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烈士陵園

文登烈士陵園

文登烈士陵園位於威海市文登區,始建1952年,於1984年改擴建,由縣民政局在峰山征地115畝,翌年3月破土動工,1986年10月,主體工程告竣。陵園內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堂、紀念廣場等紀念設施。

2016年9月20日,該陵園被民政部公布為第六批新增96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登烈士陵園
  • 地址:威海市文登區文山東路43號
  • 保護級別: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 竣工時間:1986年9月
  • 占地面積:137畝
  • 建築面積:1146.75㎡
歷史背景,主要展覽,基本陳列,所獲榮譽,

歷史背景

威海市文登區革命烈士陵園是建國之初的1952年,原文登專員公署,將駐地文城境內分散埋葬的革命烈士遺骨移於峰山西麓,始建革命烈士陵園。建國後所逝部分烈士亦葬於此。陵園占地11畝,園內有烈士墓144座,(其中有不知籍貫的烈士墓11座,無名烈士墓37座)。分列6排,成金字塔式,排列在24級台階兩側,墓前立碑,碑冠均有水泥制紅五星。碑銘多由著名愛國人士,書法家趙泮馨所書。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年久失修的原烈士陵園,已很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與烈士的光輝形象和英雄業績極不相稱。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文登老區人民,紛紛要求重修革命烈士陵園。

主要展覽

革命烈士紀念碑
峰山之巔建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高16.5米,“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由原中共煙臺市委書記王濟夫題寫。碑周平台230平方米,花崗石板鋪就,並圍有石制護欄,四面石階相通。碑南倚山就勢,砌14組花崗石台階326級,台階兩側設烈士墓,峰山西側原烈士墓搬遷於此。
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碑
革命烈士紀念堂
石階向南越小廣場,仿毛主席紀念堂形制建革命烈士紀念堂,建築面積1146.75平方米,周環廊柱30支,正門堂額橫匾上有“文登革命烈士紀念堂”九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參謀長楊得志手書。堂前築有4組76步台階,兩側有四層護堂擋土牆,八個花壇植松柏長青樹。
堂內設四個展廳:正廳迎門紅帛牆壁上金鑲玉嵌著毛澤東手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環形廳展示各時期63位烈士事跡生平,字裡行間,壯懷激烈;北廳南壁白玉瓷磚上鐫銘7778烈士英名,鐵劃銀鉤,彪炳史冊。其中辛亥革命烈士59名,土地革命戰爭烈士66名,抗日戰爭烈士2093名,解放戰爭烈士4667名,抗美援朝時期479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414名。
紀念廣場
至世紀之交,市民政局在紀念堂前復征地25畝,全面規劃,精心施工,補五層柏壇之缺,成三級廣場之功,廣場總面積1.6萬平方米,廣場前鋪築4組86步台階。新修登雲路,由南向北登階而上,可直達紀念碑;文山大道,橫貫東西在廣場之前經過。廣場周邊,栽植松柏,坪內鋪設道路彩板磚,並安裝七彩夜景燈,為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增添了新的亮點。

基本陳列

第一部分:辛亥革命時期
二十世紀初,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了以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民主和富強為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文登一大批有識之士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
辛亥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的浪潮席捲全國。11月中旬,留日學生、同盟會員叢琯珠在濟南聯絡各界聯合會,參與策動山東獨立。1912年1月中旬,叢琯珠從濟南回到家鄉文登,聯絡新學界百餘人,於18日夜,攻入縣署,驅逐知縣岳寶樹,建立文登軍政分府,成為繼蓬萊、黃縣之後山東宣布脫離清廷的第三個縣級政權,擴大了革命的成果,促進了山東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革命黨人遭到了封建復辟勢力的瘋狂反撲。2月7日,文登封建勢力打著“團練總局”的旗號,嘯聚萬餘人,包圍文登城,10日,復辟勢力攻進城內,大肆捕殺革命黨人。叢琯珠在城西胡家莊被捕,遭亂棍打死。12日夜,叢琦珠、叢環珠、林基逵等21人,在文城北濠被殺害。
文登辛亥革命是全省最慘烈的縣份,先後有數百人喪生。革命志士不屈不撓、無畏無懼的精神,激勵著文登人民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而英勇奮鬥。
第二部分: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體,開始獨立組織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
土地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
1935年1月,以張連珠為首的第三屆中共膠東特委在文登二區成立。新的特委成立後,即根據共青團山東省工委的指示,組織發動農民武裝暴動。8月至11月,特委相繼召開4次擴大會議,一個大規模農民武裝暴動計畫逐步形成。11月18日,中共膠東特委確定11月26日(農曆十一月一日)舉行暴動,暴動總指揮部設在崑嵛山無染寺,由張連珠任總指揮,程倫任副總指揮,暴動隊伍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膠東遊擊隊”。由於暴動準備工作不充分,膠東特委又臨時決定,將暴動時間推遲3天。
11月29日(農曆十一月四日),暴動分東西兩路同時行動。東路由張連珠和劉振民負責,重點進攻石島;西路由程倫、曹雲章和鄒恆祿負責,重點進攻夏村。計畫兩處得手後,會師文登城。
暴動發起後,韓復榘即命國民黨八十一師師長展書堂率部前往鎮壓。12月2日,西路暴動隊伍在松椒遭到國民黨八十一師1000餘人的突然包圍,牟平縣委書記張賢和等10餘人犧牲,程倫、曹雲章等被俘,西路暴動失敗。10日,東路暴動隊伍在文登低灣頭村遭國民黨八十一師和地方武裝2000餘人包圍,張連珠率領隊伍奮起抗擊,突圍中,被敵人逮捕,第一大隊大隊長丁樹傑犧牲,東路暴動失敗。“一一·四”暴動失敗後,敵人對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進行了血腥的鎮壓和“清剿”。 12月13日程倫、曹雲章等20餘人在夏村被殘酷殺害。12月18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張連珠在文登城西門外英勇就義。

所獲榮譽

該烈士陵園已成為威海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為推動全市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先後被上級授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革命傳統教育活動中心》、《軍民共建國防教育基地》、《市級綠化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威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關心下一代青少年教育基地》,連續10多年保持上級部門授予的《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01年6月29日被省民政廳列為第三批《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六批新增96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的文登烈士陵園入列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