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的美國人》是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5年。
該小說主要講述了在越南抗法戰爭後期,一個美國人搞陰謀被識破處死的故事。該小說不僅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偵探小說的倒序結構也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該小說寓深刻的政治含義於情殺故事情節和偵探結構之中,這是該小說的引人入勝之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靜的美國人
- 外文名稱:The quiet American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格雷厄姆·格林
- 首版時間:1955年
- 字數:168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爭議,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小說的背景是美國全面侵入之前的越南,當時的越南已在胡志明的領導下,結束了越南千百年來的封建統治和80多年來的外國殖民統治,成立了臨時政府並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獨立,但以法國為主的殖民主義者卻不甘心放棄越南,而是想方設法加緊重占越南,繼續它的殖民夢想。
該小說主要以倒序的方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人到中年的福勒是英國倫敦時報的一位資歷深厚的駐外記者,他自願申請到越南這塊被炮火蹂踴卻充滿熱帶浪漫氣息的土地是為了逃避生活、放逐自己。英國國內工作的單調乏味、與妻子婚姻的名存實亡、一個個情人的離去,使他感到對生的厭倦。幸運的是,福勒在西貢這個美麗的城市重新找到了自我。他愛上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叫鳳兒的越南舞女。鳳兒不計較他們年齡的差距,甘願做福勒的情人。他們在一起的生活是快樂和滿足的:他為她提供安全、舒服的生活,她則讓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感覺。福勒沉溺於與鳳兒的愛和鴉片煙中,對工作缺乏熱情、草草應付。身為記者,他老於世故,不對任何事件採取立場,只是報導他所看到的。
福勒在西貢天堂般的生活隨著一個叫派爾的美國青年的出現被打破。32歲的派爾漂亮、熱情、充滿幻想,還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他是作為美國經濟援助團的成員來到越南的。幾乎是在第一次見面時他就愛上了鳳兒,並聲稱與福勒展開公開、公平競爭。福勒在這場競爭中顯然處於劣勢,除了他年老、不富有外,還有他在英國的篤信天主教的妻子是不會和他離婚的;派爾則不同,不僅年輕,且“手頭有著無限的體面”。鳳兒在她勢利的姐姐的鼓動下,自然選擇了派爾。失去鳳兒的福勒是痛苦的,雖不甘心,但也只好接受現實,原諒了天真、單純、做事不考慮後果的派爾。但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如腳踏車爆炸、小汽車爆炸使福勒驚訝地發現派爾絕不是那個在別人印象中的單純、無知、文靜的美國人,他是這一系列爆炸事件的策劃者。他的真實身份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個秘密特派員。他來越南不是為了給陷入戰爭泥潭的法國提供援助去對付共產黨,而是謀劃在越南扶持親美的第三種力量,一種既不依附於法國又反對越共的力量,以便在法國被迫撤出印度支那地區時,美國能夠順利進入和占有越南,把越南變成美國的新殖民地和侵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軍事基地。派爾對約克·哈定的第三種力量的理論深信不疑,固執地想把它變為現實。他幻想著用這套理論就可以把越南解放出來,變為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他自己也由此成為捍衛民主的鬥士。然而,他的自以為是和過分理想化使他對越南的實際情況茫然無知,不僅奪去了許多越南無辜平民的性命,也白白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出賣他的正是他的老朋友和情敵福勒。
創作背景
格雷厄姆·格林一生酷愛冒險,少年時代就參與俄羅斯輪盤賭,這是一種危險的賭博遊戲,參加者輪流持只裝有一顆子彈的左輪手槍,然後把槍口對準自己的頭部扣動扳機。格雷厄姆·格林這種酷愛冒險的性格,使他到過很多局勢動盪、充滿戰爭和不安定因素的地區,比如茅茅運動時期的肯亞、卡斯楚統治下的古巴、宗教迫害盛行的墨西哥和經歷著第一次越南戰爭、史稱法越戰爭的越南。這些冒險經歷刺激了格雷厄姆·格林的創作欲望,以第一次越南戰爭為背景的作品《文靜的美國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文靜的美國人》是格雷厄姆·格林創作於1952到1955年間的作品。
人物介紹
福勒
英國倫敦時報駐越南的新聞記者。福勒年事漸高,閱歷豐富,事事採取中立態度,在英國有一個因為宗教信仰不能與其離婚的妻子。在越南,福勒辛辛苦苦追求到年輕美麗神秘沉默的越南美女鳳兒,鳳兒的存在是福勒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天不遂人意,年輕文靜、充滿理想色彩和政治幻想的美國青年派爾闖入福勒的生活,愛上了鳳兒。派爾年輕、體面、有責任心,能給予鳳兒一個婚姻的承諾,成功的將鳳兒從福勒身邊帶走。豈料派爾突然被謀殺,失去依靠和承諾的鳳兒重新回到福勒的身邊,福勒遠在英國的妻子也終於同意與福勒離婚:福勒自派爾死掉之後事事如意,而不為人知的真相卻是正是福勒通過越盟的人謀殺了派爾,可是這一真相卻無人知曉,包括鳳兒,鳳兒正在為終於能成為第二任福勒太太而欣喜若狂。
鳳兒
越南舞女。與福勒和派爾相比,鳳兒這個人物顯得蒼白,用福勒的話說,“我們在談到她的時候,總是用第三人稱,仿佛她不在場似的。有時候,她像和平一樣無形無影”。她的沉默使這兩個愛她的人沒法弄明白她的思想,她的思想深藏在“他們不懂的語言裡。”鳳兒的美麗、飄逸、神秘象徵著越南這塊飽嘗炮火蹂踴但關麗沉靜的土地;她的沉默不語象徵著她表情堅毅、極具忍耐力、不屈不撓的民族同胞。她對派爾說出的“不”字,似乎不僅僅是對想擁有她的兩個男人的否定,也是她的國家、她的同胞對以“保護”、“解放”為藉口侵占這塊土地的外來勢力發出的一聲拒絕。
徐小姐
鳳兒的姐姐。徐小姐是小說中唯一精通英語的女性,她能和福勒等西方人交流溝通,但在福勒眼中,徐小姐是個貪婪虛偽,精於算計的女人,她力圖從鳳兒的婚事中得到利益。鳳兒年輕,一切事情都由她姐姐把關。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格林在《文靜的美國人》中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分析判斷力準確地預言了美國日後將介入越南的可能性和戰爭的必然失敗。格林在小說中所作的預言給慣於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念,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人的美國敲響了警鐘。他通過文學的形式給予世人這樣一個啟示:將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強加於另一個國家是危險的,不僅損害了別國人民的利益,也給自己招致滅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價值觀的國家應當學會理解和共處,求同存異,而不是消滅異己。
藝術特色
小說開篇便遵循傳統偵探小說中多以“死屍”展開故事的模式,並按“案件發生—偵探介入調查”的套路展開情節,些微不同之處在於《文靜的美國人》中的偵探一角是由一名警探代之。隨著案件的發生,小說重要人物在開篇第一章便悉數登場,偵探—維戈特、被害人—派爾、嫌犯—福勒和鳳兒。派爾的意外死亡使讀者的視角轉向案件的偵破過程,期待“淮做的”、“怎么做的”等疑雲的揭開。然而,格林卻一改迎合讀者的態度,使讀者的期待受到挫敗。小說接下來的章節並未如傳統偵探小說那般細緻如里地分析偵探如何在若隱若現、撲朔迷離的案件中搜尋線索,反而借用小說主人公福勒的口吻,回憶起他與被害人的過往經歷,講述時還會不時的穿插評論和抽身回到案件本身。這樣的情節安排乃是格林刻意為之,他將案件破獲的線索隱藏在福勒的敘述之中,而不急於揭示真相,給讀者留下足夠的時間來思索整個案件和觀察涉案人。例如破案的關鍵物證——派爾的狗在福勒的敘述中曾多次出現,為後來的偵破理下伏筆。這時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競爭的關係,是偵探與兇手的關係。換言之,案件的偵查過程在小說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使得讀者不至於對小說嚴肅的內容,和主人公貌似離題的“贅述”產生厭倦感,反而會在福勒的娓娓道來中找尋線索。事實上,格林真正關心的是偵探小說中必須回答的另一個問題,即“為何要做”。通過福勒的講述,讀者很容易得出答案,而小說的主題一也寓意在答案之中。
偵探小說中的核心人物是偵探和罪犯。而《文靜的美國人》中,格林巧妙地塑造了雙重偵探角色,一個是傳統意義上負責調查案件的偵探——維戈特,另一個則是“罪犯”福勒自身。全書戲劇獨白式的回憶正是福勒找尋線索、自我發現之旅的展現。他在“自我拯救”中扮演“心靈偵探”一角。正是通過他自己的回憶和剖析,才使得讀者了解事件真相。小說結尾處,福勒也終於發現了自己的罪過,原來他對派爾的死難辭其咎。然而在現實派爾之死案件中,真正的偵探一角——維戈特的調查取證過程卻未獲得實效,因為從始至終,“罪犯”福勒都未親口承認涉案。事實上,格林並不關心“罪犯”福勒是否承認罪行,而是福勒的“贖罪”是否是自願的,縱使這一過程充滿了痛楚。格林設定偵探維戈特這一人物的功用在於幫助“罪犯”重塑整個事件經過、幫助福勒完成“自我發現”和贖罪。《文靜的美國人》中維戈特與福勒每次談話的日的在於幫助福勒卸下肩頭沉重的包袱,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負罪感,因為問題的癥結在於他愧於承認自己所知道的事實真相,總是妄圖置身事外。
作品影響
《文靜的美國人》在美國成為大學選讀越南戰爭史與政治學課程者的必讀書,而且被改編成同名電影,2002年11月在美國首映。
作品爭議
1955年,該小說在英國出版時,受到了普遍的讚揚,但是當它下一年在美國出版時,得到的反映卻是毀譽參半,很多美國評論家指責格林在小說中流露出反美情緒。
出版信息
書名 | ISBN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
文靜的美國人 | 9787532746033 | 主萬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008-08-01 |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英國作家。格林於1904年生於伯克漢斯泰德,1929年即他改信天主教後3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內心人》,但直到1932年《斯坦布爾列車》一書問世,評論界才開始承認他的作品。
格林在小說中十分注重探討信仰危機和犯罪問題,其受歡迎程度歷久不衰。包括《布賴頓硬糖》和《第三者》在內的許多小說已被拍成影片。
格林在小說中十分注重探討信仰危機和犯罪問題,其受歡迎程度歷久不衰。包括《布賴頓硬糖》和《第三者》在內的許多小說已被拍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