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花隼

斑翅花隼

斑翅花隼(學名:Spiziapteryx circumcincta)是鳥綱、隼科的一屬猛禽。斑翅花隼屬是單一型,僅有斑翅花隼一個物種。體長25-31厘米,體重149-249克;其翼展為47-58厘米,雌性平均比雄性重約8%。該物種身體粗壯,翅膀較短,尾巴相當長。頭部、背部和翅膀呈灰棕色,翅膀和肩膀上有白色斑點,臀部白色。中央尾羽深色,其餘部分深色,有白色的條紋和尖端。虹膜淡黃色,蠟質和外皮深黃色,腿和腳奶油色至黃色。

是常年棲承一地的留鳥,儘管有個體會遷徙。它們的食物包括許多目昆蟲、蜥蜴、小型哺乳動物和大到棕灶鳥及和尚鸚鵡等鳥類。分布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斑翅花隼
  • 拉丁學名:Spiziapteryx circumcincta
  • 外文名:Spot-winged Falconet
  • 同義學名:Harpagus circumcinctus Kaup, 1852 
  • 國際瀕危等級:無危(LC)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隼形目
  • 隼科
  • : 斑翅花隼屬
  • :斑翅花隼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今鳥亞綱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Kaup, 1852)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斑翅花隼是單一型屬——斑翅花隼屬中僅有的一個物種。它的分類關係需要進一步研究。這種單型屬物種與新熱帶地區特有的隼科其他屬(鳳頭巨隼屬、笑隼屬、林隼屬)關係最為密切,而不是與侏隼屬(Polihierax)關係最為密切,斑翅花隼曾在侏儒隼中存在。由以前的學者放置。

形態特徵

斑翅花隼體長25-31厘米,體重149-249克;雌性平均比雄性重約8%。其翼展為47-58厘米,兩性相似。該物種身體粗壯,翅膀較短,尾巴相當長。它們的頭部、背部和翅膀呈灰棕色,翅膀和肩膀上有白色斑點,臀部白色。具有蒼白的眼眉,延伸到脖子上。有黑色的耳罩和狹窄的黑色“小鬍子”。它們的喉嚨是白色的,胸部、脅腹和上腹部呈灰色,有狹窄的棕色條紋,下腹部是白色的。中央尾羽深色,其餘部分深色,有白色的條紋和尖端。虹膜淡黃色,蠟質和外皮深黃色,腿和腳奶油色至黃色。幼鳥與成鳥有相同的羽毛。

棲息環境

斑翅花隼是玻利維亞和阿根廷中部查科稀樹草原、林地和灌木叢的特有種。棲息在大查科大草原和半乾旱林地等大部分開闊的地區;這些地區都以灌木叢和分散的樹木為特徵。其海拔範圍從海平面到約750米,但在100至500米之間數量最多,最高可達1000米。

生活習性

斑翅花隼是常年棲息一地的留鳥,儘管有個體會遷徙。雄鳥會佇立在金屬桿上唱歌,脖子伸長,喙張開。主要叫聲是“不斷重複的獨特的鼻咯咯聲,每個音符的音高都帶有哀號的效果”;當在巢中受到干擾時,它會給出此信息。該物種還會發出“響亮的喉音“克朗克、克朗克、克朗克……”。
主要以昆蟲為食,包括許多目的昆蟲,尤其是蜻蜓、豆娘和蟬等飛行的昆蟲,但也會捕食小型哺乳動物、蜥蜴和小鳥,包括棕灶鳥及和尚鸚鵡等鳥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
斑翅花隼
斑翅花隼分布圖

繁殖方式

斑翅花隼於11月和12月在阿根廷產卵。7月至10月期間還記錄到處於繁殖狀態的鳥類,這表示該物種有著雙重孵卵現象。它們築巢在其他鳥類(例如長尾鸚鵡)的封閉編織巢中以及各尚鸚鵡活躍的公共巢中。通常在和尚鸚鵡被占用和未被占用的巢中築巢,但也在棕灶鳥的舊巢中築巢。每窩產卵數為2-4枚;孵化後約33天就會長出羽毛。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趨勢理由:其種群據信是穩定的。尚未發現直接威脅。它所處的棲息地並不是該地區遭受最嚴重破壞的棲息地之一。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斑翅花隼的物種種群數量保持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