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聽琴賦》是清代夏思沺的一篇辭賦。此文描寫了文君,即西漢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於父親筵席上聽聞司馬相如彈《鳳求凰》一曲時的感受。描寫細膩入微,深入主人公內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君聽琴賦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少岩賦草》
- 文學體裁:辭賦
- 作者:夏思沺
作品原文,文君聽琴賦,相關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文君聽琴賦
(以“求凰一曲傳為佳話”為韻)
作者:清·夏思沺
七弦灑落,一曲清幽。托微情於玉軫,寓佳趣於紅樓。曾憐司馬高懷,絲桐協奏;會得文君解意,聲氣相求。
彼卓王孫之宴相如也,位推上客,席設華堂。主賓各得,詩酒交相。謂古調本先生夙習,令素弦為我輩重張。於是乃陳綠綺,乃解紅囊。按軫揮來,不似神傳攫鼠;隨風度去,誰知曲寓求凰。
心手相調,聲音合律。比誘女於懷春,感摽梅之迨吉。響方起於華筵,被已通於綺室。倘使情留倩女,定成佳偶無雙;若教窺似東家,也算奇緣第一。
毋何幽意相撩,情思乍觸。窗下停針,案頭剪燭。初入耳而開顏,繼依欄而駐足。謂離鸞而賦罷,久疏清越之音;何焦尾之彈來,不類尋常之曲。
非陽春之逸調,非白雪之新弦。非雉飛之委宛,非烏夜之纏綿。非牧子之悲悽,情深別鶴;非伯牙之泛海,操作水仙。何寸衷之欲達,托一指之相傳。
爾乃細尋玄妙,默察幽思。乃肆情於繡閣,終寄意於香幃。殷勤善感,心事深知。羨當世之才華,君誠可與;對無情之鏡篋,予亦胡為。
只憑心跡,不在形骸。乍訂同心之約,旋成偕老之情。就中作合,暗裡安排。托雁柱以為媒,倡隨有保;藉冰絲以作合,伉儷誠佳。
以彼豪放風流,清狂一派。遇或有因,事當作戒。風流雖屬於他時,名教不可以我壞。然而臨邛沽酒,不辭幾載粗傭;竟將少婦當壚,留作千秋佳話。
相關注釋
七弦: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
玉軫:琴上的玉制弦柱。
文君:卓文君,臨邛人,西漢才女。卓文君出生於富貴世家,大富商卓王孫之女。容貌秀麗,好音律;善鼓琴,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段愛情佳話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
綠綺:司馬相如作《玉如意賦》,梁王悅之,賜以綠綺之琴,文木之幾,夫余之珠。琴銘日:桐梓合精。
摽梅:出自《詩經·召南·摽有梅》,謂梅子成熟而落下。後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結婚年齡。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水仙:古琴曲,亦稱《水仙操》。漢唐以來流傳著伯牙學琴的故事,老師成連為使伯牙能夠更好的體會琴曲的精神,於是帶他到東海邊,讓他獨自一人去領略海水洶湧、山林寂靜的大自然的氣氛。伯牙在這個環境裡刻苦練琴,終於學成,並作了《水仙》一曲。
粗傭:粗重平常的體力活。
作者簡介
夏思沺(1798~1868),字涵波,號少岩,銅陵縣鐘鳴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應鄉試中舉,選任蕪湖縣訓導。後升任潁州府教授。思沺博學廣聞,喜作詩、文、賦。先後有《少岩詩稿》、《少岩文稿》、《少岩賦草》、《少岩改課》刊印行世。時安徽按察使吳坤謂夏思沺著作刊行後“異域亦多購之,近世以來,最為罕有”,稱夏思沺為“銅陵之傑出也”。夏思沺70歲告老還鄉,居鐘鳴泉水坑上山嶺東麓,日以文章山水自娛。病逝後,其著作大都散佚。現僅存刊本《少岩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