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寨村
- 別名:大文寨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下轄地區:林場 沙窩
- 政府駐地:大隊部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區碼:274509
- 地理位置:縣城東南20公里
- 面積:5.6平方公里
- 人口:1967人
- 方言:文寨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文寨沙窩 文寨國小 大桐樹
- 機場:菏澤機場
- 火車站:東明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R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教育情況,文化活動,經濟情況,
基本信息
據《文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八年(1410),文氏祖從山西省吉山縣崔鳳莊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文家寨,後演變為文寨”。1911年屬東明縣第六鄉,1933年屬東明縣第六區,1944年屬東明縣二區,1953年屬龍山集鄉,1958年屬大屯公社,1964年屬東明集公社(鎮)至今。
地理位置
村內現有文、代、郭、耿、秦、卞、楊、翟、李、王、劉、宮、胡、陳14姓。其中文、代二姓人口最多,早有“文、代二戶、郭、卞兩鄰,和睦相居,不分富貧”之說。文姓現有207戶986人。代姓由山西省洪洞縣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先遷至佛留集,後又在明成化四年(1446)遷入該村,現有280戶983人。郭姓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由山西洪洞縣遷入居住,現有11戶43人。耿姓於1926年由本縣陸圈鎮耿莊遷入,現有4戶32人。秦姓於1942年由河南長垣縣遷入,現有7戶,28人。李姓有二支,一支於1917年由河南長垣縣遷入,一支於清朝末年由本鎮李行遷入,現共有6戶18人。王姓有兩支,一支於1962年從本鎮王寨村遷入,另一支於1967年從本鎮丁寨村遷入,現共有4戶21人。卞姓來源時間不詳,現有4戶17人。楊姓於明永樂十二年(1412)由山西遷入,現有14人。胡姓有二支,一支於1917年由本縣小井鄉東五營遷入,另一支於1966年從小井鄉東五營遷入,現共有2戶11人。宮姓,於1972年由本縣陸圈鎮遷入,現有2戶,9人。陳姓,於1938年由本鎮李官營遷入,現有2戶7人。劉姓,於1932年由河南夏邑縣遷入,現有1戶,6人。
1956年村民代四更1戶3人移民黑龍江。1957年郭心田等3戶20人落戶湖北監利縣。文相清1戶5人落住新疆。文高亮1戶6人落戶鄭州。1975年文合群1戶5人落戶山東兗州。
1947年該村成立農會、模範班、婦救會、兒童團,文同義任農會長。1953年成立黨支部,代金星為第一任支部書記,現有黨員32名,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村黨支部帶領廣大幹群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經濟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
教育情況
該村興教歷史悠長,歷史上有生員21人,舉人15人。解放前設有兩所私塾,由文會友,代金錫解惑授業。二位先生都是書法名流,有縣南兩枝筆之說,凡跟他當過學生的人都寫得一手好字。1946年建學堂一所,由代同德任教。解放後逐年擴大為學校,1963年在原大隊部院內建教室10間。1977年在學校南大院建教室15間。2003年村委會廣籌資金23.5萬元,建高標準教學樓18間,有教師11人,學生300餘人,被縣教育局評為縣級規範化學校。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村有大、中專畢業生100餘人,其中碩士生10人。在北京中科院當研究員的代銀明、菏澤市委宣傳部工作的文玉中、河南新密市民政局工作的文紅軍都是從該校走出的佼佼者。
文寨村的醫療事業發展迅速。解放後不久即設有衛生室,有醫生3人。特別是醫生胡書譜在治療腦血管病上有獨到之處,先後治癒患者近百人,方圓幾十里的患者都慕名前來求醫,在當地享有較高聲譽。200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該村定點試行,現全村參合率達98%以上。
文化活動
該村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解放前,村裡有兩夾弦戲班,由代文彬、代金堂指導傳藝,有演職員20餘人,逢年過節常在四里八鄉化妝登台演出,享有較高聲譽。1980年村里購買了電影機,成立了放影隊,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精神生活。上世紀80年代,村姑文石花、文翠蘭的剪紙《放鴨》、《送子參軍》、《一孩好》三幅作品在中國民間剪紙協會、中國剪紙研究會聯合舉辦的全國剪紙展評會上獲榮譽獎,在山東省舉辦的民間藝術展上獲二等獎,多幅作品被國家級報刊登。
解放前,該村有習武的習慣。由文高明領場的大紅拳在方圓幾十里很有名氣,他臂力過人,力舉千斤,徒弟如雲。當時有 “十個村、八個寨,都打不過一個文家寨” 和“打架有錘匠,打官司有刑房(清光緒年間,文清華任大名府刑部師爺)打折骨頭有骨匠的說法(文燦江祖傳捏骨)”。
建國前該村農業落後,一部分人靠經商謀生。清末代朋訓以推雜貨車發展到在東明集開店鋪幾十間,字號“合興玉”,雇員10餘人,通商到蘭封、開封等地,成為當地富商。過去沒有火柴點火,全靠用火鐮子打火取火,由秦氏父子所做的打火鐮在全縣獨一無二。文新芳幾代人張鑼、織鑼底的手藝方圓幾十里聞名。代同根的木梳篦子作坊,代國印的粉坊,代金海的板鋪等數家小作坊,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歷史上有大風颳文寨之說,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閏月大風異常,屋瓦震飛,大樹扳倒,房屋倒塌數十間,傷人十幾位。1937年8月發生霍亂病疫情,一個月內死亡72人。1983年11月7日凌晨,該村及周邊村莊發生了5.9級地震,倒塌房屋8間,傷3人。2002-2006年秋季,雨水偏多,大部分地塊發生內澇,西瓜、玉米等莊稼或減產,或絕收。
新中國成立後,文寨村和全國一樣,經歷了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體制變革。在各個時期,該村的各項工作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1962年縣裡開挖了盧莊河、把黃河水引進了千頃良田。1969年整平土地1000畝,使零星的土地合為大田。1970年,黨支部書記代同選帶領全村民眾自力更生打大口機井20眼,緩解了遇旱澆水問題。1975年打通了兩個半截街、三條小巷,建石橋10座,村容村貌大為改觀。1978年,率先架上了高壓線,購買了4台磨麵機、3台榨油機,併購買了全公社第一輛東方紅拖拉機,為農業發展、改善民眾生活條件,奠定了良好基礎。1982年打封閉井18眼。1990年,挖排水溝5條,全長達10華里。2000年打小口井17眼,做到了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豐收。2000年,投資44.5萬元,鋪設柏油路面5500米,交通狀況改善。2004年新的村委班子成立,在村主任文春元的帶領下,清淤溝渠10條,全長2000米。2006年新打小口井10眼,更加方便了民眾灌溉。2007年,為學校修圍牆1600米,蓋學校大門樓一座,學校樓頂全部用瀝青澆鑄一遍,改善了教學條件。
2016年 村里又從新修築了出入村的主道 又新建了一座高標準教學樓
經濟情況
文寨村人種地非常精明,在利用時空、地利發揮等方面有過人之處。1985年,他們開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由單一的小麥、玉米種植模式,向小麥、西瓜、棉花、菜椒、玉米多元化高效農業發展。小麥播種後,留下多個1米或80公分寬的大套行,春天套種西瓜,在西瓜間隙套種玉米,留有2米的距離,在玉米田裡套種早熟白菜、胡蘿蔔、菜椒等蔬菜,達到一年四種四收,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收入,畝收入達5000元。為提高西瓜品質,創西瓜品牌,積極與上級科研部門聯繫,引進先進種植技術,種植的“西農八號”、“豫藝五九”,、農抗二號”、“黑地雷”等品種,比其它品種早上市20多天,價格高出一倍,畝收入達2000多元。
文寨人在鞏固提高農業的同時,又把致富的目光轉向了工商業。文寨村的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有30家。2000年,文金體、文石山率先開辦楊木旋皮廠,商業經營良好,同年購買了村里第一輛大型收割機,大大減輕了村民的負擔,機械化生產逐漸運用到耕地農作上,給村里豎起了榜樣。文俊祥在河南鄭州市亞衛獸醫製藥公司任副總經理,下轄三個分公司。代永建在菏澤飛騰電腦銷售公司任總經理,東明、鄄城、曹縣、都有分公司。文保堂、文法堂兄弟倆在家創業,利用家鄉的楊木資源,開辦楊木旋皮廠,有工人20多名,年產值幾十萬元。該村有四個建築隊,從業人員200餘人,常年在鎮駐地及周邊村莊承包工程。每年為村里增加百萬餘元的收入,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之一。該村教學樓,灘區新村建設等工地,所做工程被縣建設局監理部門每年評為優良工程,受到了縣委表揚。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每年為該村帶來近百萬元村民的致富步伐回憶,彩電、冰櫃、洗衣機、機車、電動車、電話、手機基本普及。小轎車也開進了農家小院,人均收入達到3000餘元。
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高樓聳立的學校,鬱鬱蔥蔥的樹木,文明守紀的村風,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新農村畫圖,文寨村正朝著欣欣向榮的明天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