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泰

宕昌縣的歷史人物中,有一位曾經背上皇帝逃跑的人,他就是化馬鄉化馬村的文永泰。

基本介紹

文永泰自幼在家鄉化馬讀私塾,在眾多學生中,他聰慧過人,常常得到私塾先生的誇讚和賞識,是化馬一帶很有名氣的神童和佼佼者。年少後跟隨在西安北城書院教書的父親文士魁西安讀書。他頗有文采,善作詩文,年紀輕輕的就在鄉試中得了第一名解元。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僅二十七歲的文永泰在會試中又考取舉人第一名。光緒二十三年(1897)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兼督院石豆都御史陝甘總督兼陝西巡撫部堂楊篤的推薦,在京師太子學國子監上學,成了大清皇朝國子監堂堂的太學生,楊篤為他還送了一塊匾額,上書“均成拔秀”四個大字。
國子監上學期間,清兵正與外國洋人在天津一帶作戰,隆隆炮聲北京也能隱約聽見。但是清朝廷腐敗至極,國力衰弱難撐,清兵節節敗退。坐在金鑾殿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在萬般無奈下,無計可施的皇家匆匆打點行裝,帶領護衛禁軍急急向西逃跑。在逃跑的緊要關頭,為人耿直的文永泰因文武超群,被光緒朝官待讀學生兼起居注官進士文廷式推薦,跟隨光緒、慈禧一路護駕。然而,可惡的洋人在聯軍司令的指揮下,攻陷北京城後,又緊追光緒、慈禧不放。在西逃山西途中,由於斷水缺糧,不要說禁軍的生活、生命難以保障,就連光緒、慈禧的也飢餓難忍。一連幾日,人人不見一口水一口飯,眾禁軍即渴又餓,身體難支,逃跑的速度也慢了下來。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智慧過人的文永泰啟奏皇上,讓護衛禁軍殺馬,搭起帳篷,風餐露宿,野火燒馬肉,皇上皇帝親渴馬血,餘眾喝馬尿,就這樣的生活,也時斷時續,只得勒緊褲腰帶逃命。他們天天逃跑,而馬天天減少,逃跑的速度更加緩慢。享受榮華富貴的慈禧,那副令百官生畏的威嚴也沒有了,而落下了淒涼悲慘的眼淚,只要歇下來,她時而仰天悲嘆,時而自言自語:“清朝的江山就這么完了嗎?清朝的江山就這么完了嗎?”
光緒、慈禧在西逃中,原打算到了西安才公開身份,因西安有清朝的大兵駐守。就這樣,在西逃中還多次遇到土匪的搶劫,有些東西也被搶走了。可誰知,他們的密密行蹤,也沒有躲過洋人的藍眼睛,一天,文永泰保護光緒皇帝停下來生火燒馬肉。突然,洋人的一支兵馬追來。在身處絕境中,光緒、慈禧被嚇得面如土色,泣不成聲。在十萬火急的情況下,文永泰顧不得一切,背起光緒皇帝儘管逃跑,其餘眾將和禁軍舍死抵抗。這時,的文永泰如武曲星下凡,不歇不停,健步如飛,被了十幾里路程,想放下皇帝緩一口氣,可後面的喊殺聲還在耳邊迴響,他又鼓足勇氣背上皇帝跑。又跑了十多里,像緩一緩,可喊殺聲還能聽見,他又背上皇帝跑。就這樣,他背上的光緒皇帝一氣跑了四五十里,將洋兵和禁衛兵甩在後面,在他背跑過程中,用盡了全部力氣,幾次吐血,積勞成疾,跑到黃河邊上,因禁軍的拚死抵抗,洋人又怕黃河岸邊有清兵埋伏,才收兵回營,再未追殺。
過了黃河,正在督標綠營中任職的文永泰堂兄文鳴鳳(武舉人)和文清華奉命鎮守潼關,他們得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過了黃河,趕緊從朝邑縣等地貢來肉食、茶水、果品、皮衣、棉衣、馬料等物,才使光緒、慈禧和護衛禁軍得到了解救。在這裡,他們又把武功超群的兩個堂兄推薦到了皇帝身邊護駕。光緒甚感文家兄弟護駕功勞特大,在洋兵退後,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授封文永泰為陝西巡撫,堂兄文鳴鳳授任陝甘督標五品校尉,鎮守興平,堂兄文清華因目不識丁,給予優厚待遇,隨帶家眷長住西安、蘭州,未封具體職務。
文永泰守任陝西巡撫後,時遇商洛大旱,便奉命去商洛賑災救民。 因為他愛民如子,晝夜兼程,連日的路途跋涉,使背皇帝所積的舊病復發,吐血不止,回府養病。後聽光緒皇帝搞維新變法被慈禧太后軟禁,他預感清朝大廈忽啦啦將傾,便辭官回到化馬老家。西安百姓聞知後,嚎啕大哭,並派代表送來“功高厚德”匾額,以表西安萬民百姓的敬仰。在化馬故居,他托著一身病軀,潛心譯註《詩經》並作書賦詩以自娛。雖然家境不富,有熱忱籌資辦學,接濟鄉里,深受百姓敬重,當地百姓又贈送了“惠及桑梓”的大匾,階州府為褒揚他的品德和才學,送來匾額一副,題字“三元一品”。三元者,解元、會元、監元;一品,說他品德蓋世。不久,英年早逝,享年僅有三十六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