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州(地理位置)

文州(地理位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德三年(620年)置文州,治魯丘堡,並置藥城縣為州治。四年(621),廢州,改藥城縣文城縣,以故州治為名。七年(624)撤,併入城父縣,故治位今安徽利辛縣西張村鋪集西高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州
  • 地理位置利辛縣西張村鋪集西高處
  •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記載:《元和郡縣圖志》
  • :公元558年
北周,魏晉南北朝,宋元時期,唐代設定的行政區,明朝,《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北周

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置,治所先在治所在建昌(今甘肅文縣西),隋大業初廢。唐初復置,移治曲水(今文縣西)。轄境相當今甘肅文縣一帶。

魏晉南北朝

古州名。西魏置。治所在曲水縣(今甘肅文縣白龍江南岸)。南北朝時,文州蠻居此。

宋元時期

宋崇寧五年(1106年)置羈縻文州,治所在今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盤陽一帶,屬慶遠府(今宜州市);元屬湖南道思州民安撫司。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為縣。地處隴、蜀之間,為由隴入蜀捷徑。
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置,治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北。
大觀元年(1107年)廢為綏南寨。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復置,轄今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一帶。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廢。
宋末廢,元復置。治所在今文縣

唐代設定的行政區

唐代設定的行政區。屬松州都督府。《舊唐書·地理志四》: “文州: 隋,武都郡之曲水縣。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 置陰平郡,領曲水、長松、正西3縣。武德改文州。
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 省正西入曲水。
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 改為陰平郡。
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 復為文州。舊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永徽中,改屬劍南道也。舊領縣2,戶1908,口8147。天寶,戶1686,口9205。在京師西南1490里,至東都2290里。”

明朝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為縣。地處隴、蜀之間,岩澗險仄,綿延千里,有陰平道,為入蜀捷徑。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廢,省文州入東蘭州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文州,陰平。下。貞觀中屬隴右道。開元戶一千七百六十九。鄉九。元和戶二百一十八。
《禹貢》梁州之域。戰國時,氐、羌據焉。漢開西南夷,置陰平道,凡邑有蠻夷曰道。以統兵眾,屬廣漢郡。永平之後,羌虜數反,遂置為郡。後入於蜀,屬雍州。晉永嘉末,太守王鑑以郡降李雄,自後氐、羌據之,不為正朔所頒,故江右諸志並不錄也。至後魏平蜀,始於此置文州,理陰平郡。隋大業二年罷州,縣屬武都。隋末又陷寇賊,至武德元年隴、蜀平,復為文州。大曆十四年,西戎犯邊,刺史拔城南走。建中三年,以舊城在平地,窄小難守,遂移於故城東四里高原上,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二百四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一十里。東取山路至龍州三百六十里。東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扶州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蠟燭。賦:布,麻。
管縣二:曲水,長松。
曲水縣,中下。郭下。本漢之陰平道也,屬廣漢郡。晉為陰平縣,屬陰平郡
永嘉末,地陷李雄,縣遂廢。後魏平蜀,置曲水縣,屬陰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文州。皇朝因之。
太白山,在縣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谷高深,常多霜雪,春夏不消,俗因名焉。
太白泉,一名羌水,經縣北,去縣一里。
鄧艾故城,在縣東七里。魏景元四年,鄧艾伐蜀,上言:“今敵既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斜徑,經漢德陽亭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沖其腹心,破之必矣。”遂自陰平道伐蜀,蓋此時所築城也。
姜維故城,在縣東七里。後主令維於此築城,與鄧艾相守。
長松縣,中下。西南至州七十里。開元戶四百九十四。鄉三。後魏之建昌縣也,屬(盧)〔蘆〕北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長松縣,屬文州,大業三年罷州,縣屬武都郡。武德元年,復改屬文州。
天魏山,在縣北三十一里。
蘆北故城,在縣東五十二里。因葭蘆鎮為名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