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文言文白洋潮)

白洋潮

文言文白洋潮一般指本詞條

《白洋潮》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張岱創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記敘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觀潮的全過程,以時空為序,由遠及近,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白洋潮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奇觀,寫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氣勢和雄壯之美。文章奇喻妙譬,層見迭出,鋪敘極有次第。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洋潮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體裁:小品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白洋潮1
故事2,三江看潮3,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4,吊朱恆岳少師至白洋5,陳章侯、祁世培同席6。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7,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8,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9。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10,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11,無敢後先。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12,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13,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一擋14,轟怒非常,炮碎龍湫15,半空雪舞。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16。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白洋:鎮名,在浙江紹興城西北三十里。
  2. 故事:舊例,舊俗。
  3. 三江:即三江口,在錢塘江南岸海濱。
  4. 庚辰:明崇禎十三年(1640)。
  5. 朱恆岳:即朱燮元,字懋和,號恆岳,山陰(今紹興)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少師。
  6. 陳章侯:即陳洪綬,字章侯,浙江諸暨人。明清之際書畫家。祁世培:祁彪佳,字弘吉,號世培,浙江山陰人。天啟三年(1623)進士。官至蘇松府巡按。清兵陷江南,絕食投池而殉。陳、祁二人均是張岱的好友。
  7. 遄(chuán):疾速。
  8. 海寧:明代縣名(今海寧市),南臨杭州灣。
  9. 擘(bò)翼:張開翅膀。
  10. 蹴起:蹦跳。
  11. 鏃鏃(cù):同“簇簇”,簇擁貌。
  12. 辟(bì)易:驚退。
  13. 礴:撞擊。
  14. 龜山:即白洋山,在紹興西北五十里,濱海。
  15. 龍湫:雁盪山大瀑布。
  16. 龕(kān)、赭(zhě)兩山:龕山在今杭州市蕭山區東南,赭山在海寧市西南,二山對峙,扼錢塘江入海口。漱激,沖刷激盪。

白話譯文

按照以往的慣例,三江口其實沒有海潮可看。午後就有人在那裡喧鬧:“今年會悄悄地漲潮。”年年都是這樣。
崇禎十一年八月,我前往白洋弔唁朱恆岳少師,陳章侯與祈世培和我一同前往。海塘上有人呼喊著去看海潮,我急忙跑過去,他倆一會兒也到了。我們站在海塘上,看見潮頭像一條線一樣,從海寧往這裡湧來,直奔海塘上。潮水稍微靠近的時候,就像千百群小鵝被驅趕而來,張開翅膀驚惶地撲飛。漸漸逼近的時候,泡沫噴涌,浪花像冰花一樣圖被踢得四處飛濺,如同百萬頭雪獅鋪天蓋江、長驅而下,好像有怒雷在鞭策它們,千萬頭雪獅迅速奔跑,爭先恐後。潮水再逼近一些,好像被颶風逼迫而來,那架勢好像要拍打著堤岸湧上來。觀看海潮的人害怕地往後倒退,跑到海塘下面躲避。海潮到達海塘,拼盡全力一搏,海水衝擊噴射,濺起水花高達幾丈,看潮的人身上都被濺濕了。海潮旋轉翻騰向右邊涌去,被龜山擋住,水勢更加強烈,水聲更加轟響,好像用大炮炸毀大龍湫一樣,半空中水花像雪花一樣飛舞。觀看的人為之驚異眩目,坐了半天,臉色才開始慢慢恢復。
先輩曾告訴我:浙江的海潮是從龕山和赭山開始翻湧奔騰而起的。白洋離這兩座山很遠,潮頭卻更大,這是什麼原因呢?

創作背景

此文是《陶庵夢憶》中的一篇。《陶庵夢憶》中文章基本於明亡後創作,但此篇或許創作於明亡前。明崇禎十三年(1640)八月,張岱與朋友陳洪綬、祁世培因弔唁朱恆岳少師,在紹興西北濱海的白洋村,見到了氣勢不凡、極為壯觀的錢塘江潮,因此有了這篇文章。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文章描寫按照空間順序一一展開,將海潮由遠及近的情形和樣子都描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比喻,如“一線”“群鵝”“百萬雪獅”“雪舞”。又善於側面烘托,將觀潮人的情態寫出來,以此反映出海潮的氣勢和場面的壯觀,足以懾人心魄。
文意一氣奔注,如挾狂風驟雨而至,節奏極快,令人目不暇接。潮頭一線,如從天降;既而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白鵝,撲啦啦奮翅驚飛;“漸近噴沫,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不僅比喻新奇、生動,而且賦予了錢塘江潮以性靈,如百萬雪獅奔騰咆哮一般。 “始雷鞭之”,狀其怒;“颶風逼之”,喻其狂,字字驚心,招招狠辣,凸現了生命的狂野和不可羈勒。潮到塘頭,拼力一擊,浪花飛濺,著面皆濕,讀來似有沁沁涼意。待到龜山橫截,砰然轟然,“炮碎龍湫,半空雪舞”,這時的觀潮者便心怦怦然,久久不能平復,既驚詫於白洋潮之壯美,也震怖於大自然的威靈。
此篇盡顯張岱之文的生辣、霸氣,筆挾霜刀,虎虎生風。文章純以氣勝,幾令人心目俱眩。情之所至,沛然不可以御,文思洶湧。噴薄而出,一如錢塘江潮,雷奔海立。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原主編林邦均:本文描寫白洋潮極富層次感:自遠處,而“稍近”、“漸近”、“再近”直“到塘”;極富動感:“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水擊射,濺起數丈”,“炮碎龍湫,半空雪舞”,描繪其色狀、聲勢、能量,妙喻迭出,必欲窮形極狀而後止;極富現場感:“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著面皆濕”,“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讀來驚魂攝魄,恍若身臨其境。(《陶庵夢憶注評》)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夏鹹淳:作者由遠及近地描繪出海潮奔涌變幻的種種奇觀。潮頭初起時,“如驅於百群小鵝”,給人以輕柔閒適之感。但越是接近海塘,越是洶湧暴怒,一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又如“炮碎龍湫”,驚心動魄,令人目不敢接。則另是一種美感。奇喻妙譬,層見迭出,鋪敘極有次第。(《當代散文叢書 張岱散文選集》)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出生於仕宦世家,早年過著富裕的生活,喜愛遊山玩水,通曉音樂戲劇。明亡後張岱曾參加抗清鬥爭,見大勢已去,才隱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詣高,體裁廣,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間口語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