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珍蝶

斑珍蝶

斑珍蝶(學名:Acraea violae):為蝴蝶中小型美麗種類。翅面棕色,斑紋黑色,前翅外緣中上部有淺黑帶,中室內有2個橫斑,中室外4個斑排成1列,中室下方有3個斑;後翅外緣頻寬,內側鋸齒狀,帶中央有1列淡棕色圓點,翅面散生小黑斑。

棲息於熱帶半落葉季雨林、熱帶常綠季雨林。喜在草灌茂盛的溪溝邊、山坡廢棄農田活動。成蟲訪花,發生期間常聚集在寄主植物附近,飛行緩慢、低矮,壽命較長。卵聚集產於嫩葉、嫩梢或寄主卷鬚上,一個卵塊最多由38粒卵組成。

斑珍蝶是工藝材料、生態觀賞和喜慶放飛三用的優良蝶種, 對經濟和園林植物無危害記錄,極具開發利用潛力。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和帝汶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寄主植物,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卵:圓柱形,直徑約0.4-0.5mm,高約0.6mm,表面有縱向脊紋,初產時淺黃色。
幼蟲:6齡。1齡幼蟲體表各節生長細毛。自2齡始,體毛轉變成6列分枝的棘刺,每體側3列。3-4齡蟲體棕黑色,頭部和胸部背面棕黃色,棘刺黑色。5-6齡幼蟲頭部黃褐色,胸腹部體表棕黃色,各棘刺下部棕黑色,上部黑色。背側線、氣門上線和氣門下線暗褐色。
蛹:懸蛹,長14-16mm,寬約5-6mm,乳白色,圓柱形。觸角和喙所在部位黑色。複眼上方和兩側黑色,並由此向後發出2條黑色帶向腹部延伸。中胸背面略隆起,側面略向外突出。沿背中線兩側各有1黑色帶,兩條黑帶向前在頭部背面閉合,向後在腹部第1節相會,呈深V形。腹部第4-8節側面和腹中線黑色,有棕色小斑點。
成蟲:中小型,前翅長32-35mm。雌雄同型。羽化初期翅正面紅色,消褪後呈淺橙色。前翅頂角較銳,中室內、中室端脈和中室端外都有黑色斑點,後翅正面有黑色寬外緣帶,帶中央有橙紅色斑點。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半落葉季雨林、熱帶常綠季雨林。喜在草灌茂盛的溪溝邊、山坡廢棄農田活動。主要生活在低海拔的草原,乾開闊的林地,海灘腹地和花園。然而,在印度西部省,可高達2000米。蝴蝶在季風季節可以看到的數量最高,在旱季的高峰期也相當稀缺。

生活習性

成蟲訪花,發生期間常聚集在寄主植物附近,飛行緩慢、低矮,壽命較長。卵聚集產於嫩葉、嫩梢或寄主卷鬚上,一個卵塊最多由38粒卵組成。
幼蟲1-3齡期群集性強,棲息在葉片背面,常吐絲將食物殘渣和糞便黏附在一起作為藏身場所。1-2齡幼蟲取食葉片的下表皮和葉肉,3齡後取食全葉。4齡幼蟲開始分散棲息,老熟幼蟲在寄主枝葉或附近物體下化蛹。幼蟲取食三開瓢後生長發育正常,取食長葉西番蓮後死亡率高,不能發育至蛹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孟加拉、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和帝汶島。
斑珍蝶分布圖斑珍蝶分布圖

繁殖方式

1年發生4代,以3-5齡幼蟲越冬。第2代卵期4天,1齡幼蟲期3天,2齡期3天,3齡期2-3天,4齡期4-5天,5齡期4-6天,6齡期5-7天,蛹期7-9天,全代歷期34-45天。該種為中國雲南的新紀錄種,野外成蟲出現於5月初至10月下旬,估計年世代數也為4-5代。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寄主植物

主要價值

蝶類是一類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昆蟲。隨著生態蝴蝶園的興起和喜慶蝴蝶放飛活動的開展,對活體蝴蝶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野生蝴蝶種群在數量和質量上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那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種類的規模化人工繁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斑珍蝶為中小型美麗種類。為工藝材料、生態觀賞和喜慶放飛三用的優良蝶種,對經濟和園林植物無危害記錄,極具開發利用潛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