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季風:中國當代文學觀察

文學季風:中國當代文學觀察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學季風:中國當代文學觀察
  •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 頁數:366頁
  • ISBN:9787560731414, 7560731414
  • 作者:黃髮有
  • 出版日期:2006年3月1日
  • 開本:32開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黃髮有現執教於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客家學等。近年致力於當代文學的傳播接受、西方漢學與20世紀中國文字、客家移民文化等專題研究。本書是作者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的觀察研究,內容包括自由撰稿人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制度變遷、“十七年”文學的審美主流、“文革”的詩歌潛流、80年代文學的文化邏輯、文化民族主義與新時期文學等。

作者簡介

黃髮有,客家人,1969年底生於福建上杭。本科主修經濟學,1999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現執教於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0年、2002年連續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客家學等。近年致力於中國當代文學的傳播接受、西方漢學與20世紀中中國文學、客家移民文化等專題研究。著有專著《準個體時代的寫作——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研究》、《詩性的燃燒——張承志論》,隨筆集《客家漫步》,主編“讀網時代”網路文化叢書。近期即將出版的著作有論文集《想像的代價》,田野調查札記《客家原鄉》和隨筆集《客家老屋》。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曾獲得霍英東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當代作家評論》獎、《文藝爭鳴》獎等獎項。

圖書目錄

導言 在史論與批評之間
一 走向“過程美學”
二 批評就是發現
上編 文學潮流
第一章 自由撰稿人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制度變遷
一 錢權之間
二 過客或歸人
三 圍城內外
四 自由與限制
五 默然獨立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學的審美主流
一 頌歌美學
二 紅色史詩
第三章 “文革”的詩歌潛流
一 啞夜的獨語
二 浪漫的啟蒙
三 在絕望中再生
第四章 80年代文學的文化邏輯
一 被裹挾的合唱
二 共鳴的變奏
第五章 城市文化與90年代文學
一 復調的城市文化
二 曖昧的想像形態
三 可疑的市民話語
第六章 文化民族主義與新時期文學
一 激活傳統
二 家族遺夢
三 反抗同化
第七章 審美理想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
一 不絕如縷
二 人間宗教
三 創造過程
四 回到常識
第八章 虛無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
一 叛逆或拯救
二 廢墟上的狂歡
三 迷惘的藉口
下編 文學生態
第九章 大眾傳播與新時期文學生態
一 透視媒介
二 期刊與出版
三 影視與網路
第十章 短篇小說與新時期文學風尚
一 被歲月淡忘
二 被傳媒冷落
三 被廢話淹沒
第十一章 “新寫實”與小說流向
一 告別理想
二 日常敘事
三 娛樂至上
第十二章 虛偽的個人與迷惘的代群
一 偽個人化寫作
二 新生代八股
三 冷漠的看客
第十三章 激素催生的青春表演
一 羈囚與奔逃
二 在暈眩中漂流
三 過火的奇蹟
第十四章 危機情境與危機美學
一 角色危機
二 接受危機
三 敘事危機
四 呼喚“無用”的文學
第十五章 文學批評的人文缺失
一 有償批評
二 假想批評
三 逆反批評
第十六章 消費文化與文學健忘症
一 經典的輓歌
二 枉擔虛名的文學
三 失憶的文化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書摘
但在職業興趣與生存危機的較量中,前者注定是輸家。他甚至要在同一
天為七家小報寫長篇連載,小報文學的商品性質使審美性成為一種附帶。商
業化的寫作方式還制約著作家的謀篇布局,典型如張恨水寫作《啼笑因緣》
的過程:連載此長篇的《新聞報》“報社根據一貫的作風,怕我這裡面沒有
豪俠人物,會對讀者減少吸引力,再三的請我寫兩位俠客。……我只是勉強
的將關壽峰、關秀姑兩人,寫了一些近乎傳說的武俠行動。我覺得這並不過
分神奇”①。具有某種經典意義的作品尚且如此,那些胡編亂造的作品就可
想而知了。以市場需求為創作的圭臬,必然傷害文學的獨創性,使作品呈現
出模式化、趣味化的傾向,作家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一種文化傀儡。發人深省
的是,在1949年以前的文化情境中,就創作群體而言,能夠始終靠寫作養活
自己、無須另謀出路的只有鴛鴦蝴蝶派作家,像張恨水、程小青、范煙橋等
人在抗戰以後,創作思想中注入了時代憂患,但他們從來都是自覺地認同於
大眾趣味,即使像《八十一夢》這樣的作品,其中也並無接受精英寫作的影
響的痕跡,更無啟蒙意識的彰顯,其題材選擇、結撰模式是創作慣性的自然
延伸,走的依然是大眾化寫作的路數。
中國文學根深蒂固的載道傳統在新文學中頑強地延續著,它在許多作家
的創作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或隱或顯的體現。對於那些擁有政治抱負的作
家而言,其文學觀念烙有鮮明的功利主義色彩,突出文學的政治教化功能,
在價值選擇上通過文學“求勢”而非“求道”,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忽視
文學的審美意義,經世致用與匡救時弊的動機成為其創作的文化內驅力。在
政治理想受阻時,文學成了一種權宜之計。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不少作
家迫不得已地開始了職業寫作生涯。我們來看看茅盾的自白:“一九二七年
大革命的失敗,使我痛心,也使我悲觀,它迫使我停下來思考:革命究竟往
何處去?……
P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