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江蘇揚州文峰塔)

文峰塔(江蘇揚州文峰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寶塔灣運河邊。

建於萬曆十年(1582年),清代重修塔剎和腰檐,1957年修繕。

文峰塔為七層八面、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寶塔。塔身青磚青瓦,下為磚石須彌座,底層迴廊圍繞,二至七層為挑廊做法,塔頂為八角攢尖屋頂,最上為鑄鐵塔剎,通高44.75米。是揚州市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古塔

塔下為文峰寺,現為宗教活動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峰塔
  • 地理位置:揚州市區寶塔灣運河邊
  • 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主要景點,

歷史沿革

始建於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據《康熙揚州府志》載,明萬曆十年,知府虞德曄建塔,建塔的資財由鎮存募化。御使邵公題名“文峰塔”。“蓋取於堪輿家言:為一方科甲助也。”其意為文風昌盛、文脈順達。
明 天啟三年(公元1624年2月10日),揚州曾發生過6級地震,文峰塔雖經歷了嚴重的地震災害,仍巍然聳立。
清康熙七年六月(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發生了有記載以來最大的地震,震級達8.5級,波及揚州,文峰塔塔尖傾倒墜地。
次年(公元1669年)天都閔象南捐資修葺,得良材一株,將塔尖增高一丈五尺。
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軍三下揚州與清軍激戰。文峰寺遭遇兵火,文峰塔木質結構全部毀損,只余磚構塔身。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文峰塔均未修復。
民國初年,青權、宗仰、峰屏、寂山等發起重修文峰塔,奔走募化,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文峰塔合尖,十二年(公元1923年)落成,計用銀幣三萬二千八百餘元。其時揚州文化名人陳含光於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撰書的《新文峰塔記》石刻。
1957年9月,揚州市人民政府對文峰塔進行修整,並重建了塔院廊房。
1961年5月再次修整文峰塔,將塔圍木欄改為混凝土石欄,致使古塔風貌受損。
1962年,文峰塔因兩次修整改變了文物結構,由省級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始至2003年1月,文峰塔再次大修,較正塔身,撤除所有的水泥構件,恢復木結構原貌,新增了佛像。至此,文峰塔始復舊觀,還原了歷史本色。
2006年6月10日,文峰塔重新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文峰塔位於文峰寺內,面臨運河。這裡古稱“三灣子”,運河進入揚州這一地段,有三灣以蓄水勢,人稱“三灣抵一壩”。文峰塔建在這裡,自然成為進入揚州的顯著標誌。塔上的燈龕,亦起到了航標的作用。由明及清,糧船鹽艘皆由塔下經過,帆檣林立,盛極一時。從此,這裡便改稱寶塔灣。現今,文峰寺的門前尚立有碑石,上書“古運河”三字,以記錄歷史盛況。清人有詞:“玉檻流光,淮水曉霽;劫火能逃樹出屋,文風不墮塔如峰”。
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二、四、六次東渡,都是由此解纜入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南巡,也從這裡經過。
文峰塔

主要景點

塔下為文峰寺,有前殿、後殿及東西廊房等清代建築。現已移交宗教部門進行了大修,現為宗教活動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