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傳播/“文字的記憶”叢書第三卷》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字的傳播/“文字的記憶”叢書第三卷
- 作者: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編
- 出版時間:2019年4月30日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頁數:560 頁
- ISBN:9787201143972
- 定價:248 元
- 裝幀:精裝
- 叢書:文字的記憶——非遺中的文字書寫與傳播口述史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目錄,
內容簡介
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字、漢字、瑪雅文字,世界四大古典文字,為何唯有漢字傳承至今,並歷久彌新?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你能找到答案!
除了漢字,中國還擁有30餘種少數民族文字,與文字相關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47項,其中7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歷時1年,行程5萬公里,走訪11個省份、50餘個城市和鄉村,集合60多位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史,遂成“文字的記憶——非遺中的文字書寫與傳播口述史”叢書,堪稱一部中國文字的百科全書!
在叢書第三卷《文字的傳播》中,非遺傳承人講述點石成金的力量!詳述文字傳播相關的 14 項非遺項目,包括“貝葉經製作技藝”“金石篆刻”“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木活字印刷技藝”“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古籍修復技藝”“上海魯庵印泥”“楹聯習俗”“華縣填字謎接龍遊戲”“吳山鐵字”“龍鳳呈祥福字彩繪及雕版”“漢字印刷字型書寫技藝”“古琴藝術”“惜字塔”等,收錄了10餘位國家、省級傳承人或非遺學者的口述文獻,展現了印刷、遊戲、彩繪、雕塑、建築等多樣化的文字傳播形式和載體。
石材、木材、樹葉、艾絨、油料,經過刻、捶、捻、刷、壓等工序,變成篆刻、木活字、貝葉經、法帖、印泥……正因為非遺技藝,文字的傳播才得以跨越時間和地域,縱使時過境遷、相隔千里,文字依舊是人類交流的橋樑。
作者簡介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隸屬於國家圖書館,以“為國存史,為民立傳”為宗旨,以中國現當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為主題,以傳統文獻體系為依託,系統性、搶救性地進行口述史料、影像文獻等新類型文獻建設的部門。
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先後開展了20多個專題的資源建設,積累了超過1000小時的口述史料和影音文獻,是國家總書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通過出版物、展覽、講座、專題片和體驗活動等多種形式面向公眾進行了資源推廣。
主要代表作包括:《我們的文字》《絲綢中的記憶》《大漆中的記憶》《我的抗聯歲月——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口述史》等出版物;《湖筆》《藏文書法》《金陵刻經》等29部非遺項目專題片;“我們的文字”“東北抗日聯軍”“大漆髹飾”“蠶絲織繡”“我們的英雄”“著名學者口述史”等專題文獻資源庫,口述史資源是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重要成果和特色成果。
目錄
貝葉經製作技藝
波空論 國家代表性傳承人
康朗叫 雲南省代表性傳承人
段其儒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原館長
金石篆刻
陳大中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張耕源 西泠印社理事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馬萌青 國家代表性傳承人
鄧清之 江蘇省代表性傳承人
武延康 金陵刻經處佛學研究室專家
木活字印刷技藝
林初寅 國家代表性傳承人
王超輝 國家代表性傳承人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李廣民 河北省代表性傳承人
白如廷 衡水法帖博物館館長
古籍修復技藝
杜偉生 國家代表性傳承人
上海魯庵印泥
高式熊 國家代表性傳承人
楹聯習俗
常 江 中國楹聯學會名譽會長
華縣填字謎接龍遊戲
白向亮 陝西省代表性傳承人
吳山鐵字
陶仁志 安徽省代表性傳承人
“龍鳳呈祥”福字彩繪及雕版
毛誠衍 江西省代表性傳承人
漢字印刷字型書寫技藝
徐學成 上海市代表性傳承人
古琴藝術
林 晨 國家代表性傳承人
拓展閱讀:惜字與惜字塔
宋本蓉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