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南宋乾道初年(1165年),文昌橋始建。
清嘉慶八年(1803年),第三次重建文昌橋。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建而成。
文物價值
文昌橋還有專志,名叫《撫郡文昌橋志》,是文昌橋重建成功後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撫郡人土編纂的。這部《橋志》,共有4冊,全面收集了歷次修橋資料,系統地記載了重建文昌橋的工作人員、捐款人員、籌款方法、工程技術和管理方法等情況。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和光緒七年(1881年),人們對文昌橋進行修箿後,又先後兩次續修了這部橋志。《文昌橋志》的編成,開創了中國編寫橋樑建築專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為建橋藍本。民國時期和解放後,國內一些著名橋樑專家都很重視《文昌橋志》,多次撰文加以介紹。著名橋樑專家羅英所著、1959年出版的《中國石橋》一書,就連篇累牘地引用重建文昌橋時使用的“乾修法”(即圍堰作櫃排乾水,挖盡泥沙下基礎),並指出重建文昌橋用“乾修”代替“水修”,“實為我國橋樑工程的一大進步。”
保護措施
文昌橋初為大橋,“上棼下宇,其眷渠渠,重檐直欄,其翼舒舒”,後來該橋被洪水沖毀,改為浮橋,東西百丈串連大船五十四艘。一遇雨季,浮橋沖開,兩岸交通便完全隔絕,至嘉泰年間(公元1201——1204)合六縣人的力量,建成石橋,橋面上鋪有木板,建築房屋。由於狂風暴雨,大橋幾度被破壞復修,直至明嘉靖年間,採石大修,前後一共花了六年,耗費白銀十七萬兩,才建成一座全部石砌的堅固橋樑。
文昌橋曾一度被改名為“行易橋”,“解放橋”,多次遭受兵變戰火。後人民政府加寬了橋面,鋪上了水泥柏油,兩旁設定了雕花扶欄和高桅華燈,使大橋顯得美觀壯麗。
2001年,撫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正式接管文昌橋。
2002年,撫州市政府又花巨資重修大橋,每個橋墩上均設十二生肖一種,並重新加固大橋。
撫州市政府制定實施了文昌橋頭綠地改造提升工程。以“一橋一廊喚文亭,古閣妙音繞昌苑”為主題,結合文昌橋悠久歷史文化背景和才子佳話故事,採用古典園林風格進行規劃設計,一條名為“舒翼廊”的文化長廊將貫穿整個遊園,串聯起“妙音閣”“文昌亭”“黃昏亭”,打造渡橋古風、文昌才情、流金嘆歲三個不同文化休閒區域。
歷史文化
傳說
文昌橋有許多美好的傳說。據說明朝萬曆年間,撫州府
臨川縣城裡有“陳、羅、章、艾”四大才子。某年,有一知府到撫州上任,欲過文昌橋進城,只見四個漢子坦胸露腹橫臥橋上擋道,身旁放有一隻陳舊的籮,裝著幾株艾子。知府知道是“陳、羅、章、艾”四位才子出對子考他,隨即吩咐衙役叫才子們報出上聯來!
四個才子一聽要上聯,立刻翻身躍起,隨口吟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橋上曬文章。”
原來這“上文章”是指他們自己有滿腹文章,而“下文章”則是借用撫州方言“文昌”與“文章”諧音的特點,暗指他們身下躺著的文昌橋。四才子坦腹仰面朝天,陽光曬著他們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橋上曬文章”的絕妙構意。
知府一聽是這么一個絕對,憋得目瞪中呆怎么也無法對出下聯,於是吩咐衙役打橋原路退回。黃昏時候,來到一個渡口,見有一個石碑,上面刻著“黃昏渡”三個篆體大字。知府詢問擺渡人,擺渡人指著對岸前後兩個村子說:“前村名前黃昏,後村名後黃昏,故而此渡名‘黃昏渡’“。知府一聽這話,猛然受到啟發,終於想好一句下聯。立即傳令打轎進城。
誰知轎子回到文昌橋,四位才子叫一書僮送來一個紙卷。知府拆開紙卷一看,只見上面寫著:
“前黃昏後黃昏,黃昏渡前度黃昏。”
知府這時才知陳、羅、章、艾四個才子果然不是等閒之輩,於是在任職間,儘量體恤民情,造福一方百姓,傳為佳話。
“文昌橋上看文章,文昌橋上賞文章,文昌橋上析文章”即來源於此。此外,著名的墨池就在文昌橋橋頭。
另有說法,撫州古時是才子之鄉,自古就有“臨川才子”的美名。既然是才子之鄉,很多衣錦還鄉的風流才子們,必然常常出入於勾欄瓦肆之間,而文昌橋由於其地理位置較好,交通便利,即成為勾欄瓦肆集中之地,久而久之,得名“文娼橋”,即為文人嫖娼之地。後來,民國時期禁絕娼妓,名“文娼橋”不雅,即改名為文昌橋。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公路運輸管理南門路569號文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