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傳播屬性是人類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文字的產生先後經過了結繩記事、刻契記事、描摹圖畫、象徵表意等階段,進入象徵階段,可以說是文字傳播的真正開始。各種文字傳播有其共同的特點:(一)文字使得信息傳播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得以持久地、確切地保存下來。人們可以藉助文獻圖籍了解歷史,尋求對證。(二)文字傳播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特點,它突破了口語傳播的自然屏障,使訊息、思想、政策法令可以在不同方言的同一語言地區內普及開來。(三)文字傳播將寫作者和閱讀者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隔開來,因而比起親切的全息性的口語傳播,是一種片面的傳播方式。首先,非語言的傳播因素無法進入文字傳播,從而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和障礙;其次、寫作者和閱讀者在傳播過程中沒有直接反饋的可能,寫作者無法根據閱讀者的反應隨時調整傳播行為,閱讀者不得不處於被動接受文字信息的地位。人與人之間的種種誤解常常因此發生,古今文化的隔膜也因此無法避免。古代社會下層的人民僅需口傳、信號和簡單記事記數的記號就足以維持生活,甚至在近代的鄉民當中,文字也是多餘的。這樣,文字傳播在一個較長時期成為在廣泛口語傳播基地上聳起的“金字塔”,文字崇拜和文字禁忌得以產生。當口語傳播將經濟和交通均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分化為許多互相游離的細胞的時候,文字傳播以它強有力的權威性和嚴格的規範性把一個國家一個大民族統一起來。
就漢字傳播的特點而言,梁啓超認為:(一)漢字傳播與漢語脫節,常常使文字傳播變得枯萎,“新者而不能解,或解矣而不能達”,許多概念被不斷附加到同一個字詞中,新思想被舊的詞句拖著走,難以有獨立的“概念——語詞”對應體系。(二)漢字語詞含義、造句規則與外國迥然不同,便極好地發揮著保存國粹、抵禦外來文化的作用,同時還極大地發揮著同化外來文化的作用。(三)漢字數量龐大,運用技巧複雜,僅學習漢字便要花去人生許多精力,“故泰西、日本婦孺可以操筆札,車夫可以讀新聞,而吾中國或有就學十年,而冬烘之頭腦如故也”。(參見《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論進步〉》)在文字傳播的歷史上,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是一個重大轉折點,它使古代文字傳播的結構發生根本變化,改變了人們接受文字傳播信息的方式。
作為表意符號的文字通常被稱作傳播思想的媒介,這是一種觀念媒介而不是物質媒介。自古以來,人們發明各種各樣文字,是為了傳播觀念。世界上有兩種文字系統,即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後者源於中東阿拉伯文化而遍及於西方世界,前者源於中國而遍及中日及若干亞洲國家。施拉姆在《傳媒·信息與人》一書中認為:文字系統的不同代表了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心理。文字縮短了人際交往的距離,通過它把歷史事實、生產生活經驗記錄下來,節省人們的時間,提高了人們改變生活的速度。正是由於語言文字的發明,承載其表意符號的大眾傳播工具——報紙、雜誌才最終出現。而書刊、報紙諸謀介的普及又與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明息息相關。利用文字保存傳統文化、記述歷史,是各民族一個優秀傳統。報紙、雜誌、書籍存在於生活每個角落,人們對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的了解無不有賴於此,它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擴大了人們的視野,這一切又都取決於文字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