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
尤其是東晉時代,更因玄學的盛行,玄佛結合起來, 許多佛教徒都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玄理的領悟。佛教般若思想大約是兩晉之際傳入中國的一種思潮,選玄學家借佛學的概念、命題來闡發自己的思想,許多高僧也對玄學有深入研究。僅就《高僧傳》中的僧人就有支遁、道安、僧肇、佛圖澄等64位名僧都有極高的玄學水平。從中不難看出東晉南北朝玄佛合流的盛況。東晉時,玄學家精通佛教,在注老莊列中也運用佛教理論。南北朝道教也開始大量吸收老莊玄學理論和佛學構建神學。玄學衰落後被佛學所取代。這個詩派的出現,雖反映了魏晉玄學對文學的影響。有時又只泛泛說是“共談析理”,“標榜諸義”,“標新理”,“立異義”。在記敘中,會借敘事來讚揚或譏諷某人,更多的是欣賞其人的才華、辭藻。例如說“才藻新奇,花爛映發”;“才峰秀逸,”既自難乾,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許多來日還描畫了清淡的各種場面和氣氛。例如“彼我奮擲麈尾”,“理小屈,游辭不已”,“不覺流汗交面”,“一坐同時拊掌而笑,稱美良久”。還記下有人甚至因清談得病或提為高官。
內容提要
第20 則記衛玠因通宵達旦地清談,“於是病篤,遂不起”;第53 則記張憑清談“言約旨遠,足付蘭頌射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即用為太常博士”。從這些記載里足以看出當時士大夫對清談的迷戀,他們認為善談名理就是博學多通的表現。本篇還用部分條目記下對人物、文章的各種評論。除了在清談中對人物有所褒貶外,在別的場合也會對某一類或某一個人有所評論。例如第25 則論及北方人和南方人做學問的差異,第77 則引述《揚都賦》對兩個人的讚美,第93 則記下對一個人的評語。對文章、書籍的評論更為常見。有對古文中某一兩句的讚賞,也有對一書、一文的評價;有的直接談論是非得失,有的借討論問題間接流露自己的看法。另外還有一些探討問題的問答,也因受到編纂者的賞識而收錄。
原文及譯註
(1)
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①。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②。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鹹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婆記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③。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式逐之④,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囑體項竟以得免。
【注釋】
①鄭玄:字康成,
東漢末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人,著名經學家,遍注群經,精通曆算。馬融:字季長,
東漢大經學家。
②渾天:古代的一種天體祖頁付學說和大體算法。古代的天體論中有渾天說,以為天像鳥蛋,地像蛋黃,
日月星辰繞南、北兩極旋轉。人們就用這種觀點去推算日月星辰位置。
③禮樂皆東:禮和樂是儒家的重要課程。這裡是贊鄭玄已掌握了禮樂的精髓,隨著他東歸,東方就成了講授禮樂的中心。
④轉式:旋轉式盤推演吉凶,是一種占卜的方法。式,通“栻”,占卜之具,類似星盤。按:這一則記載馬融想追殺鄭玄,不一定實有其事。所用方法,亦屬迷信。
【譯文】
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過了三年也沒見著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為他講授罷了。馬融曾用渾天算法演算,結果不相符,弟子們也沒有誰能理解。有人說鄭玄能演算,馬融便叫他來,要他演算,鄭玄一算就解決了,大家都很驚奇,佩服。等到鄭玄學業完成,辭別回家,馬融隨即慨嘆禮和樂的中心都將要轉移到東方去了,擔心鄭玄會獨亨盛名,心裡很忌恨他。鄭玄也猜測馬融會來追趕,便走到橋底下,在水裡墊著木板鞋坐著。馬融果然旋轉式盤占卜鄭玄蹤跡,然後告訴身邊的人說:“鄭玄在土下、水上,靠著木頭,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決定不去追趕。鄭玄終於因此得免一死。
(2)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①。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②。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拔罪譽擊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注釋】
①《春秋傳》:《春秋左氏傳》,即《左傳》。
②服子慎:服虔,字子慎,任九江太守,作《春秋左氏傳解誼》。
【譯文】
鄭玄想要注釋《左傳》,還沒有完成。這時有事到外地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個客店裡,起初兩人並不認識。服子慎在店外的車子上,和別人談到跨您應自己注《左傳》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聽出服子慎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鄭玄就走到車前對服子慎說道:“我早就想要注《左傳》,還沒有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談論,大多和我相同,現在應該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給您。”終於成了服氏注。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放葛榆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①?”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怒②。”
【注釋】
①“胡為”句:引自《詩經·邶風·式微》.意為:為什麼會在泥水中。
②“薄言”句:引自《詩經·邶風·柏舟》,意為:我去訴說,反而惹得他發火。薄言,助詞,無義。
【譯文】
鄭玄家裡的奴婢都讀書。一次曾使喚一個婢女,事情幹得不稱心,鄭玄要打她。她剛要分辯,鄭玄生氣了,叫人把她拉到泥里。一會兒.又有一個婢女走來,問她:“胡為乎泥中?”她回答說:“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4)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①。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②。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戶壁間③。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諸生敘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注釋】
①《春秋》:《
春秋》是魯國一部編年體史書,這裡指《春秋左氏傳》。
②崔烈:字成考,漢靈帝時官至司徒、太尉,封陽平亭侯。門生:弟子;學生。下文的“門人”意同。賃(lìn):做僱工。
③戶壁間:門外。
【譯文】
服虔已經對《左傳》很有研究,將要給它做注釋,想參考各家的異同。他聽說崔烈召集學生講授《左傳》,便隱姓埋名,去給崔烈的學生當傭人做飯。每當到講授的時候,他就躲在門外偷聽。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過自己以後,便漸漸地和那些學生談論崔烈的得失。崔烈聽說後,猜不出是什麼人,可是一向聽到過服虔的名聲,猜想是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訪,趁服虔還沒睡醒的時候,便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覺驚醒答應,從此兩人就結為好友。
(5)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戶外遙擲,便回急走①。
【注釋】
①定:可能指完成。一說是”詣宅”的傳寫之誤。難:問難;質疑。
【譯文】
鐘會撰著《四本論》剛剛完成,很想讓
嵇康看一看。便揣在懷裡,揣好以後,又怕嵇康質疑問難,揣著不敢拿出,走到門外遠遠地扔進去,便轉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6)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①。王弼未弱冠,往見之②。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③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④。
【注釋】
①何晏:
何晏好玄學,擅長清談,喜歡談名理,與
王弼、
郭象同為唯心主義玄學的代表。參《言語》第14 則注①。
②王弼:字輔嗣,能言善辯,是魏晉玄學的主要開創者,著有《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等書。弱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行冠禮,因為還沒有達到壯年,稱“弱冠”。也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
③條:分條列出。向者:以前。理:指玄理,清談家的道家思想。
④自為客主:自己既做提問的一方,也做答辯他一方;自問自答。
【譯文】
何晏任吏部尚書時,很有地位聲望,當時清談的賓客常常滿座,王弼年齡不到二十歲時,去拜會他。何晏聽到過王弼的名聲,便分條列出以前那些精妙的玄理來告訴王弼說:”這些道理我認為是談得最透徹的了,還能再反駁嗎?”王弼便提出反駁,滿座的人都覺得何晏理屈。於是王弼反覆自問自答,所談玄理都暈存摩的人趕不上的。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①;見王注精奇,乃神伏②。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③!”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注釋】
①《老子》:《
老子》一書相傳是春秋時代老聃(Dān)所著,分為道經和德經兩篇,後世又稱為《道德經》(所以下文有“道德二論”之名)。魏晉玄學注重《老子》和《莊子》等道家學說,用道家思想去解釋儒家經典,形成一種哲學思潮。
②精奇:精微獨到。神伏:神服;傾心佩服。
③天人之際:指天和人的關係。天人關係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問題。
【譯文】
何平叔注釋《老子》才完成,就去拜會王輔嗣;看見王輔嗣的《老子注》見解精微獨到,於是非常佩服。說:“像這個人,可以和他討論天人關係的問題了!”於是把自己所注的改寫成《道論》《德論》兩篇。
(8)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①?”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②;老、莊未免於有,恆訓其所不足。”
【注釋】
①夫(fú):助同,表明將要發議論。無:“無”和”有”,是道家的兩個哲學範疇。《老子》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就是道,它沒有任何物質的內容和屬性,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從無產生出始初的物質,這就是有,然後進一步產生萬物。王弼也是主張“凡有皆始於無”的。資:憑藉。聖人:指有最高尚的道德和最高超的智慧的人,這裡指孔子。
②體:本體,這裡用作動詞,即以之為本體。王弼用道家思想解釋儒家學說,主張“無”是萬物的本體,認為孔子也是以無為本體的。可是“無”是聽不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不可認識的神秘的精神性實體,是“個得而知”的,所以不可以訓。
【譯文】
王弼年輕時去拜訪裴徽,裴徽問他:“無,確實是萬物的根源,可是聖人不肯對它發表意見,老子卻反覆地陳述它,這是為什麼?”王弼說:“聖人認為無是本體,可是無又不能解釋清楚,所以言談間必定涉及有;老子、莊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經常去解釋那個還掌握得不充分的無。”
(9)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①。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②。
【注釋】
①虛勝、玄遠:虛勝指虛無的精微境界。虛即虛無,道家用來指道的本體。玄遠指道的玄妙幽遠。這是清談中各具特徵的兩個方面按:原注,傅嘏擅長談名理,荀粲崇尚玄遠,二者宗旨雖然相同,但是有時各自的意圖不易相通。
②裴冀州:裴徽,字文季,任冀州刺史。
【譯文】
傅嘏擅長談論虛勝,荀粲清談崇尚玄遠。每當兩人到一起談論的時候,發生爭論,卻又互不理解。冀州刺史裴徽能夠解釋清楚兩家的道理,溝通彼此的心意,常使雙方都感滿意,彼此都能通曉。
(10)何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復得作聲,但應諾諾①。遂不復注,因作《道德論》。
【注釋】
①諾諾:連聲答應,表示同意。這一則同前面第7 則所記基本相同,可能是因出處不同面小異。
【譯文】
何晏注釋《老子》還沒完成時,一次聽王弼談起自己注釋《老子》的意旨,對比之下,何晏的見解很多地方有欠缺,何晏不敢再開口,只是連聲答應“是是”。於是不再注釋下去,便另寫《道德論》。
(11)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咨疑者①,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復相酬答,乃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問②。”
【注釋】
①中朝:指西晉。參看《言語》第27 則注①。懷道之流:指傾慕道家學說的一類人。
②裴逸民:即裴鈦,善談名理,參看《言語》第23 則注②。
【譯文】
西晉時,有一班傾慕道家學說的人,其中有人登門向王夷甫請教疑難,正碰上王夷甫前一天已經談論了很久,有點疲乏,不想再和客人應對,便對客人說:“我現在有點不舒服,裴逸民也在我附近住,您可以去問他。”
(12)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①。唯王夷甫來,如小屈②。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復申③。
【注釋】
①裴成公:裴逸民,死後的諡號是成,所以稱裴成公。裴逸民抨擊了當時的“貴無”思想,反對以我為本體,寫出《崇有論》,承認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虛無。《文心雕龍·論說》曾說,裴逸民和王夷甫在“有無”領域內的辯論是首屈一指的。折:折服。
②如小屈:才理虧一點。
③申:展開。
【譯文】
裴逸民作《崇有論》,當時的人責難他,可是沒有誰能駁倒他。只有王夷甫來和他辯論,他才有點理虧。當時的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論來駁他,可是這時他的理論又顯得頭頭是道了。
(13)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①。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尋,一無所愧。”宏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②。
【注釋】
①諸葛宏字茂遠,一作諸葛宏,仕至司空主簿。學問:學習、求教;做學問。超詣:造詣高深。
②抗衡:對當;不相上下。
【譯文】
諸葛宏少年時不肯學習求教,可是一開始和王夷甫清談,便已經顯示出他的造詣很深。王夷甫感嘆他說:“你的聰明才智很出眾,如果再稍加研討,就絲毫也不會比當代名流差了。”諸葛宏後來閱讀了《莊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談,便完全可以和他旗鼓相當了。
(14)
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夢,樂雲是想①。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云:“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虀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②。”衛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③。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④。衛既小差,樂嘆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⑤..
【注釋】
①總角:未成年的人,頭髮紮成抓髻,叫總角,借指幼年。樂令:樂廣參看《言語》第23 則注①。
①搗虀(jī):把蔥、蒜、姜等搗碎
醃鹹菜。啖(dàn):給吃。
③經日:《晉書·樂廣傳》作經月,較好。
④命駕:吩咐人駕車,即坐車;前往。
⑤差(chài):病好了。膏肓(huāng):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肓。古人認為這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病人膏肓就無藥可冶了。樂廣是說,衛玠一有疑難就一定要弄個明白才心安,這就不會積憂成病。
【譯文】
衛玠幼年時,問尚書令樂廣為什麼會做夢,樂廣說是因為心有所想。衛玠說:“身體和精神都不曾接觸過的卻在夢裡出現,這哪裡是心有所想呢?”樂廣說:“是沿襲做過的事。人們不曾夢見坐車進老鼠洞,或者搗碎姜蒜去餵鐵杵,這都是因為沒有這些想法,沒有這些可模仿的先例。”衛玠便思索沿襲問題,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終於想得生了病。樂廣聽說後,特意坐車去給他分析這個問題。衛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後,樂廣感慨他說:“這孩子心裡一定不會得無法醫治的病!”
(15)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①。曰:“了不異人意②。”
【注釋】
①庾子嵩:瘐敳(ái)字子嵩,自稱是老、莊之徒。他未讀《莊子》時,以為書里談的都是最高的真理,讀了以後才知道和自己的心意暗合。一尺許:一尺左右。古代的書寫在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所以可以計算長度。
②了:全。
【譯文】
庾子嵩讀《莊子》,打開書讀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說道:“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16)客問樂令“旨不至”者①,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②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③。
【注釋】
①旨不至:這句話出自《莊子·天下篇》,原文為“指”至,至不絕”,旨同指。對這句話,各有不同的理解,姑且解為:指向一個物體並不能達到它的實質,就算達到了也不能窮盡它。在這一則里,樂廣以麈尾敲幾一事,是先至然後去,說明所謂至,並沒有達到事物的本體。
③確幾(jī):敲著小桌子。
③約:簡約;簡要。
【譯文】
有位客人問尚書令樂廣,“旨不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樂廣也不再分析這句話的詞句,徑直用拂塵柄敲著小桌子說:“達到了沒有?”客人回答說:“達到了。”樂廣於是又舉起拂塵說:“如果達到了,怎么能離開呢?”這時客人才醒悟過來,表示信服。樂廣解釋問題時言辭簡明扼要,可是意思很透徹,都是像上面這個例子一樣
(17)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①。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競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②。見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③。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注釋】
①莊子:《莊子》一書是
戰國時代的莊周以及他的後學所作。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著作。本則下文談的《秋水)《至樂》《馬蹄》,都是其中的篇名。晉代的向秀、
郭象等都曾給《莊子》作注,但現序的只有郭注本。旨要:要領;主要用意。
②郭象:字子玄,是西晉時代重要的唯心主義
哲學家,被認為是王弼第二
③定點:點定;改正。
【譯文】
起初,注《莊子》的有幾十家,可是沒有一家能探索到它的要領。向秀推開舊注,另求新解,精到的分析,美妙的意趣,使《莊子》玄奧的意旨大為暢達。其中只有《秋水》《至樂》兩篇的注還沒有完成,向秀就死了。向秀的兒子還很小,不能完成父業,這兩篇的注釋便脫落了,可是還留有一個副本。郭象這個人,為人品行不好,卻是才智出眾。他看到向秀所釋新義在當時沒有流傳開,便偷來當做自己的注。於是自己注釋了《秋水》《至樂》兩篇,又改換了《馬蹄》一篇的注,其餘各篇的注,有的只是改正一下文句罷了。後來向秀釋義的副本發現了,所以有向秀、郭象兩本《莊子注》,其中的內容是一樣的。
(18)阮宣子有令聞①,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②?”對曰:“將無同③。”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④。世謂“三語掾”。衛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於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注釋】
①阮宣子:阮瞻,字宣子,喜歡《老子》《周易》,能談玄理。按:《晉書·阮瞻傳》載,這一則所記之事出於阮瞻和司徒王戎。
②聖教:聖人的教化;儒學。按:這一句是問老莊思想和
儒家思想的異同。
③將無同:恐怕沒有什麼兩樣吧。將無,恐怕,別是。
④善:認為好。辟:徵召;調用。掾(yuàn):屬官。下文的“三語掾”,即三個字屬官。
【譯文】
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見到他時間道:“老子、莊子和儒家有什麼異同?”阮宣子回答說:“將無同。”太尉很讚賞他的回答,調他來做下屬。世人稱他為“三語掾”。衛玠嘲諷他說:“只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何必要藉助三個字!”宣子說:”如果是天下所仰望的人,也可以不說話就能調用,又何必要惜助一個字呢!”於是兩人就結為朋友。
(19)裴散騎娶王太尉女①。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②。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③,四坐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④。”
【注釋】
①裴散騎:裴遐,字叔道,任散騎郎。他善談名理,且談吐風雅。余嘉錫《
世說新語箋疏)說:”晉、宋人清談,不惟善言名理,其音響輕重疾徐,皆自有一種風韻。”裴遐就是這樣。
②豐贍:富足;這裡指才識淵博。
③陳張:鋪陳、理致:義理情致。
④寡人:王侯的謙稱。王夷甫居宰輔之重,也自稱寡人。
【譯文】
散騎郎裴遐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兒為妻。婚後三天,王家邀請諸女婿聚會,當時的名士和王、裴兩家子弟齊集王家。郭子玄也在座,他領頭和裴遐談玄。子玄才識很淵博,剛交鋒幾個回合,還覺得不痛快。郭子玄把玄理鋪陳得很充分;裴遐卻慢條斯理地梳理前面的議論、義理情趣都很精微,滿座的大部讚嘆不已,表示痛快。王夷甫也以為新奇罕見,於是對大家說:“你們不要再辯論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20)衛玠始度江,見王大將軍①。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②。玠見謝,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③。玠體素羸,恆為母所禁;爾夕忽極,於此病篤,遂不起。
【注釋】
①度:通渡。王大將軍:王敦,字處仲,善談名理,歷任侍中、大將軍、揚州牧。
②命:召;叫來。謝幼輿:謝鯤,字幼輿,在王敦手下任長史,後出任豫章太守,好玄學,擅長音樂。
③微言:精微之言;玄談。永夕:長夜;整夜。豫:通:“與”,參加。
【譯文】
衛玠避亂渡江之初,去拜見大將軍王敦。由於夜坐清談,大將軍便邀來謝幼輿。衛?見到謝幼輿,非常喜歡他,再也不理會王敦,兩人便一直清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衛玠向來體質虛弱,常常被他母親管束住,不讓他多談論;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從此病情加重,終於去世。
(21)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①。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②。
【注釋】
①聲無哀樂:嵇康著有《聲無哀樂論》,略謂音聲無常,隨人的感情而分哀樂,其本身並不具有哀樂的表情意義。按:“聲無哀樂”中關於“聲”的釋義,各有不同的理解。養生:嵇康著有《養生論》,論養生之道,要求修身養性,順應自然,自足於懷,不逆天性,言盡意:晉代歐陽建著有《言盡意論》,反對玄學所主張的“言不盡意”的不可知論。認為語言能表達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能交流思想感情。
②宛轉:曲折。
【譯文】
過去有種說法,說丞相王導到江南以後,也只是談論聲無哀樂、養生和言盡意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可是這已間接關係到人的一生,是能滲透到每一個方面的。
(22)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並在①。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②。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於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③!”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椽,輒?如生母狗馨④。”
【注釋】
①殷中軍:殷浩,參看《言語》第80 則注②。庾公:庾亮,參看《德行》第31則注①。下都:到京都去。按:庾亮曾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鎮守武昌,地處長江上游,殷浩從武昌赴京,所以叫下都。桓公:桓溫,參看《言語》第56則注①。王長史:王?,參看《言語》第54 則注②。王藍田:王述,字懷祖,襲藍田侯。謝鎮西:謝尚,字仁祖,參看《言語》第46則注①。
②共相往反:指來回辯難。
③正始之音:正始年間談玄的風尚。也就是糅合儒家經義,高談老、莊,辨名析理,故作狂放。正始,三國時魏齊王曹芳的年號。其時名士風流,盛於國都,王弼、何晏等人,開始迷醉玄理。
④造心:進到心裡,指心有所得:兩王掾:指王?和王述,兩人都是王導的屬官。?(shà):用羽毛做的扇子。馨(xīn):一樣;這樣。按:此句譏二王不懂卻裝模作樣。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任庾亮屬下的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藍田侯王述、鎮西將軍謝尚都在座。丞相離座親自去解下掛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論、辨析玄理。”兩人一起清談完後,已到三更時分。丞相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賢達絲毫也沒有牽涉進去。彼此盡情辯論以後,丞相便嘆道:“一向談淪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麼地方。至於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這樣的呀!”第二天早上,桓溫告訴別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人清談,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時時心有所得;回頭看那兩位王屬官,就活像身上插著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樣。”
(23)殷中軍見佛經,云:“理亦應阿堵上①。”
【注釋】
①阿堵:這。按:這句指佛經和玄學義理相符。東晉以後,玄學和佛學趨於合流。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看了佛經,說:“玄理也應當在這裡面。”
(24)
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①。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注釋】
①阮光祿:阮裕,參《德行》第32則注①。阮裕很擅長論證疑難的問題,白馬論:
戰國時
公孫龍著《白馬論》,提出了
白馬非馬這一著名命題,認為“馬”這一概念是指形體,“白”這一概念是指顏色,所以白馬非馬。
②咨盡:詢問而求盡曉其義。
【譯文】
謝安年輕時候,請光祿大夫阮裕講解《白馬論》,阮裕寫了一篇論說文給謝安看。當時謝安不能馬上理解阮裕的話,就反覆請教以求全都理解。阮裕於是讚嘆道:“不但能夠解釋明白的人難得,就是尋求透徹了解的入也難得!”
(25)諸季野語孫安國云:“北入學問,淵綜廣博①。”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②。”支道林聞之,曰:“聖賢固所忘言③。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踴中窺日④。”
【注釋】
①北人、南人:一說北人指黃河以北的人,南人指黃河以南的人,因為褚季野原籍在黃河以南,孫安國是黃河以北,兩人互相推重。淵綜:深厚而且融會貫通。
②清通:清新通達。這兩句是說北方人做學問著重淵博,南方人則著重專精。
③忘言:指默識其意,無需用言語來說明。
④中人:中等人,指具有中等才質的人。以還:以下。牖(yōu):窗戶。按:顯處視月,視野開闊,但不易專一;牖中窺日,視野狹窄,但能專一。
【譯文】
諸季野對孫安國說:“北方人做學問,深厚廣博而且融會貫通。”孫安國回答說:“南方人做學問,清新通達而且簡明扼要。”支道林聽到後,說;“對聖賢,自然不用說了,從中等才質以下的人來說,北方人讀書,像是在敞亮處看月亮;南方人做學問,像是從窗戶里看太陽。”
(26)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將善雲梯仰攻①?”
【注釋】
①惡(wū):何;怎么。作將:做。雲梯:長梯。
【譯文】
劉真長和殷淵源談玄,劉真長似乎有點理虧,殷淵源便說:“怎么你下想造一架好雲梯來仰攻呢?”
(27)殷中軍云:“廉伯未得我牙後慧①。”
【注釋】
①康伯:韓康伯,是殷浩的外甥,殷浩很喜歡他。牙後慧:指言外的義理情趣,殷沽善清談,這裡是說康們還不善談玄。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說:“康伯還沒有學到我牙縫裡的一點聰明。”
(28)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①;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②。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注釋】
①過:過分。通:陳述;闡發。標榜:提示。
②佳致:風致,指談吐舉止風雅。辭條:文辭的條目,指辭藻。豐蔚:豐富華美。駭聽:駭人聽聞,使人聽起來驚訝。
③交面:在臉上交織。按:殷浩只比謝尚大三歲,便成名士,且談玄能把人引入勝境,所以對尚不覺流汗。
【譯文】
鎮西將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特意去拜訪他。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只是給謝尚提示好些道理,說了幾百句話;不但談吐舉止有風致,加以辭藻豐富多采,很能動人心弦,使入震驚。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嚮往,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29)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①。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
【注釋】
①名勝:名流。《易》:即《
周易》,大概是殷周時逐漸成書的,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辭和對它的注述。
【譯文】
桓溫聚集許多著名人士講解《周易》,每天解釋一卦。簡文帝本想去聽,一聽說是這樣講就回來了,說:“卦的內容自然是有難有易,怎么能限定每天講一卦呢!”
(30)有北來道入好才理,與林公相遇於瓦官寺,講《小品》①。於時竺法深、
孫興公悉共聽。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②?”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鳳③!”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④。
【注釋】
①才理:才氣和文思。《小品》:指佛教經典《小品般若波羅密經》。這是略本,稱小品.另有詳本,是大品。
②“上人”句:上人是佛教用語,稱有上德的人,也用來尊稱憎人。這一句指深公本不在林公之下.當不會甘拜下風,一定會迎風而上,做逆風家。
③白旃(zhān)檀:白
檀香樹。這一句說,這種樹只能順風聞香味,意指深公也不是自己的對手。
④夷然:平靜地;坦然。不屑:不顧;不理會。
【譯文】
有位從北方過江來的和尚很有才思,他們支道林和尚在瓦官寺相遇,兩人一起研討《小品》。當時竺法深和尚、孫興公等人都去聽。這位和尚的談論,屢次都設下疑難問題,支道林的答辯分析透徹,言辭氣概都很爽朗。這位和尚總是被駁倒。孫興公就問竺法深說:“上人應該是頂風上的人士,剛才為什麼一句話也不說?”竺法深笑笑,沒有回答。支道林接口說:“白檀香並不是不香,但逆風怎能聞到香呢!”竺法深體會到這話的含義,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31)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①。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②。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③。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④!”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⑤!”
【注釋】
①許:處所。精苦:精心竭力。無間《jiàn):沒有空隙、漏洞
②數四:再三;三番四次。
③莫:即暮。
④強口馬:比喻嘴硬,不服輸。
⑤”卿不”句:說明如果可不認輸,人家就會象穿牛鼻那樣穿你的腮,那你就無法掙脫了。決鼻牛,掙破鼻子的牛,按:馬不穿鼻,牛才穿鼻,但牛能掙脫鼻繩,孫安國利用殷浩的急不擇言,予以反擊。
【譯文】
孫安國到中軍將軍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精心竭力,賓主都無懈可擊。侍候的人端上飯菜也顧不得吃,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這樣已經好幾遍了。雙方奮力甩動著拂塵,以致拂塵的毛全部脫落,飯菜上都落滿了。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便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
(32)《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①。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②。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注釋】
①逍遙:《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第一篇,論述了萬物要無所依靠。才能逍遏自得的思想。可:一本作“共”。拔:突出;超出。郭、向:郭象、向秀,兩家都是注釋《莊子》的,參見本篇第17
則。
②將:和。馮大常:馮懷,字祖思,任太常(主管祭把、禮樂的)、護軍“將軍。
【譯文】
《莊子·逍遙遊》一篇,歷來是個難點,名流們全部可以鑽研、玩味,可是對它的義理的闡述卻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馬寺里,和太常馮懷一起談論,便談到《逍遙遊》。支道林在郭、向兩家的見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穎的義理,在眾名流之外提出了特異的見解,這都是諸名流探求、玩味中沒能得到的。後來解釋《逍遙遊》便採用支道林闡明的義理。
(33)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辭不已,劉亦不復答①。殷去後,乃云:“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②!”
【注釋】
①游辭:不切實際的躲躲閃閃的言辭;浮辭。
②爾馨:這樣。這一句是譏笑殷浩強學談玄。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曾到丹陽劉尹那裡去清談,談了很久,殷浩有點理虧,就不住地用些浮辭來應對,劉淡也不再答辯。殷浩走了以後,劉?就說:“鄉巴佬,硬要學別人發這樣的議論!”
(34)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於才性偏精①。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②。
【注釋】
①才性:才能和本性,指才、性的含義及其關係。
②《四本》:即《四本淪》,見本篇第5則,四本涉及才性的異同離合四種關係、湯池鐵城:流著沸水的護城河、鐵造的城牆,比喻非常堅固。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雖然才思精深廣闊,可是獨對才性問題最為精到。他隨便地談到《四本論》,便像湯他鐵城,使人找不到可以進攻的機會。
(35)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支曰:“
默而識之乎①?”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②!”
【注釋】
①默而識之:把它默記在心,語出《論語·述而》。識(zhi),記住
②文殊:
文殊菩薩。《維摩詰經》說:文殊菩薩問維摩詰:“例者是菩薩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嘆道:是真入不下二法門也。”王坦之意指文殊是從維摩詰的默然無言中領悟其意的,既無文殊,誰能賞識我的默然無言呢!王對支著不置可否,實際是不欣賞。
【譯文】
支道林和尚寫了《即色論》,寫好了,拿給北中郎將王坦之看。王坦之一句話也沒說。支道林說:“你是默記在心吧?”王坦之說:“既然沒有文殊菩薩在這裡、誰能賞識我的用意呢!”
(36)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①。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③。後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④。須臾支退。後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遊》。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⑤。
【注釋】
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參者《言語》第62 則注①。
②拔新領異:標新立異。拔,提出。領,領會。
③往雋(jǖn)氣:指一向有超人的氣質。雋,通“俊”。
④領域:指心存界限。
⑤披襟解帶:即寬衣解帶,指脫下禮服。
【譯文】
王逸少出任會稽內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里。孫興公對王逸少說:“支道林的見解新穎,對問題有獨到的體會,心裡所考慮的實在美妙,你想見見他嗎?”王逸少本來就有超人的氣質,很輕視支道林,後來孫興公和支道林一起坐車到王逸少那裡,王總是著意矜持,不和他交談。不一會兒支道林就告退了。後來有一次正碰上王逸少要外出,車子已經在門外等著,支道林對王逸少說:“您還不能走,我想和您稍微談論一下。”於是就談論到《莊子?逍遙遊》。支道林一談起來,洋洋數千言,才氣不凡,辭藻新奇,像繁花燦爛,交映生輝。王逸少終於脫下外衣不再出門,並且留戀不止。
(37)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①。諸人在下坐聽,皆雲可通②。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策便亂。‘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注釋】
①三乘:佛教用語。佛教宣稱人有深淺不同的三種得道解脫的修行途徑,好比所乘坐的三種車,即三乘,就是聲聞乘(小乘),緣覺乘(中乘)、菩薩乘(大乘),都能使眾生各成正果。滯義:不易解釋的內容。炳然:形容顯明。
②下坐:下座。坐位分尊卑,尊貴的是上坐,卑下的是下坐。
【譯文】
三乘的教義是佛教中很難講解的,支道林登座宣講,詳加辨析,使三乘內容顯豁。大家在下座聽講,都說能夠理解。支道林離開講壇後,大家自己互相說解,又只能解通兩乘,進入三乘便混亂了。的三乘教義,弟子們雖然傳習,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38)許掾年少時,人以比王苟子,許大不平①。時諸人士及放法師並在會稽西寺講,工亦在焉②。許意甚忿,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決優劣。苦相忻挫,王遂大屈。許復執王理,王執許理,更相覆疏,王復屈。許謂支法帥曰:“弟子向語何似③?”支從容曰:“君語佳則佳矣,何至相苦邪?豈是求理中之談哉④!”
【注釋】
①許掾:許詢,曾被召為司徒掾。參看《言語》第69 則注①:比:並列。王苟子:王?,字敬仁,小名苟子。
②於法師:一本作“支法師”,對。支法師指支道林。法師是對和尚的尊稱。
③弟子:佛教或道教信徒對教徒談話時的自你。
④理中:得理之中,即正理
【譯文】
司徒掾許詢年輕時,人們拿他和王苟子並列,許詢非常下服氣。當時許多名上和支道林法師一起在會稽的西寺講淪,王苟子也在那裡。許詢心裡很不平,便到西寺去和王苟子辯論玄理,要一決勝負。許詢極力要挫敗對方,結果王苟子被徹底駁倒。接著許詢又反過來用王苟子的義理,王苟子用許詢的義理,再度互相反覆陳說,王苟子又被駁倒。許詢就問支法師說:“弟子剛才的談論怎么樣?”支道林從容地回答說:“你的談論好是好,但是何至於要互相困辱呢?這哪裡是探求真理的談法啊!”
(39)林道人詣謝公①。東陽時始總角,新病起,體未堪勞,與林公講論,遂至相苦②。母王夫人在壁後聽之,再遣信令還,而太傅留之③。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④。”因流涕抱兒以歸。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⑤!”
【注釋】
①林道人:即支道林,下文又稱“林公”謝公:謝安,下文又稱“太傅。”
②東陽:謝朗,官至東陽郡太守,是謝安的侄兒。
③信:送信的人,這裡指傳話的人。
④新婦:婦女謙稱。家難:家裡的不幸遭遇,這裡指丈夫死了。
⑤致:同“至”,最。
【譯文】
支道林和尚去拜訪謝安。當時東陽太守謝朗還年幼,病剛好,身體還禁不起勞累,和支道林一起研討、辯論玄理,終於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他母親王夫人在隔壁房中聽見這樣,就一再派人叫他進去,可是太傅謝安把他留住。王夫人便只好親自出來,說:“我早年寡居,一輩子的寄託,只在這孩子身上。”於是流著淚把兒子抱回去了。謝安告訴同座的人說:“家嫂言辭情意部很激憤,很值得傳誦,可惜沒能讓朝官聽見!”
(40)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部講①。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②;許送一難,眾人莫不?舞③。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注釋】
①會稽王:指晉簡文帝司馬昱,參《德行》第37則注①。齋頭:書房。法師,都講:法師指精通佛法可為老師的,主持受戒、解經的都是法師,都講是主持講學的人,凡和尚開講佛經,是山人吧經,一人講解,主講者為法師.唱經者為都講,講授四書五經等也如此,負責宣讀的也可叫都講。
②厭心:滿足;滿意。
③?(biàn)舞:鼓掌跳躍,比喻非常高興。
【譯文】
支道林和司徒椽許詢等人一同在會稽王的書房裡講解佛經,支道林為主講法師,許詢做都講。支道林每闡明一個義理,滿座的人沒有不滿意的;許詢每提出一個疑難,大家也無不高興得手舞足蹈。大家只是一齊讚揚兩家辭采的精妙,並不去辨別兩家義理表現在什麼地方。
(41)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將夕乃退①。有人道。上見者,間云:“公何處來?”答云:“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②。”
【注釋】
①謝車騎:謝玄,是謝奕的兒子。參看《言語》第78
則注②。安西:謝奕,曾任安西司馬、安西將軍、豫州刺史,死後贈鎮西將軍,艱:父喪。
②謝孝:謝玄在服喪期間的代稱,等於稱謝孝子。一出:一番;一次。來:語氣詞。
【譯文】
車騎將軍謝玄還在服父喪期間,支道林和尚就去他家和他談玄,太陽快下山了才告辭出來。有人在路上碰見支道林,問道:“林公從哪裡來呀?”支道林回答說:“今天和謝孝暢談了一番呢。”
(42)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①。王長史宿構精理,並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②。王敘致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③。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王大慚而退。
【注釋】
①從東出:支道林原居會稽,在京都建康東部,晉哀帝派人把他接到建康,所以說“從東出”。但這時王?已死,這一則所記可能是傳聞之誤。
②宿構:事先構思。當對:相當;相稱。③敘致:陳述道理。
【譯文】
支道林剛從會稽來到建康時,住在東安寺里。左長史王?事先想好精微的義理,並且想好富有才情、文采的言辭,去和支道林清談,可是和支道林的談論不大相稱。王?作長篇論述,自以為講的是至理名言,用的是奇麗辭藻。支道林聽後,慢吞吞地對他說:“我和您分別多年,看來你在義理、言辭兩方面全都沒有長進。”王?非常慚愧地告辭走了。
(43)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滯①。嘗欲與支道林辯之,竟不得②。今《小品》猶存。
【注釋】
①簽:簽注。讀書有疑難處,夾上字條做際記。幽滯:深奧難解。
②“嘗欲”句:據《語林》載:殷浩因為對佛經有所不解,派人去請支道林。王羲之卻以為,殷浩不了解的,支道林也未必能講通,如果講錯了。更是影響名聲,所以勸他不要去。支道林同意王的話,沒有去見殷浩。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讀佛經《小品》,很多地方有疑難,加了二百張字條標明,這些都是精深奧妙的地方,是當時隱晦難明的。殷浩曾經想和支道林辯明這些問題,終究不能如願。《小品》還保存下來。
(44)佛經以為法練神明,則聖人可致①。簡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②。”
【注釋】
①祛(qù)練:佛教用語,指擺脫煩惱、修練智慧,神明:精神;智慧。聖人:佛家指德智慈悲的人,即佛。按:佛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能修智慧,斷煩惱,萬行具足,便成佛也。”
②陶練:陶冶鍛鍊,指道家的煉丹。功:功效。
【譯文】
佛經認為擺脫煩惱、修練智慧,就可以成佛。簡文帝說:“不知是否就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然而,道家陶冶鍛鍊的功效,還是不可以抹殺的。”
(45)於法開始與支公爭名,後情漸歸支,意甚不分。遂遁跡判下①。遣弟子出都,語使過會稽,於時支公正講《小品》。開戒弟子:“道林講,比汝至,當在某品中。”因示語攻難數十番,云:“舊此中不可復通。”弟子如言詣支公,正值講,因謹述開意。往反多時,林公遂屈。厲聲曰:“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
【注釋】
①情:這裡指“群情”不分(fèn):一本作“不忿”,不平,不服氣。剡(shǖn)下:剡縣,屬會稽郡,按:支道林住在會稽郡的首府
山陰縣,剡縣在山陰縣東南。
【譯文】
於法開和尚起初和支道林爭名,後來大家的心意逐漸傾向於支道林,他心裡非常不服氣,便到剡縣隱居起來。有一次,於怯開派弟子到京都去,吩咐弟子經過會稽山陰縣,那時支道林正在那裡宣講佛經例、品》。於法開提醒他的弟子說:“道林開講《小品》,等你到達時,就該講某品了”於是給弟子示範,告訴他來回數十次的攻潔辯難,並且說:”過去這裡面的問題不可能比我講的更明白了。”弟子照他的囑咐去拜訪支道林。正好碰上支道林宣講,便小心地陳述於法開的見解,兩人來回辯論了很久,支道林終於辯輸了。於是厲聲說:“您何苦又給人託運呢!”
(46)殷中軍問:“自然無心於稟受,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①?”“諸人莫有言者。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②。”一時絕嘆,以為名通③。
【注釋】
①稟受:指人所承受於自然的天性。
②寫:“瀉”的古字,傾瀉、流漫、流淌。這一句是說一切都是任其自然。
③名通:名言通論,指精妙通達的解釋。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問道:“大自然賦予人類什麼樣的天性,本來是無心的,為什麼世上恰恰好人少,壞人多?”在座的人沒有誰回答得了。只有丹陽尹劉淡回答說:“這好比把水傾瀉地上,水只是四處流淌、絕沒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圓形的。”當時大家非常讚賞,認為是名言通論。
47)康僧淵初過江,未有知者,恆周旋市肆,乞索以自營①。忽往殷淵源許,值盛有賓客,殷使坐,粗與寒溫,遂及義理②。語言辭旨,曾無愧色;領略粗舉,一往參詣③。由是知之。
【注釋】
①康僧淵:西域僧人。曾和殷浩談及佛經義理,辨別俗書性情之義。市肆:市中商店;市場。自營:自己謀生活。
②義理:探究經義和名理的學問。
③辭旨:言辭的意趣。曾:意:簡直。表示加強語氣。領略:領會。一往參詣:指一向深入鑽研。
【譯文】
康僧淵剛到江南的時候,還沒有人了解他、經常在街市商場上徘徊,靠乞討來養活自己。一次,他突然到殷淵源家去,正碰上有很多賓客在座,殷淵源讓他坐下,和他稍為寒暄了幾句,便談及義理。康僧淵的言談意趣,竟然毫無愧色;不管是有深刻領會的,還是粗略提出的義理,都是他一向深入鑽研過的。正是由於這次清談,大家才了解了他。
(48)殷、謝諸人共集。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①?”..
【注釋】
①屬(zhú):通“矚”,看。按:謝安意指能否不看而知。這一則原註:“謝有問,殷無答,疑闕文。”
【譯文】
殷浩、謝安等人聚會在一起。謝安便問殷浩:“人們用眼睛去看一切物象,一切物象是否就會進入眼睛呢?”
(49)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將得財而夢矢穢①?”..
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時人以為名通。
【注釋】
①位:官位;爵位。矢:通“屎”。迷信的說法,做夢和現實正相反,故有此問。
【譯文】
有人間中軍將軍殷浩:“為什麼將要得到官爵就夢見棺材,將要得到錢財就夢見糞便?”殷浩回答說:“官爵本來就是腐臭的東西,因此將要得到它時就夢見棺材屍體;錢財本來就是糞土,因此將要得到它時就夢見骯髒的東西。”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名言通論。
(50)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①。初視《維摩詰》,疑“
般若波羅密”太多②;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注釋】
①“殷中軍”句: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殷浩以中軍將軍率師北伐,遇姚襄起兵反,殷浩敗回一次年,桓溫廢殷浩為庶人,殷浩便遷往東陽郡信安縣。
②般若波羅密:指菩薩修行之一法。波羅密是佛教所謂“到彼岸”(指所幻想的超脫生死的境界)。佛經說:“到者有六焉:一曰檀,檀者,施也(布施)..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然則五者為舟,般若為導。導則俱絕有相之流,升無相之彼岸也。故曰波羅密也。”智慧,指如實了解一切事物。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被免職,遷到東陽郡,這才看佛經。開始看《維摩詰經》,懷疑“
般若波羅密”這句話大多了;後來看《小品》,已經了解了這句話的意旨,又可惜這樣的話太少了。
(51)支道林、股淵源俱在相王許①。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峭崤、函之固。君其慎焉②!”支初作,改轍遠之③;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④!”
【注釋】
①相王:指晉簡文帝,他未登帝位時,以上稽王身份任丞相,所以稱相王。
②才性:參看本篇第34
則注①。崤(xiáo)、函:崤山和函谷關,大概指今陝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境一帶,是秦國的險要關塞。這裡以崤、函之固形容殷淵源善談才性,無懈可擊,難以攻入
③改轍:改道,比喻改變方向、話題。
④勝場:穩操勝算的處所;傑出之處
【譯文】
支道林、殷淵源都在相王府中,相王對兩人說道:“你們可以試著辯論一下。可是才性關係問題恐怕是淵源的堅固堡壘,您可要謹慎啊!”支道林開始論述問題時,便改變方向,遠遠辟開才性問題;可是論辯了幾個回合,便不覺進入了淵源的玄理之中。相王拍著肩膀笑道:“這本來是他的特長,你怎么可以和他爭勝呢!”
(52)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①?”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②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③。”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④。
【注釋】
①毛詩:即《詩經》,是周代的一部詩歌總集,流傳下來的是由毛亨作傳的,又稱毛詩。
②遏:是謝玄的小名,謝玄是謝安的侄兒。“昔我”兩句:出自《詩經·小雅·採薇》,大意是:想起我離家出證的時光,楊柳輕輕擺盪;如今我回到家鄉啊,”雪花漫天飄揚。按:謝玄是從藝術性人面稱讚這兩句的。雨(yù)雪,下雪。
③“訏(xǜ)謨”句:出自《詩經·大雅·抑》,大意是:國家大計一定要號召,重大方針政策就及時宣告。按:謝安是從政治角度肯定這一句的。
④雅人:高尚文雅的人,深致:深遠的意趣。
【譯文】
謝安趁子侄們聚會在一起的時候,問道:“《詩經》裡面哪一句最好?”謝玄稱讚說:“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安說:“應該是“訏謨定命,遠猷辰告’最好。”他認為這一句特別有高雅之土的深遠意趣。
作品出處
《德行第一》選自《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中國
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
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
臨川王
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
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
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
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
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
志怪小說《幽明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