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需“發乎情”“止於理”

文藝創作需“發乎情”“止於理”

《文藝創作需“發乎情”“止於理”》是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中國藝術報》,並被光明網等轉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藝創作需“發乎情”“止於理” 
  • 作者王進玉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中國藝術報 
作品原文
中國本土藝術,如傳統書法、繪畫等,很特別,也很有意思,有時候越發揮性情的地方,越需要理性對待,越不能肆意妄為、不加控制,所謂“發乎於情,止乎於理” ,包括“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等的理念與法則,告訴我們的都是這個道理,即要有所克制,不能表現得太過裸露、直白。當然這些理法常常貫穿於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也是深受中國哲學思想影響的必然結果,但正因為有了這種辯證的、對立統一的哲學觀、創作觀,才使得我們的藝術創作更加具有中國本土美學精神、民族美學特色。
當下有些書畫家刻意追求賣弄、耍酷的“本事” ,有些書法家在筆會上寫字,神情有意誇張,動作故為瀟灑,用筆用墨大膽迅猛,看似很嫻熟、很激情的樣子,卻往往把握不住創作的分寸,寫出的字多鋒芒畢露,而缺乏內涵、骨力,少了些文雅之氣。一些創作者出現了過多瑣碎、炫技的小動作,並夾雜著一些不規範的草法,甚至存在錯別字問題,但他自己卻不以為然,觀賞者也好像熟視無睹,誤認為那就是好的書法、好的創作狀態。
在處理“性情”與“理性”的問題上,老一輩畫家如齊白石、李可染、李苦禪等諸位先生,他們在創作寫意畫的時候,速度都不算快,甚至很慢,並非我們想像的那么一揮而就。換句話說,他們創作寫意畫都是在相當理性、冷靜的情境下進行的,也大都會反覆醞釀、打腹稿,或者事先設計出小樣兒。總之一定會在胸有成竹、有十分把握的前提下從容展開,這樣既減少了畫作的失敗率,又提高了作品的創作質量。所以雖然是寫意畫,但每一個關鍵點、每一筆都處理得極其精準、精彩,最後會讓你感覺到他們的作品,的確多一筆嫌多、少一筆嫌少,這便是功力的體現,一般人很難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其實,精彩的中國書畫作品與太極、古典舞類似,都要有“講究” ;尤其在太極招式里,正確運用“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身法,既可以很好地表達太極拳的動作內涵,又能夠有效保護我們的關節,避免或減少在練習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疲勞和損傷,同時還有助於身體的蓄力、發力。在書畫創作上,類似的情況就更多了。比如我們在寫隸書、楷書的時候,應力求在一筆一畫的端莊、靜穆中寫出靈動之感,避免呆板、死氣沉沉的情況發生,而在寫草書、行書的時候,應力求在天馬行空、行雲流水中寫出安靜、文雅之氣,避免躁動、狂野、荒誕的現象產生。同樣,在創作工筆畫的時候,也要有寫意精神,所謂“以形寫神、以形傳神” ,就是要儘可能地表現出工筆畫的神采、神韻,而非依模畫樣、照葫蘆畫瓢,毫無生機、創新可言。當然,在創作寫意畫的時候,也要有工筆意識,尤其是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非常重要,絕不能漫不經心、草草了事,務必要避免草率、粗莽等行為,才能將寫意部分拿捏得恰到好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