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閣(蘇州文星閣)

文星閣(蘇州文星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星閣俗稱鐘樓、方塔,位於蘇州古城內東偏葑門與相門之間。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現存閣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同治年間重修。閣樓分四層。下承三級青石方台基,高6.5米,底邊寬14.4米,逐級向上遞減,南面有石級作八字形,可從兩側拾級而登。上覆四角攢尖頂,翼角起翹,葫蘆結頂。通高約28米。閣身平面呈正方形,各層四面闢為拱門,層間無腰檐平座。底層邊寬8.6米,自下而上逐層作不甚明顯的收分,形成有層次而又挺直的輪廓線。閣南尚存清代同治年間桂香殿。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蘇州文星閣與東吳大學舊址共同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星閣
  • 別名:鐘樓、方塔
  • 時間年代: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
  • 重建年代: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 地址:蘇州古城內蘇州大學校園
  • 保護等級: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結構,旅遊,

歷史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蘇州府長洲縣學遷至城東福寧寺故址。萬曆十七年(1589年)至二十五年於縣學東南之東禪寺中閣故址建文星閣,附屬於縣學,與縣學西南之雙塔左右對峙,“以補形勝之不足,並壯學宮之聲勢”。四十年重建,稍向南移,即今所在。崇禎六年(1633年)修。現石台基和底層磚砌閣體尚屬明代遺物。“閣之中為洪鐘,一響可聞千萬戶。南向為文星像,以奉香火”。清代葑門彭氏“祖孫會狀”,認為是“文星鐘靈之驗”,曾於康熙二年(166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資重修,並於閣旁建桂香殿、朝元閣、時習堂、三賢堂等,成為里中名儒文士講學會文的勝地。鹹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文星閣曾被太平軍用作探望軍情的望樓,附屬殿閣齋堂毀於兵火。同治九年修閣,現閣南僅存的桂香殿為同治十一年修建的。
蘇州文星閣蘇州文星閣
清代曾於康熙二年(166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資重修,並於閣旁建桂香殿、朝元閣、時習堂、三賢堂等,成為里中名儒文士講學會文之勝地。鹹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文星閣附屬殿閣齋堂毀於兵火。同治九年修閣,現閣南僅存的桂香殿為十一年重建。1954年曾進行整修。

結構

閣樓分四層。下承三級青石方台基,高6.5米,底邊寬14.4米,逐級向上遞減,南面有石級作八字形,可從兩側拾級而登。上覆四角攢尖頂,翼角起翹,葫蘆結頂。通高約28米。閣身平面呈正方形,各層四面闢為拱門,層間無腰檐平座。底層邊寬8.6米,自下而上逐層作不甚明顯的收分,形成有層次而又挺直的輪廓線。第三層以下以磚結構為主,僅二、三兩層樓板與梯級為木製。底層為磚級,藏於夾牆內,方室四隅有磚砌八角形倚柱,柱端隱出斗拱。頂層用木樑架結構支承閣頂,第三層與頂層間無樓板,僅於四周沿牆構迴廊,中心形成四方空井,中置橫樑懸鐘。鑄有“文星寶閣”銘文的一口清代鐵鐘尚存。現存碑刻有明萬曆四十年的《長洲縣儒學重建文星閣記碑》、崇禎六年的《重修長洲縣學文星閣記碑》等。
蘇州文星閣蘇州文星閣
文星閣是一座形制獨特的古建築,而且石台基和底層磚砌閣體尚屬明代遺物。1954年曾進行整修。

旅遊

住宿
文星閣位於蘇州大學老校區北部, 出蘇州大學北校門向西300米有凱萊酒店,或者住在蘇州大學內的招待所莘園--在文星閣南大約100米.或者出蘇州大學南校門到十全街上,那兒有不少賓館,如蘇州飯店,東吳飯店等.
蘇州文星閣蘇州文星閣
交通
坐落於江川縣星雲湖畔江城中心,底層四面相通,兩條街由問底交叉通過。
美食
出文星閣到干將路西行不到1000米有聞名的飲食一條街---鳳凰街,上面有許多的火鍋城和菜館,飯店, 有蘇菜、湘菜、川菜等。或者到觀前街太監弄有許多菜館--其中有聞名的得月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