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新報》創刊於1944年12月20日,半月刊,屬於文學類刊物。該刊的發行兼編輯是文學新報社,社址位於重慶兩浮支路八號附一號,主編人是蕭蔓若,發行人為汪嘯凡 。“第1卷出6期,第2卷出4期。還出過一期特刊特號。約1945年12月停刊。”[ 王綠萍編著:《四川報刊五十年集成 1897-1949》,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第718頁。]館藏有1944-1945年的7期,具體停刊原因不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新報
- 類別:文學類刊物
- 創刊時間:1944年
- 出版周期:半月刊
辦刊宗旨,人員編制,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該刊創辦於抗戰的艱難時期,旨在依靠文學的力量,宣傳抗戰,鼓動人民,用文學與日本侵略主義者戰鬥,將全部的力量,獻給祖國,以達到抗戰的勝利。
人員編制
主要投稿人有郭沫若、茅盾、臧克家、王亞平、艾蕪等人。
刊登內容
該刊以創作為主,兼有譯文與評論。文學作品的類型有詩歌、小說、論文、木刻等。其中木刻為封面。木刻的主題多是生活、生產與戰鬥的畫面。文章內容有以下幾點。首先是翻譯作品。該刊翻譯了大量的蘇聯文學。文學的主題偏左,有關人民與歷史的關係、苦難中前進、俄羅斯的力量等主題。其次,是對各種作家作品與其風格的介紹,討論了高爾基與列夫·托爾斯泰文學的區別與聯繫,普及了果戈里的文學的語言風格與技巧,並專門為茅盾五十大壽寫了祝文。然後,是關於那個階段,國內的文學狀況,鼓動大家要把文藝空氣普及起來、講述了色情文學的產生與滅亡的原因。最後,該刊有一些文藝批評。對作家作品的評介,主要是針對外國作品而言,有碧野原的《奴隸的花果》、《烏蘭不浪的夜祭》等,理論批評多為讚揚,針對國內的文學批評可以說沒有。該刊的第1卷,第3期,為羅曼·羅蘭的逝世紀念的特輯,封面為羅曼·羅蘭的畫像,翻譯了大量羅曼·羅蘭的經典作品,為他寫了小傳,並致以沉重的哀悼,還介紹了他關於歷史劇這一方面傑出的成就。該刊設有《文壇點滴》專欄,主要講述文藝界這些作家的各種新聞訊息。
該刊作為大後方的文學刊物,刊登的詩歌與小說,反映了抗戰時期大後方苦悶的氣氛,對於研究抗戰時期,大後方文學的氛圍以及人民的思想狀況有所幫助。該刊創辦的原因,就是為了抗戰,對於研究抗戰時期,文學宣傳對於抗戰的幫助,大有裨益。
文化傳統
《創刊詞》
我們從來不曾忘掉文學史戰鬥的武器。儘管有人認識文學“無用”,儘管友人主張與抗戰無關,而在這敵寇愈加深入,戰局愈加嚴重,許多人的眼睛都集中在前線的炮火上,黔桂的地名上,難民的逃亡上;都注視著盟邦的援助,國內的團結,民主的實現,國運的轉機,都似乎無暇來顧及文學的時候,文學新報出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我們從來不把文學看作裝飾品,小擺設。中國自有新文學以來,就自始至終在執行他的戰鬥的任務。杭戰以來,這任務是更見擴大,更見深入,更見加強,更見卓著,而獲得了普遍的重視。這任務,將隨著抗戰的進展而加深重。文學新報,就在這樣的時候,出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這是一個小小的刊物,它的力量自然是有限的。他至多不過一枚小石頭,在死水裡能激起一個小漩渦,至多不過一團小野火,在荒原上能閃起一點光亮。然而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這寶貴的,雖然微細的力量,我們無力架起大炮或機關槍,我們也絕不放下短短的匕首。我們以這微細的力量獻給祖國,獻給戰鬥。
我們自然之道,世界是寬闊的,圈子卻是狹隘的,時代是偉大的,道路卻是狹窄的,我們正走在滿生荊棘的,痛苦的,漫長的民族革命的征途上。我們曾看見了陽光,我們卻缺乏憧憬的空氣,我們製造了戰歌,卻往往嘹亮不來歌喉。我們曾感到這樣的窒息,這樣的疲倦,這樣的彷徨,這樣的苦悶……
我們苦悶且憤怒!
然而寬容敵人是不可饒恕的罪過,緘默自己更是無法補償的損失。因此,我們不再因循,更不能等待,更不能像一隻蚊子似的在巴掌下而嚶嚶嚶。
我們要從狹隘的圈子,進入遼闊的世界;我們要從窄小的道路,通到偉大的時代。
戰友們,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三十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