短於第五、第六索節長度之和。胸部與並胸腹節的全長約為寬的1.5倍。盾縱溝僅在前段稍顯現。小盾片拱起,稍長於寬。並胸腹節後端收窄而有短的頸狀部,其上無細脊,僅在基部兩側有短小而稍下陷的皺褶,兩側有白色的長毛。頭部刻點細密,胸部及並胸腹節的刻點較粗。前翅長過於寬的2倍,翅面上的毛帶棕色; 亞前緣脈基部約有10根剛毛;緣脈、後緣脈及痣脈的長度比例為19:18:6。腹部矛尖狀,長於頭、胸之和,在乾標本中腹部背面中央下陷。
雄
體長1.75-2.6毫米。除觸角及腹部外,色澤和構造與雌蜂相似。觸角鞭狀,細長,其長度等於或稍長於休長;柄節及索節圓筒狀,末端兩節不明顯分開;索節及棒節上有環毛,毛長而直,最長的相當於觸角寬度的2倍。
生物學特性
寄生於稻癭蚊的幼蟲體外,常在未形成“蔥管”的“大頭秧”內採到;亦曾在“蔥管”內發現,寄生於蛹體外。有時寄生率甚高。1959年廣州石牌晚季秧田早育秧的“大頭秧”內寄生率達92%,水育秧的“大頭秧”內寄生率達48%,是稻癭蚊幼蟲期的重要寄生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