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泛化現象

文學泛化現象

文學的泛化現象是指文學憑藉科技等其它媒介進入其它非文學領域. 在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的、嚴肅的文學走向衰微的時候,我們驚奇地在各種非文學的領域發現了文學。它的身影已開始更多地出現在攝影、網路、手機簡訊之中。這種泛化現象在一方面實現了好多人的文學夢,可以激發一些人寫作的熱情,也可以提高他們的水平,使文學的門檻平民化一些;另一方面可能好多不健康的東西也會應運而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泛化現象
  • 學科領域:中文
  • 出現時間:20世紀末21世紀初
  • 背景:網路信息傳播的便捷性
泛化現象,文學審美,審美屬性,未來發展,

泛化現象

純文學邊緣化和文學泛化現象
上個世紀80年代前期,文學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著相當集中的關注點。剛剛過去的“文革”,在當時被廣泛看作是“封建專制主義”的“肆虐”。因此,掙脫“文化專制”的枷鎖,更新全民族觀念的“文化啟蒙”(“新啟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80年代中期文學的變化,因1985年這一年發生的許多事件,使這一年份成為一些批評家所認定的文學“轉折”的“標誌”。
因而上個世紀80年代被視為一個“文學的時代”,但是這一春天很快過去,在90年代開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下,文學開始遭遇“市場”,圖像、傳媒、網路的技術進步,使人們開始進入“讀圖時代”。文學開始“失卻轟動效應”,“純文學”也因之邊緣化。
網路文學攝影文學、簡訊文學等的出現,再加上此前的電影文學電視散文等,這些都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文學藉助現代科技媒介而走向了泛化。然而,對於文學的泛化,有人視之為洪水猛獸,大力進行圍追堵截;有人視之為畏途,猶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實,這些都大可不必,縱觀文學發展的歷史我們便可看到,文學的泛化是文學發展中的常見現象。

文學審美

文學是一門藝術,是表現人類審美屬性的語言藝術,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文類。在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文學的內容遵循著審美的要求,不斷地向人生領域的廣度和深度拓展,從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中,從多種多樣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實踐中,尋找、發現和捕捉新的審美對象,從而形成了文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變異性。文學的審美屬性使其始終都在尋找和表現新的對象和內容,這就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文學形式為其新的載體。因為舊的文學樣式因其成熟而相對僵化,它會滯後文學對新的審美對象和內容的表達。所以任何一種新的文學形態向被傳統的審美觀念視為非審美領域的開拓,從發展的眼光看,都預示著一種新的文學樣式、類型的開始。

審美屬性

但是,文學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學藉助其它媒介或形式來表現其審美屬性。審美屬性是文學的基本含義,凡是不具備審美屬性的都不能稱其為文學。因此,我們還得把文學的泛化與文學審美屬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審美屬性的非文學化區別開來。有人說,當前文學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學精神資源和思想穿透力貧乏,對人性的關注趨於漠視和淡化,很多閒適的、無關痛癢的文字充斥於各種文學期刊。然而,這些現象不能稱為文學的泛化,只能說是某個時期某些文學作品的審美屬性的弱化,也就是說這些作品不是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還有那些所謂的廣告文學,它們雖然有時也有曲折的情節,而且懸念豐富引人入勝,但它們是不能稱之為文學。文學中的審美不帶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無功利性,即審美並不尋求直接的實際利益的滿足。也就是說,在文學活動中,無論是作家還是讀者在創作或欣賞的狀況中,都沒有直接的實際目的,並不企求直接得到現實利益。但所謂的廣告文學不是這樣,它有直接的現實功利性,其所有的敘述和描寫都是為了宣傳和推銷其產品,文學在這兒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廣告利用文學的想像和描寫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它本質上是對文學的去審美屬性化,利用的不過是文學的外殼,因此,所謂的廣告文學的出現,是不能歸之為文學泛化之列的。相反,無論是攝影文學、網路文學還是簡訊文學,它們中的優秀作品,都會呈現出一個審美形象的世界,都會蘊含著特殊而無限的意味。

未來發展

無論時代怎樣變,無論文學藉以棲身的媒介怎樣變,文學總有一點不會變,那就是它的審美核心不會變。擁抱了審美,那才是真正擁抱了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