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反思

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反思

《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反思》是201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福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反思
  • 外文名:Naming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reflection in literary history viewpoint
  • 作者:張福貴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5月15日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380 頁
  • ISBN:9787301239483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反思》:“民國文學”概念在當下文學史研究中已越來越突出地成為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作為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張福貴在本書中對最初的問題意識做了重新打撈,並添加了最近十年關於文學史命名和文學史觀的一些新的思考,對於當下民國文學研究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反思》主要是對現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中文學史的命名和文學史觀的反思,藉助“民國文學”這一較具啟發性的概念,作者重新梳理了文學史觀的發展階段、價值與邏輯缺陷、思想建構和學科建構,結合具體文本對其所建構的理論做了深入解讀。

圖書目錄

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反思
目錄
第一章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重新確認
第一節“現代文學”的危機與症候
一、 “現代文學”研究的三大症候
二、 歷史的通俗化與歷史的庸俗化
三、 現代文學史寫作制約
第二節“現代文學史”的典範書寫與反思
一、 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範式問題
二、 革命史與文學史的契合:唐弢的文學史觀
三、 20世紀30年代“無產階級文學”觀的本質
特徵與思想源流
四、 新文學與知識者及知識者話語
五、 階級鬥爭的祛魅與復位
第三節“民國文學”的概念與意義
一、 從“時間”返回到“意義”
二、 民元作為民國文學史起點的意義與價值
三、 “民國文學”和“共和國文學”的分期與差異
四、 “民國文學”研究的方法與路徑
五、 “民國文學”研究的追問與反思
第二章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文化趨向
第一節關於“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理解
一、 關於“中國特色”的文化哲學前提:承認人類
文化的同一性
二、 關於“中國特色”的邏輯辨析:不能誤讀為“特殊國情”
第二節如何使傳統中國人變成現代中國人
一、 兩種傾向:單純政治意識與單純傳統道德
二、 兩個命題:人類意識的同一性與人類文化的時代性
三、 人類生存的悲劇歷程 ——悲劇藝術形態的歷史批評
四、 蕭紅文學的人類性價值
第三節文化安全的悖論與軟實力的正途
一、 文化的安全與“不安全”:當下思想文化狀態的表里
二、 文化的自信與創新:文化安全的核心力量
三、 文化安全的主動策略:文化軟實力的本質理解
第三章文學史的命名和文學史觀的思想構建
第一節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異端思想
一、 自我意識的弱化與人類意識的匱乏
二、 鄉村文化尺度的確立與農民意識的強化
三、 農民“國民性”的文學想像與塑造
四、 文學“暴力”的意識形態性
第二節“革命文學”的思想整理與精神挖掘
一、 中國30年代“革命小說”價值的再認識
二、 中國現代文學的偏癱——睏乏的工人小說
三、 “啟蒙文學”:“自由主義”與“革命主義”的對峙
第三節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認同
一、 革命的“三角戀”
二、 革命的“父權”
第四章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文學回敘
第一節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學重評
一、 終極關懷與終極審判:物化時代的靈魂拯救與現實批判
二、 世俗人生:經濟神話中的欲望表演
三、 現實主義衝擊波:現實感與虛幻性
四、 “性文學熱”的反思與回顧
五、 文學的處境與作家的選擇
第二節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主題批評
一、 “五四”時期:女性意識在道德層次的最初覺悟
二、 30—40年代:女性意識在政治層次的消除
三、 “文革”後時期:女性意識的復歸、強化與超越
第三節當代都市小說的都市情結與反都市情結
一、 都市渴望:源於一種都市情結
二、 精神的拯救與靈魂的拷問:必要的反都市情結觀照
三、 雙生性:都市情結與反都市情結如影隨形
第五章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觀的詩學世界
第一節民族解放戰爭的大眾詩歌
一、 民族激情的迸發
二、 民族危亡的吶喊
三、 民族形式的探索
四、 民族意識的強化
第二節新中國詩歌的政治與抒情
一、 詩美原則的誤區:為政治服務
二、 詩人不同形態的時代性表現
三、 反差懸殊的藝術真實
四、 歷史價值與個體情感雙重真實之詩
五、 無產階級陰影下個體自我的在劫難逃
六、 病態的英雄崇拜
第三節九葉詩人的詩學價值與意義
一、 詩歌功能:時代與自我的平衡感受
二、 藝術原則:情感的理性化過程
三、 審美風格:朦朧與靜穆之美
第四節從中西詩歌比較看穆木天早期詩歌世界
一、 詩之本體:彼岸世界與現實世界
二、 詩之對象:主體自然與客體自然
三、 詩之手段:通感與比興
四、 詩之情調:世紀末情緒與憂國思鄉之心
第五節公木詩歌世界的心路歷程與人文精神
一、 起點:時代的激情與戰士的情懷
二、 轉折:歷史的理性與詩人的反思
三、 超越:人類的智慧與哲人的境界
第六章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文本闡釋
第一節革命“聖經”中的敘事成規:重讀《保衛延安》
一、 “延安”的內部圖景
二、 “革命教義”的召喚
三、 歷史的文化資本
第二節從模式化到經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學史意義
一、 《青春之歌》的經典化構成與“模式化”的重新理解
二、 《青春之歌》對“模式”的運用與文學史意義
第三節港台女作家疏遠的語言世界
一、 敘述語言的質感
二、 敘述語言的詩意
三、 敘述語言的拓展
第四節蘇童小說的“空間詩學”
一、 老街的記憶與虛構
二、 細節的“怪異”與“反常”
三、 歷史的抗爭與順從
索引
後記

作者簡介

張福貴,吉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際語言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