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春秋(上海1944)》1944年10月創刊於上海,初為不定期刊,為綜合性文藝刊物,名《文藝春秋叢刊》,由永祥印書館編輯部編輯,發行人為陳安鎮。《叢刊》每輯另題刊名,共出五輯錄,各為一卷,1945年9月1日第5輯出版時宣告休刊整頓,決定將刊物改為純文藝月刊,月刊名稱定為《文藝春秋》,12月15日發刊,承接叢刊,定為第二卷第一期,由范泉主編。1949年4月15日出至第8卷第3期停刊。刊物主要作者有郭沫若、茅盾、任鈞、鐘敬文、魏金枝、王西彥、許傑、臧克家、艾蕪、田漢、洪深、李健吾、何家槐、林煥平、陳煙橋、碧野、田濤、戴望舒、李白鳳、黎烈文、沈子復、司徒宗、歐陽翠、趙景深、顧仲彝、施蟄存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藝春秋(上海1944)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4年
- 出版周期:季刊
欄目方向
《文藝春秋》叢刊階段,內容包括文藝、歷史、教育、出版,以文藝為主。前四輯出版於上海淪陷時期,文藝方面有作家志、文藝史料、國內外文藝動態的報導,有日本和蘇俄文學的翻譯介紹,其餘則多是適應市民讀的小說和戲劇創作,載有司徒宗、沈子復、范泉、司
馬文森的小說,顧伸彝、孔另境、東方曦的劇本,比較注重社會人的描寫。叢刊第五輯於抗戰勝利後出版,載有作品、評論和“慶祝抗戰勝利輯”,初步顯示出改革刊物的趨向。
刊物正式改出文藝月刊後,成為國統區有影響的大型文藝刊物,其文學評論強調真實性與思想性,重點刊登現實主義理論的探討文章。從第三卷第一期起開設“文藝時論”欄,評論現實文藝問題,爭取作家的民主權利。刊物還刊有大量革命、進步的作家作品,這些作品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國統區腐敗橫生、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刊物還注意介紹解放區文藝,刊登解放區作家的作品,有劉白羽的小說,艾青的詩歌,吳伯蕭等合寫的報告《海上的遭遇》等。刊物對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也相當廣泛,涉及歐美、印度等十多個國家的著名作家作品,尤以蘇俄文學為多。
《文藝春秋(上海1944)》是一份發行於上海的文學刊物,刊物發行時間較長,載有大量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作品。該刊是研究抗戰勝利前後上海文學情況的重要刊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