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大學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獻學課程教材。全書深入淺出地講述文獻學特點與用途,文獻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為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入門書和工具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文獻學概要(修訂本)
- 作者:杜澤遜
- ISBN:9787101030709
- 頁數:436頁
- 定價:46元
- 出版時間:2014-9-17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包冊:7
- 字數:390000
- 版式:簡體橫排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大學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獻學課程教材。全書深入淺出地講述文獻學特點與用途,文獻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為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入門書和工具書。
目錄
王序 1
自序 4
第一章 文獻與文獻學
一、“文獻”釋義 1
二、文獻學研究的範圍 4
三、為什麼要學習文獻學 5
第二章 文獻的載體
一、甲骨 11
二、金 12
(一)禮器 12
(二)樂器 12
(三)兵器 13
(四)農器 13
(五)度量衡 13
(六)錢幣 13
(七)符璽 13
(八)日用器 13
三、石 14
(一)碣 14
(二)摩崖 14
(三)碑 15
四、竹木 16
五、帛 20
六、莎草紙 21
七、羊皮紙 22
八、貝葉 23
九、紙 24
(一)造紙術的發明 24
(二)紙質文獻的裝潢形制 25
1卷子 25
2經折裝 27
3蝴蝶裝 27
4包背裝 28
5線裝 29
第三章 文獻的形成與流布
一、文獻的形成 30
(一)著 30
(二)述 32
(三)編 33
(四)譯 34
1佛典翻譯 34
2學術翻譯 41
3文學翻譯 46
二、文獻的流布 47
(一)講唱 47
(二)鐫刻 52
(三)抄寫 52
(四)印刷 53
(五)攝影 55
第四章 文獻的收藏與散佚
一、歷代官府藏書及其散佚 56
(一)歷代官府文獻收藏概況 56
(二)歷代文獻的大量散佚 64
1秦始皇焚書 64
2西漢末年戰亂 64
3東漢末年戰亂 64
4西晉末年惠懷之亂 64
5侯景之亂與梁元帝焚書 65
6隋末唐初 65
7安史之亂 65
8黃巢起義 65
9靖康之難 66
10李自成起義 66
11乾隆禁毀 66
12嘉慶宮火 66
13太平天國起義 66
14英法聯軍縱火圓明園 67
15庚子事變 67
16日本侵華戰爭 68
17“文化大革命” 68
二、歷代私家藏書之興替 69
(一)周秦私家藏書概況 69
(二)漢魏晉南北朝的私人藏書 70
(三)唐宋私家藏書 71
(四)元明私家藏書 73
(五)清代著名藏書家(上) 79
(六)清代著名藏書家(下) 89
(七)近代著名藏書家 98
第五章 文獻的版本
一、“版本”釋義 104
二、版本類型 105
(一)寫本 105
1手稿本 106
2清稿本 106
3抄稿本 106
4影鈔本 106
5抄本 106
(二)刻本 107
(三)套印本 107
(四)餖版與拱花印本 107
(五)活字本 108
(六)石印本 109
(七)珂羅版印本 109
(八)批校本、題跋本 110
三、“善本”的界義 110
(一)善本的兩層含義 110
(二)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 112
四、版本鑑定 114
(一)明確撰寫年代 115
(二)細讀前後序跋 115
(三)驗牌記 116
(四)查避諱 118
(五)考刻工 119
(六)核校閱人時代 125
(七)看字型 126
(八)看版式 127
(九)看紙張 128
(十)看裝潢 129
(十一)查藏印 129
(十二)類比法 129
(十三)查著錄 130
(十四)求旁證 130
(十五)對書影 133
第六章 文獻的校勘
一、文獻訛誤的類型及校勘的目的 134
(一)文獻錯訛的類型 134
1訛 134
2脫 135
3衍 136
4倒 136
5錯亂 136
(二)校勘的目的 137
二、校勘應具備什麼條件 137
(一)主觀條件 137
(二)廣求異本 138
(三)廣求相關資料 139
(四)精研所校之書 140
三、校書的主要方法 141
(一)對校法 141
(二)他校法 144
(三)本校法 146
(四)綜合考證法 147
四、校勘成果的處理及校勘記的寫法 147
五、校書的態度:多聞闕疑 149
第七章 文獻目錄
一、“目錄”的產生及其含義 151
二、古籍分類 154
三、目錄的主要內容 160
(一)書名 160
1古書命名的方式 160
(1)以通稱為書名 160
(2)摘取書中一二字為書名 160
(3)以姓名為書名 161
(4)以朝代命名 161
(5)以時間命名 161
(6)以地點命名 162
(7)隱括內容為名 162
2同書異名與異書同名 162
(1)同書異名 162
(2)異書同名 162
(二)篇卷 162
(三)撰人及朝代 163
1關於撰人的朝代 163
2關於撰人 164
(四)版本 164
(五)提要 165
(六)大小序 167
四、目錄的類型 168
(一)公藏目錄 168
(二)私藏目錄 169
(三)史志目錄 170
(四)專科目錄 173
1經學目錄 173
2國小目錄 173
3史部目錄 173
4子部目錄 173
5集部目錄 173
(五)特種目錄 174
1舉要目錄 174
2叢書目錄 174
3知見目錄 174
4經眼目錄 174
5禁毀目錄 174
6版本圖錄 174
7辨偽目錄 174
8其他 174
第八章 文獻的輯佚與辨偽
一、輯佚 176
(一)古書亡佚之多及其原因 176
(二)前人輯佚的成績 178
(三)輯佚的方法 180
二、辨偽 182
(一)什麼叫“偽書” 182
(二)作偽的動機 183
1傳道 183
2射利 183
3炫名 184
4爭勝 184
5逃禁 185
6避嫌 185
(三)作偽的主要手段 186
1作者假託他人 186
2後人改題著者 186
3割去序跋 186
4偽撰序跋 186
5沿襲舊名而作新書 187
6節采某書更易新名 187
7綴合群書造為新編 187
8變亂舊例以充新編 188
9自著自注 188
10書以篆籀而充古本 188
11以假攙真竄亂舊帙 189
(四)我國辨偽的歷史 189
(五)辨識偽書的方法 203
1從授受源流上辨偽 203
2從被依託的人辨偽 204
3從首先傳出該書的人辨偽 204
4從該書與作者行事的矛盾辨偽 205
5據當世人的揭發辨偽 205
6從文體上辨偽 206
7從文章風格辨偽 207
8從特殊語詞的起源辨偽 207
9從聲韻系統和時代的矛盾辨偽 208
10從因襲上辨偽 209
11從稱引上辨偽 209
12從佚文上辨偽 210
13從史實的先後辨偽 210
14從稱謂上辨偽 211
15從制度上辨偽 211
16從地理沿革上辨偽 212
17從本書與作者的思想觀點矛盾辨偽 213
18從被依託者的學術水平與本書矛盾辨偽 213
19從被依託者的學術專長與本書矛盾辨偽 214
20從學術思想發展史的倒置辨偽 214
(六)偽書的價值 214
1偽書的史料價值 215
2偽書的文學價值 215
3偽書的語言價值 216
4偽書的思想價值 216
5偽書的其他價值 217
附:明刊《福壽全書》辨偽 217
第九章 類書與叢書
一、類書 220
(一)何謂類書 220
(二)類書的起源 221
(三)類書的功用 222
1查找史料 222
2查找辭藻 224
3校勘、考訂古書 225
4輯佚 225
(四)類書舉要 226
二、叢書 240
(一)什麼叫叢書 240
(二)叢書的起源與功用 240
(三)叢書舉要 242
第十章 地方志與家譜
一、地方志 266
(一)地方志的產生 266
(二)歷代地方志的數量 268
(三)地方志的種類 270
1總志 270
2省志 270
3府志 272
4州志 272
5廳志 272
6縣誌 272
7鄉鎮志 273
8都邑志 273
9衛所志 273
10邊關志 273
11土司志 273
12鹽井志 273
13專志 274
(四)地方志的用途 274
1政治作用 274
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資料 275
3文學創作與研究的資料 275
4歷史資料的淵藪 275
二、家譜 278
(一)家譜的起源與發展 278
(二)家譜的內容 282
1世系 282
2世系錄 282
3譜序 283
4恩榮錄 283
5譜例 283
6像贊 283
7圖 283
8傳志 283
9誦芬錄 283
10懿行錄 283
11宗規家訓 283
12文獻 283
13志 283
14修譜人員 283
15陳設圖 283
16領譜字號 283
(三)家譜的價值和存佚情況 284
1家譜的價值 284
(1)人物傳記資料 284
(2)詩文資料 284
(3)人口學的重要資料 285
(4)移民史資料 285
(5)研究宗族制度的史料 286
2家譜的存佚情況 286
第十一章 總集與別集
一、總集 288
(一)?288
(二)全集舉要 295
二、別集 301
(一)別集的起源 301
(二)別集的內容 302
(三)別集的文獻價值 306
第十二章 出土文獻概述(上)
一、甲骨文文獻 309
(一)甲骨文的發現 309
(二)甲骨文的發掘及出土數量 311
1亂掘時期 312
2科學發掘時期 313
(三)甲骨文資料的結集與考釋 315
(四)甲骨文的文獻價值 325
1語言文字價值 325
2殷商史研究價值 325
二、金文文獻 328
(一)金文的出土 328
(二)金文文獻的匯集及考釋 331
(三)金文文獻的學術價值 340
1語言文字資料 340
2釋讀及考訂傳世文獻的佐證 342
3古史資料 344
第十三章 出土文獻概述(下)
三、簡帛文獻 346
(一)近世出土簡帛文獻概況 346
1曾侯乙墓竹簡 346
2戰國楚簡(湖北) 347
3戰國楚簡(湖南) 347
4戰國楚簡(河南) 348
5雲夢秦簡 348
6江陵秦簡 348
7馬王堆漢墓帛書 348
8阜陽漢簡 349
9銀雀山漢簡 350
10江陵漢墓簡牘 351
11武威漢簡 351
12居延漢簡 352
13敦煌漢簡 352
14定州漢簡 353
15大通漢簡 353
16尹灣漢墓簡牘 353
17樓蘭、尼雅漢晉木簡 353
18長沙三國吳簡 354
(二)簡帛文獻的價值 354
1佚籍復出 354
2考校釋讀傳世古籍 355
3歷史資料寶庫 356
4文字學資料 357
5書籍制度史實物 358
四、石刻文獻 359
(一)石刻文獻要籍 359
(二)石刻文獻的價值 363
1史料價值 363
2文學價值 364
3文字學和書法價值 365
4經學和宗教史料 365
五、其他出土文獻 365
(一)盟書 365
(二)璽印 366
(三)磚瓦文字 366
(四)紙質出土文獻 366
第十四章 敦煌文獻概述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經洞 368
(一)敦煌 368
(二)敦煌石窟 369
(三)莫高窟 370
(四)藏經洞 370
二、敦煌石室的發現及文獻的流散 371
(一)敦煌石室的發現 371
(二)藏經洞封閉時間和原因的推測 372
(三)敦煌遺書的流散 375
三、敦煌文獻的目錄 379
四、敦煌文獻的彙編整理與刊行 388
五、敦煌文獻的內容及價值 396
(一)宗教文獻 396
(二)儒家經籍 398
(三)語言資料 400
(四)史籍地誌 402
(五)子部圖書 404
(六)考古與藝術 405
(七)文學作品 406
(八)科技史料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