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紋鬚鯊

斑紋鬚鯊

斑紋鬚鯊,Orectolobus Maculatus (Bonnaterre,1788),俗稱:花鬚鯊、豆腐鯊、虎沙,板鰓亞綱鬚鯊目鬚鯊科鬚鯊屬的一種海水魚類。分布:新幾利亞及澳洲、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區的珊瑚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紋鬚鯊
  • 拉丁學名:Orectolobus Maculatus (Bonnaterre,1788)
  • 別稱:花鬚鯊、豆腐鯊、虎沙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鬚鯊目
  • 亞目:鬚鯊亞目
  • :鬚鯊科
  • :鬚鯊屬
  • :斑紋鬚鯊
斑紋鬚鯊,形態特徵,棲地生態,分布範圍,經濟價值,形態特徵,

斑紋鬚鯊

編號:
5103
拉丁目名:
ORECTOLOBIFORMES
中文目名:
鬚鯊目
拉丁亞目:
Orectolobidei
中文亞目:
鬚鯊亞目
中文科名:
鬚鯊科
拉丁科名:
Orectolobidae
中文屬名:
鬚鯊屬
拉丁屬名:
Orectolobus
拉丁種名:
maculatus
定名人:
(Bonnaterre)
年代:
1788
中文名:
斑紋鬚鯊
ogenus:
Squalus
原始文獻:
Tabl. Encyclop, Ichth., p. 8.
模式產地:
La mer du Sud
國內分布:
南海
國外分布:
澳洲東南海區
資料來源:
中國軟骨魚類志:28.
俗稱:花鬚鯊 豆腐鯊 虎沙
名稱:斑紋鬚鯊
英文名:Spotted wobbegong
學名:Orectolobus Maculatus
分布:新畿利亞及澳洲 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區的珊瑚地帶
飼養要求: 水溫: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溫和
食性:肉食性
體長:可達290(厘米)
難養度:一般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寬扁,後部亞圓筒狀。頭平扁寬大,吻寬短。眼小,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上緣顯著隆起,具2乳頭狀突起;鼻孔前位,具鼻口溝。前鼻瓣具一長的鼻須,上半部分出1枝,枝端分叉;口寬,幾端位。唇褶發達。齒中大,前面齒較大,具一狹長齒頭和寬基底,後面齒細小,具1中齒頭和2側齒頭。頭側具一系列皮瓣,各分成2—3枝;下頜後方具一橫列小皮瓣。噴水孔大。鰓孔5個,狹小。背鰭2個,後位;尾鰭短小,尾椎軸低平;臀鰭小,在尾鰭前方;胸鰭廣圓。體棕褐色,體上和鰭上具許多白色斑點和圓形或不規則花紋。背上和尾上具暗褐色橫紋,腹面白色。中小型暖水性底棲魚類。卵胎生。分布於我國南海和我國台灣;澳洲東南海區。
斑紋鬚鯊
俗稱:花鬚鯊 豆腐鯊虎沙 名稱:斑紋鬚鯊
英文名:Spotted wobbegong
學名:Orectolobus Maculatus
種屬:海水魚類,板鰓亞綱,鬚鯊目,鬚鯊科

棲地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礁砂混合區,棲息深度從潮間帶至深達110公尺深處,屬中大型底棲性鯊魚。活動少,常蟄伏於礁區附近海床。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卵胎生,一胎可多達37隻幼鯊。受干擾時會主動攻擊,具有潛在性危險。
斑紋鬚鯊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南中國海至澳洲沿海均有分布。台灣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均有分布。

經濟價值

可食用,可醃製成沙魚煙,製成魚漿或魚丸。皮膚可製成皮革。

形態特徵

軀體延長,前部寬扁,後部細小。頭相當寬扁,眼前方及下方具8-10枚肉垂或皮瓣。吻寬短,前緣圓形,背面平坦。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眼上方具2個乳突。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長而尖凸分枝之須;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大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不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近於前位;齒側扁而尖銳,上頜前部具犬齒3列,下頜則為2列,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頗高,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之中部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彼此遠隔;臀鰭小,起於尾鰭之前;尾鰭狹小,尾椎骨不上揚,上葉略發達;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深褐色,腹部淡色;體背隱約可見深色之鞍狀斑,整個背部另具白色斑點及O型淺色斑紋,鞍狀斑之間則無寬網狀線。各鰭具白色不規則斑點,體長可達320厘米。
斑紋鬚鯊斑紋鬚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