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尾鵟(學名:Buteo albonotatus):體長56厘米,翼展117-140厘米,體重610-937克。是一種羽色很深的黑褐色鷹,缺乏在許多鷹科鳥類物種中常見的光澤形態。 從下面看時,尾部有2-3道白色的光帶。下翼翅有雙色黑翼尖。兩性相同,但雌性體型比雄性略大。虹膜呈深棕色至紅褐色,鳥喙蠟膜的輪廓淺黃色,鳥喙呈黑色至灰白色。腿爪部是明亮的黃色和檸檬色。
生活於深邃荒涼的峽谷和流經半乾旱台地和山區的溪流。常常築巢在暴露和被植被覆蓋的高山斜坡。多單獨活動,有時亦見2-4隻在天空盤旋。活動主要在白天。性機警,視覺敏銳。善飛翔。食物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很少有魚類。這些美洲大陸特有的物種。分布的地區覆蓋美國西南部,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中部,延續到整箇中美洲和巴西東海岸。北美和墨西哥北部的物種正在遷徙。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斑尾鵟體長56厘米,翼展117-140厘米,體重610-937克。是一種中型猛禽,頭骨寬闊,上眼眶骨擴大,眼球較大,視野寬闊,視覺敏銳;聽覺發達。是一種羽色很深的黑褐色鷹,羽毛為均勻的黑色,一些成鳥的上背部和胸部有棕色至灰色色調。缺乏在許多鷹科鳥類物種中常見的光澤形態。有一道發白的細線是分開頭和頸。從下面看時,尾部有2-3道清晰的白色條帶。下翼翅有雙色黑翼尖。當斑尾鵟在空中飛行中時,翅膀下面有兩種不同的色調:灰色的細條紋羽毛和黑色的寬尾帶緣形成對比。
猛禽。嘴適中,喙基具蠟膜,嘴峰從蠟膜向下彎曲;鼻孔橢圓或偏斜;翅長,第4枚最長或等於第5、第3枚初級飛羽,第4枚外側初級飛羽具缺刻;尾羽長而為圓形;跗跖長,前面部分被羽,後具盾狀鱗;脛部遠較跗踱長;趾短,通常3趾向前,1趾向後,內趾較外趾小,呈不等趾型。嘴、腳強健並具利鉤,適應於抓捕及撕食獵物。翅強而有力,善疾飛及翱翔。索齶型頭骨。腳和趾強健有力。
兩性相同,但雌性體型比雄性略大。未成熟的亞成鳥有點黑,頭部周圍和下體有白色斑點, 尾巴上有許多狹窄的黑帶。虹膜呈深棕色至紅褐色,鳥喙蠟膜的輪廓淺黃色,鳥喙呈黑色至灰白色。腿爪部是明亮的黃色和檸檬色。
亞成鳥與成鳥相似,但是整體的羽毛上出現多個小的不規則白點。尾部發白,下體呈褐色,最多7條黑色條帶,最底端的條帶最寬。翅膀下面的羽毛比成鳥更黑,條紋更少。
棲息環境
棲息地遍布整個北美和墨西哥北部。在這些地區,生活於深邃荒涼的峽谷和流經半乾旱台地和山區的溪流。它常常築巢在暴露和被植被覆蓋的高山斜坡,駐足的樹林取決於棲息區域,黃松、橡樹、杜松和甚至典型沙漠地區的植物如牧豆樹、龍舌蘭和灌木叢。在亞利桑那州,這是猛禽棲息的樹木。雖然它們可能狩獵於常見的河流附近林立的山峰。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和尼加拉瓜,該物種與覆蓋山區的松樹和橡樹不可分割。在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斑尾鵟主要流連於平原的乾燥森林,而在委內瑞拉和南美,喜歡乾旱落葉樹木繁茂的地區。
生活習性
斑尾鵟在崎嶇地形上的低空飛行,多單獨活動,有時亦見2-4隻在天空盤旋。活動主要在白天。性機警,視覺敏銳。善飛翔,在高度40-105米的區域盤旋,也在高度為15-60米的範圍內搜尋和盯梢獵物。在看到獵物後,會繼續盤旋。繞到掩體後面迅速轉向,並在接近獵物0.5-2米範圍內開始攻擊和捕捉。
在繁殖期間,會在棲息地的上空盤旋、尖叫、格鬥,互相將雙方的爪子扣住糾纏翻滾也稱為“旋轉”。雌雄之間表演雜技求愛“舞蹈”。雄鵟和雌鵟在保衛巢穴時領地意識非常強。在築巢季節,當雛鳥孵化時,它們就會在領地上很有攻擊性。
食物包括許多小型脊椎動物,諸如鳥類,特別是雀鳥;哺乳動物,特別是地松鼠和花栗鼠;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特別是普通的紅蜥蜴和裂隙刺蜥蜴;很少有魚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根廷、貝里斯、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繁殖方式
斑尾鵟的巢很大,放置在各種高大的樹木(楊樹、橡樹、松樹或楓樹)中。大多數時候,巢位於9-15米之間,高度離地面4米、20-30米或50米。巢的結構由35厘米長的松枝或橡木枝搭建,巢內襯有新鮮的青苔、樹皮、樹葉或松針,視地區而定。在北美和墨西哥北部,築巢季節由3-5月。每巢產1-3卵。孵化期28-34天。雛鳥孵化後,雄鳥負責將食物帶回巢穴和餵養雛鳥。雛鳥出生後的第一周增長緩慢,在7-21日之間身體成長速度變得相對較快。在大約5周后,幼鳥開始了第一次出遊。直到第50天左右,才會離開巢穴。往往一個巢內僅有一隻幼鳥成活,其餘的小鳥由於太弱而無法得到食物並不罕見,這導致其迅速死亡。有時可以觀察到同窩較大的雛鳥殺死另一隻雛鳥的案例。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