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噪鶥

斑背噪鶥

斑背噪鶥(學名:Garrulax lunulatus)是噪眉科、噪鶥屬中型鳥類,體長24-28厘米。額至頭頂多為栗褐色,眼先、眼周和眼後紋均白色,形成一寬的白色眼圈。像戴的眼罩,在頭部極為醒目。其餘上體淺褐色,各羽均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棕色端斑,形成明顯的鱗狀斑或橫斑,亦甚醒目。飛羽具白色端斑,外側初級飛羽外嘲藍灰色,野外特徵明顯,容易識別。虹膜黃色或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較淡,腳、趾肉褐色。

斑背噪鶥主要棲息于海拔1400-2600米高山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亞熱帶常綠闊葉和竹林中,也出入於林緣疏林灌叢、次生林和地邊灌叢中。常成對或單獨活動,較少成群,多在林下灌叢和地上活動。活動時頻頻嗚叫,鳴聲響亮、單調,其聲似“古兒、古兒”。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斑背噪鶥是中國特產鳥類,僅分布於中國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四川東北部、北部、西部、中部和西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斑背噪鶥
  • 拉丁學名:Garrulax lunulatus
  • 外文名:Barred Laughingthrush
  • 同義學名:Ianthocincla lunulat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噪眉科
  • 噪鶥屬
  • :斑背噪鶥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J. Verreaux,1870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和後頸栗褐色,眼先白色與寬闊的白色眼圈相連並向眼後延伸呈眉狀,其餘頭側淡栗褐色。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概為淺褐色,各羽均具棕色先端和寬闊的黑色次端橫斑,這些黑色次端斑和棕色端斑在腰和尾上覆羽變得較狹窄,棕色端斑甚至變得不很明顯,因而使黑斑顯得更多更著。翅上內側覆羽和三級飛羽在色彩和斑紋上均與背相似。小翼羽藍灰色,初級覆羽黑色,二者均具白色端斑;飛羽黑褐色,羽端亦為白色,初級飛羽外翈羽緣藍灰色,次級飛羽外緣與背同色或外緣以棕褐色;中央尾羽橄欖褐色至棕褐色、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外側尾羽基部藍灰色,從中央尾羽到最外側尾羽,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逐漸的擴大。頦、喉淡栗褐色,上胸淡褐或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下胸與頸側呈帶紫的灰色亦具白色或灰白色端斑。腹白色,兩脅棕褐或淡棕褐色、微具黑褐色細窄次端橫斑,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棕色。
虹膜黃色或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較淡,腳、趾肉褐色。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跗蹠
雄性
82-95克
240-286毫米
23-30毫米
95-105毫米
122-138毫米
42-47毫米
雌性
72-94克
236-270毫米
24-29毫米
96-104毫米
120-134毫米
41-43毫米

近種區別


斑背噪鶥
體量
體長24-28厘米
體長25厘米
體長25~28厘米
特徵
額至頭頂多為栗褐色,眼先、眼周和眼後紋均白色,形成一寬的白色眼圈。像戴的眼罩,在頭部極為醒目
白點噪鶥(Garrulax bieti)與斑背噪鶥非常相似,野外難於鑑別,但白點噪鶥體型稍大,背具白色端斑而不是棕色端斑。
上體赭褐色,頭頂具黑色羽緣,尾上覆羽灰白色,尾羽棕栗色,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額、眼先、眼周、耳羽上部、臉前部和頦黑色,眼周裸皮藍色,極為醒目
圖片
斑背噪鶥
斑背噪鶥
斑背噪鶥
白點噪鶥
斑背噪鶥
棕噪鶥

棲息環境

斑背噪鶥主要棲息于海拔1400-2600米高山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亞熱帶常綠闊葉和竹林中,也出入於林緣疏林灌叢、次生林和地邊灌叢中。

生活習性

行為:常成對或單獨活動,較少成群,多在林下灌叢和地上活動。活動時頻頻嗚叫,鳴聲響亮、單調,其聲似“古兒、古兒”。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繁殖期間主要以甲蟲、毛蟲等昆蟲為食,非繁殖期間則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據李桂垣等(1985)剖析的16個鳥胃,除4-5月的3個胃全為昆蟲外,有4個胃兼有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其餘9個胃全為植物性食物,主要種類有薔薇科豆科莎草科茜草科忍冬科莢蒾胡頹子以及常春藤懸鉤子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斑背噪鶥是中國特產鳥類,僅分布於中國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四川東北部、北部、西部、中部和西南部。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範圍
Garrulax lunulatus liangshanensis
G. Li, Q. Zhang & R. Zhang,1979
分布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
Garrulax lunulatus lunulatus
J. Verreaux,1870
分布於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秦嶺,湖北西部,四川北部平武、茂汶、南江、東北部城口、萬源、中部寶興、西部康定和丹巴。
有關該種的亞種分化,尚有爭議。Deignan(1964)、鄭作新(1976)、鄭作新等(1987)、李桂垣等(1985)、唐蟾蛛(1996)等將Oustalet(1897)根據采自雲南西北部維西標本描述的白點噪鶥Garrulax bieti)種亦歸入該種,從而分為3亞種。但中國以外多數學者認為白點噪鶥應作為一獨立種(Vaurie,1959;Waiters,1980;De Schanensee,198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Inskipp et al.,1996)。其理由是它們在形態上明顯不同(Berlioz,1930),叫聲也不同(Robson.pers.comm,1996)。Vaurie(1965)認為它們的分布區可能在四川一帶重疊。鄭作新(1994)亦依近來多數學者的意見,將白點噪鶥(Garrulax bieti)作為獨立種,而將該種分為2亞種,即指名亞種和涼山亞種,兩亞種的區別主要在於指名亞種額、頭頂至後頸栗褐色,頭側、頦、喉和上胸淡栗褐色;涼山亞種額至後烏褐色,頭側、頦、喉和上胸淡烏褐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已被鳥類生活國際(Bird Life International)列入《全球瀕危鳥類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2021年2月5日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種群現狀

斑背噪鶥是中國特產鳥類,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不常見,屬珍稀瀕危鳥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