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媒體評論,
圖書信息
字 數: 350000
版 次: 1
頁 數: 275
印刷時間: 2009-1-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01064605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閱讀文物中國史,走進歷史博物館,本書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內容簡介
本書的作者都是在博物館工作的專家,有著比較豐富的文物展覽王作經驗。所以,我相信讀者讀這部書,會有走進一座恢宏的歷史博物館的感覺。精心選擇的、優美的典型文物圖像, 附以簡練的文字介紹,使讀者既可以了解歷史,又可以領悟與欣賞文物,增加許多文物知識。這應該是本書最突出的特點。當然,據我所知,類似的著作在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日本都出版過,體例並非本書首創,但是由於本書作者們均具有博物館專家、學者身份,故而本書在文物選擇之得當與詮釋之準確方面,應該是同類書很難達到的。
本書雖不屬於學術專著, 但是,從將文物、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結合,通過文物去研究、闡釋歷史方面看,本書顯然具有較強的學術性。我認為,以文獻研究為主的歷史學只能稱為狹義的歷史學,如何將其更好地與考古學相結合,使二者真正成為歷史科學研究的雙翼,這個問題雖已開始受到歷史與考古學界的重視,兩種學科的交流、融合也不斷產生著新的成果;但是目前大學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似仍未能充分重視從文獻史學與考古學兩 個方面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從這個角度看,本書對於促進歷史學科教學的發展,特別是進一步合理化、科學化是有裨益的。
目錄
第一章 盛世序曲
第一節 大勢所趨
第二節 周隋禪代
第三節 平定江南
第四節 北除憂患
第五節 揚國威·徠遠人
第六節 大廈傾倒
第二章 隋朝治國之策與發展繁榮
第一節 釐革制度
第二節 興文教、開科舉
第三節 走向繁榮
第三章 大唐帝國的興衰
第一節 晉陽起兵
第二節 掃滅群雄
第三節 宮門喋血
第四節 貞觀善政
第五節 武周革命
第六節 開元全盛
第七節 山雨欲來
第八節 “安史之亂”
第九節 內憂外患
第十節 末世烽煙
第十一節 帝國末日
第四章 臻於成熟的唐代典制
第一節 嚴密的官制
第二節 科舉之盛
第三節 修訂唐律
第四節 均田制與租庸調製
第五節 賦役改革:兩稅法
第六節 府兵制的興衰
第五章 百業俱興的唐代經濟
第一節 農業興旺·倉廩豐實
第二節 百工千行·爭奇鬥豔
第三節 都市繁榮·商業興隆
第六章 民族融合 華夏一統
第一節 天可汗與突厥
第二節 回鶻與高昌故城
第三節 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
第四節 德化南詔
第五節 渤海國:車書本一家
第七章 絲綢之路—東西方交流的橋樑
第一節 無數鈴聲遙過磧
第二節 眾教東來
第三節 玄奘西天取經
第四節 被遺忘的使臣
第五節 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第六節 海上絲綢之路
第七節 異域風采
第八章 燦爛的唐代文化
第一節 文壇異彩
第二節 藝苑群芳
第三節 學術宗教
第四節 科技發明
第九章 多彩的社會生活
第一節 衣食住行
第二節 文化娛樂
第三節 婚喪禮俗
第十章 晚唐餘音—五代十國
第一節 從亂世紛爭走向統一
第二節 經濟重心的南移
第三節 科學文化的新發展
參考書目
後記
媒體評論
《廣州日報》慧遠 2009年4月——《文物中國史》:活色生香看歷史 所謂“文物中國史”,即是以現存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既需要以大量文字勾畫出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時也需要以豐富的文物圖片與之相互佐證。作為一套圖文相輔的中國通史著作,《文物中國史(全八卷)》最值得稱道之處首先即是它的權威性。這套書的圖片,以優美、典型的文物圖像,最大可能地還原了久遠而複雜的歷史場景,讓讀者以一種更加感性的方式了解歷史、欣賞文物的同時,亦仿佛親身走進了一座琳琅滿目的紙上博物館。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當悠久的歷史已然消隱在時光深處,也只有它們能夠打撈起即將被人遺忘的歷史碎片,讓消逝年代的生活細節重新進入後人的視野。《文物中國史(全八卷)》以文物圖像為線索講述中國歷史,圖像與文字之間已並非附庸的關係,而是各具其獨特的價值——其中無論是支離破碎的陶片、風雨剝蝕的石碑,還是色彩斑斕的瓷器、晶瑩剔透的玉器,在這些精美圖片的映照下,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積,而變成了一種可觸可感、活色生香的現實。有人說“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我們從《文物中國史(全八卷)》的文字勾畫中所看到的,固然是從史前到明清、從政治經濟到科技文化的中國歷史之全貌,而我們從《文物中國史(全八卷)》選取的兩千多幅精美的文物圖片中所飽覽的,又何嘗不是一幅無比直觀、無比鮮活的中國歷史之長卷呢? 我一向認為,面向普通讀者的歷史著作,好看、易於讀者接受就是硬道理。如果說《文物中國史(全八卷)》旨在“讓文物說話,讓歷史‘活’起來”已殊為不易,那么這套書的“以歷史為綱,讓文物‘動起來’”亦同樣難得——把文物置於歷史的坐標之上,使之從零散的個體變成流動的過程,讓更多的讀者以“看圖說話”的方式接受歷史、感受歷史,正是這套書最引人入勝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