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翳

斑脂翳一般指本詞條

宿翳,中醫病名。見於《目經大成》。宿翳是指黑睛疾患痊癒後,結成瘢痕,表面光滑,邊緣清楚,無紅赤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翳病類疾病。據其厚薄、形狀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冰瑕翳、雲翳、厚翳、斑脂翳。其對視力的影響,取決於不同的位置和厚度。相當於西醫學的角膜瘢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翳
  • 發病部位:黑睛
  • 相關西醫疾病:角膜瘢痕
  • 主要病因:陰虛津傷、氣血凝滯
  • 其他名稱:冰瑕翳、雲翳、厚翳、斑脂翳
  • 多發群體:所有人
  • 疾病分類:眼科-黑睛疾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宿翳是指黑睛疾患痊癒後結成瘢痕翳障,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無赤痛畏光的眼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角膜瘢痕。

歷史沿革

該病名首見於《目經大成·卷之二下·冰壺秋月》。宿翳的厚薄、透明度及其位置不同,對視力有不同影響,如《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述:“冰瑕翳證薄薄豫隱。或片或點,生於風輪之上,其色光白而甚薄,如冰上之瑕。若在瞳神傍側者,視亦不得礙華,”又說:“斑脂翳證,其色白中帶黑或帶青,或焦黃,或微紅,或有細細赤脈絆罩。有絲絆者則有病發之患。以不發病者論,大略多者粉青色,結在風輪邊傍,大則掩及瞳神,掩及瞳神者,目亦減光。”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瘢痕。宿翳中的冰瑕翳、雲翳、厚翳、斑脂翳又分別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雲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粘連性角膜白斑。

病因病機

本病系黑睛疾病或黑睛外傷痊癒後遺留的瘢痕翳障。黑睛生翳多由外感風熱或臟腑熱熾所致,火熱易傷陰液,且火邪易郁脈絡,故瘢痕翳障的形成往往與陰津不足、氣血瘀滯有關。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常有黑睛外傷或黑睛潰瘍等病史。黑睛疾患遺下瘢痕翳膜不退。
2、眼內隱澀不適。翳膜位於黑睛周邊者,視力影響小;位於黑睛中央者,可嚴重影響視力。
3、螢光素染色呈陰性。

病證鑑別

混睛障:黑睛呈灰白色混濁,如鏡面哈氣狀,邊界不清,且伴有眼部紅赤疼痛,畏光流淚等症狀。

相關檢查

眼部檢查:黑睛上有翳障,部位不定,形狀不一,厚薄不等,或為冰瑕翳、雲翳、厚翳、斑脂翳,其表面光滑,邊緣清楚,螢光素染色陰性。位於黑睛周邊者,多不影響視力;翳厚位於黑睛中部遮掩瞳神者,可不同程度地影響視力。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辨證首宜分新久,新患日淺者,耐心調治,可望收效。年深日久者,多不治。黑睛疾病後期,因久病傷陰,或熱灼津液,陰津不足,辨證以眼內乾澀不適之症及遺留瘢痕翳障為要點。黑睛宿翳日久,氣血凝滯,辯證以黑睛宿翳、赤脈伸入翳中之症為要點。

治療原則

治宜內外結合,用藥總以補虛瀉實,退翳明目為原則。

證治分類

(一) 陰虛邪戀
症狀:翳障邊界清楚,翳膜變薄,表面光滑,稍感畏光流淚,舌紅苔薄,脈細。
治法:退翳明目。
方藥:滋陰退翳湯加減。
常用藥:知母、生地、玄參、寸冬、刺蒺藜、菊花、木賊、菟絲子、蟬蛻、青葙子、甘草。
(二) 氣血瘀滯
症狀:宿翳日久,或赤脈長入,形如毛刷,或呈分枝狀,視物昏蒙,無其他症狀,舌紅苔薄,脈弦澀。
治法:活血行滯、退翳明目。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熟地、白芍。

其他療法

針刺療法:採用眼周圍與遠端循經取穴方法。以睛明、承泣、睛明為主穴,太陽、合谷、睛明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一,交替輪取。

轉歸預後

宿翳治療困難,一般翳薄而早治,可望減輕或消退;若年久翳老,用藥多難奏效。

預防調護

慎飲食、避風寒、防止宿翳復發。

文獻摘要

《秘傳眼科纂要·論退翳難易》:“至若退翳之法,如風熱正盛,則以祛風清熱之藥為主,略加退翳藥;若風熱稍減,則以退翳之藥為主,略加祛風藥、清熱藥。若一味清熱,以至熱氣全無,則翳不冰即凝則燥,雖有神藥,不能去矣。夫翳自熱生,疔由毒發,發必在烏輪,烏輪屬肝,則以清肝、平肝、行肝氣之藥,如柴胡、芍藥、青皮之類,皆退翳藥也。淺學者流,不識此理,惟執定蒙花、木賊、谷精、蟲退、青葙、決明為退翳之藥,又不辨寒熱,信手摭拈,糊塗亂用,非徒取識者之笑,而且害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