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用

文物作用

文物作用的大小,是由文物價值的高低決定的。文物的作用主要有史料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物作用
  • 外文名:Fun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 拼音:wén wù zuò yòng
  • 作用:史料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
  • 決定因素:文物價值的高低
史料作用,證史作用,正史作用,補史作用,史料作用的運用,借鑑作用,借鑑與發展,發展科學技術,教育作用,教育作用,特點,凝聚力,場所,

史料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 可證實文獻之記載,校正文獻之謬誤,補充文獻記載之缺失。對無文字記載的史前社會,文物則是研究、恢復其社會面貌的實物史料。

證史作用

文物的證史作用 中國古代文獻是中國的文化寶庫。而豐富多彩的文物,對古文獻記載的證實,不僅增加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可靠性與珍貴性,而且又增加了實物資料,成為文獻記載的真實見證。從另一個角度講,文物可以證明文獻記載的歷史將文獻和文物密切結合,相互印證,對社會歷史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物與文獻相互印證,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商代的世系。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對商王世系的記載,經考證與《史記》記載基本相符《史記·孫武吳起列傳》中,記載了孫武仕吳孫臏仕齊並各有兵法傳世的史實,《漢書·藝文志》中也作了著錄。此後,《孫子兵法》不傳,眾說不一。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中同時出土《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從而證明《史記》和《漢書》記載的正確,使自隋代以來的疑問和誤傳得以澄清。《後漢書·禮儀志》 中記載的玉柙 (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蘇、安徽、山東、陝西、河南、廣東、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縷、銀縷、銅縷等得到證實。

正史作用

文物的正史作用 在古代,有些史籍在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誤,有些在流傳中缺佚,有些被統治階級刪改等,這就使文物的正史作用有了極其珍貴的價值。它的表現是校正古籍記載之謬誤,訂正史傳,糾正錯訛。
在古代,金石學家以金石文字正諸史之謬誤,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只限於金石,現在可利用各類文物中的資料訂正文獻記載。這就使文物的作用在更大的範圍內得以發揮。
在地方志中對一些古蹟的記載,由於時代的限制,缺乏資料,又未實地調查,往往以一些傳說為據,使記載失實。隨著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不少已得以澄清,如河北省磁縣許多古,在地方志等古籍中稱為“曹操七十二疑”,但經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所獲得的文物資料(包括墓誌)證明並非曹操七十二疑,而是北朝墓群,是東魏、北齊的皇室及王公貴族墓地。
在古文獻中,往往記載一些生產和生活器物的狀況,這些記載又往往被認為是它們產生的時間,以導致錯誤。《韓非子》、《周禮》中,有關於髹漆的記載,有人據此認為薄板胎漆器出現於戰國中期。實際上中國漆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即出土有漆器,商代遺址和墓葬中更有多處發現。這些出土文物,都校正了《韓非子》和《周禮》的記載。

補史作用

文物的補史作用 對無文字可考的歷史提供實物資料,以研究和恢復其歷史面貌;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補文字記載的缺佚,以提供比文字記載更豐富多彩的資料。
中國的各種古籍,是研究不同時期歷史的寶貴資料。但不可忽視的是正史和其他古籍,受階級局限和當時條件的限制,有大量史實,特別是關於勞動生產者的史實並未被記載,使為數眾多的史實失傳,還有不少史籍在歷史上散失不傳,許多史實被湮沒。同時,人類社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整體,文獻記載的史實,年代愈早的文獻,記載的史實愈簡略,甚或不予記載,這就使許許多多能說明社會各個方面的史實缺載。
各個歷史時期豐富多彩的文物,完全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文物本身儲存的信息,可以為研究不同問題提供真實可靠的資料。而有文字的文物,如甲骨文金文、竹木簡牘、帛書、古寫本、古印本、石刻等,更是直接記載了歷史的不同方面,保存了大量歷史資料,從而使人們得以了解某些方面的真實情況。湖北省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 5種秦法律文書竹簡,其內容遠遠超過了李悝《法經》的範疇,已具備刑法、 訴訟法、 民法軍法行政法經濟法等方面的內容。湖南省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有5種醫書,成書年代都早於《黃帝內經》,在內容上沒有五行學說的痕跡,填補了中國早期醫學史上的空白。

史料作用的運用

文物的史料功能 文物作為實物史料,其證史、正史、補史的作用是開展科學研究,發揮文物作用的第一步。在完成第一步工作之後,還要運用這些可信而翔實的資料,研究歷史,促進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經濟建設。
文物史料對專門史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業史、畜牧業史、 紡織史、 陶瓷史、冶金史、建築史、交通史、天文史、雕塑史、醫藥史等專業史的研究,都離不開文物史料,特別是原始社會無文字記載,只有依靠文物史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文物的物質成分和所儲存的信息了解的越來越清楚,可為專門史的研究和撰寫提供更加詳細和精確的資料。文物作為有形的物體,在繪畫、雕塑等一些專門史的研究中,是十分形象生動的實物史料。它比文獻資料有更加特殊的價值。
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文物同樣具有特殊價值。在研究中只依靠文獻資料,只作文字描述,不易給人一個形象概念,若增加文物史料,插圖與文字配合,人們一看就清楚了。人們從古建築、繪畫、雕塑等形式上,就比較容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形式。

借鑑作用

文物的借鑑作用 文物是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發展新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需要從文物中不斷吸取營養。割斷歷史,不在前人創造的文化財富的基礎上去創新和發展,是空談發展。

借鑑與發展

文物是指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該時期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發展水平的見證。如果把某類文物按時代順序排列起來,研究分析它們的形式和內涵以及所儲存的信息,就會發現後者往往吸收了以前歷史時期的優點,具有當時時代的特點或風格。不同歷史時期所產生的各種文物,從總體來說,其本身就是不斷借鑑、發展的實物見證。

發展科學技術

古代文物可為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分析研究古代文物所儲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鑑的重要內容。對古代文物所具有的物質形式,可在研究其科學性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中國古代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在歷史長河中被湮沒。但運用這些技術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有些在考古工作中被發現,其中有的經整理研究,用現代科學技術分析檢測,已獲得了儲存在文物中的科技信息,成為發展今日科學技術的借鑑,或為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文物中有大量文物本身就是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蘊藏著當時的科學信息。對這一類文物的深入研究,特別是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分析研究,會為發展今天的科學技術提供信息和資料。古代的天文文物和冶金、水利、建築等方面的文物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古代的科學信息。在戰國時期使用失蠟法鑄造銅器,漢代使用土法生產球墨鑄鐵等,都屬於這一類。
借鑑與促進藝術發展 文化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借鑑。任何時代、任何地域的文化藝術都是在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和文化藝術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書法、繪畫藝術,就是在學習前人作品(許多已成為文物)、借鑑前人優點的基礎上,創作出具有時代風格和個人藝術風格的。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是這樣,其他文化藝術也莫不如此。

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

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的、生動的教材。

特點

文物作為教材,有自己的獨特的特點。 它的教育手段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首先,文物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物質遺存,同時又都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表現。作為歷史的見證,它真實性強,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百聞不如一見,它以物質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往往比文字的、書面的教育收效更大。其次,文物是直觀的、形象的物質遺存,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這種直觀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是別的任何教育手段不能代替的。
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文物會發揮它獨特的作用。遍布全國各地的古建築、石窟寺、古石刻、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考古發掘出來的或傳世的數以萬計的文物,會作為實物見證,使人們從直觀的、形象的感受中,了解中國古老的文明、燦爛的文化,領悟中華民族的偉大,增強自豪感。

凝聚力

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用聰明才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蘊含著和體現著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思想感情和共同的心理素質。運用文物對人們進行教育,可以潛移默化地、深刻地影響和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感情,成為團結全民族人民的自聚力量。

場所

文物教育場所主要有博物館、紀念館以及各種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教育的形式則是多種多樣。
博物館和紀念館是收藏可移動文物機構,也是宣傳教育機構這些單位在對文物藏品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舉辦各種內容的文物展覽,供人們參觀,是對人們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
中國不可移動的文物中,已有數以千計的文物項目被各級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 500處。其中為數眾多的文物保護單位可以作為人們文化活動的場所。這些文物本身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人們通過參觀會在這裡學習各種知識,欣賞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藝術,接受這樣或那樣的陶冶、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