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

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

《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是2019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
  • 作者:李怡
  • 類別:文學理論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3608834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民國文學史論”叢書是以全新的文學史觀與宏闊的文學視野為特色的現代文學史研究成果,突出的貢獻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考察分析民國時期文學發展中的典型現象,澄清“民國熱”中的認識誤區,呈現歷史的複雜生態,確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作用。叢書匯集了近十年國內學術界從事“民國文學史”研究的多位前沿學者及其團隊的思想與成果。《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是“民國文學史論(第二輯)”其中一本。

作者簡介

李怡
1966年6月生於重慶,文學博士。曾任西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學術叢刊主編,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現代詩歌、魯迅及中國現代文藝思潮研究。出版過學術專著《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為了現代的人生——魯迅閱讀筆記》《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作為方法的民國》等。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人才,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獎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引論 “方法”為什麼重要 /
第一編 文史對話與大文學觀
第一章 文史對話與現代中國文學研究 /
一、從“文學審美”到“文史對話” /
二、兩種不同的文史對話 /
三、文史對話的中國道路與問題意識 /
第二章 “文學本身”、民國文學機制與大文學觀 /
一、“回到文學本身” /
二、民國文學機制的提出 /
三、大文學史觀 /
第三章 文史對話中的“文學”
——以《狂人日記》為例 /
一、作為社會歷史文獻與作為文學文字 /
二、在“知識考古”之外的文學寫作 /
三、幽暗人性的探秘與現代主義的形式 /
第二編 文學與國家、革命
章 大文學視野與現代“革命文學”研究 /
一、“革命世紀”的文學主題 /
二、多重“革命文化”的存在 /
三、“大文學”與新方法 /
四、問題與對策 /
第二章 重審五四文學運動的“革命”話語 /
一、被質疑的“革命” /
二、“革命”與“復興” /
三、“革命”的多重聲音 /
第三章 被忽略了的現代問題
——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的衝突融合 /
一、分裂的國家與民族意識 /
二、構建國家:民族意識研究的新圖景 /
三、歷史事實與歷史態度 /
第四章 國家與革命
——大文學視野下的郭沫若思想轉變 /
一、“政治經濟學”的認同與歧路 /
二、“國家主義”的殊途與同歸 /
三、從舊制度的批判到新國家的皈依 /
第五章 難以迴避的尷尬:國家主義時代的民族情懷
——陳銓的文學追求及歷史命運 /
一、“自由主義”的民族情懷? /
二、民族關懷和國家理想的纏繞與齟齬 /
三、國家主義:陷阱般的存在 /
第三編 文學的多重文化資源
章 中國新詩:多種書寫語言的交融衝突
——再審中國新詩的誕生 /
一、晚清“新詩”誕生的多重背景 /
二、“新派詩”與“五四”的嘗試 /
三、問題的堆疊與追求的反覆 /
第二章 大眾傳媒與新詩的生成 /
一、現代傳媒與詩歌的載體及功能 /
二、報章雜誌對新詩形態的塑造 /
第三章 魯迅的新語文: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拿來” /
一、當代語文之爭中的魯迅 /
二、魯迅的語文意識 /
三、魯迅豐富的語文實踐 /
第四章 復興什麼,為什麼復興?
——郭沫若的民族復興思想一瞥 / 一、郭沫若的“復興”思想 /
二、“三代以前”與郭沫若的終極追溯 /
三、文化復興與歷史批判 /
第五章 “農村人進城”與《駱駝祥子》的當代意義 /
一、版本問題:老舍在哪裡更自由地敞開了自己? /
二、祥子:農村人進城的故事 /
三、祥子與“革命” /
第四編 文學的體式
章 開拓近現代私人日記研究的新領域 /
一、中國私人日記的關注史 /
二、亟待開闢的學術領域 /
三、私人日記研究的思路、方法與可能 /
第二章 《從軍日記》與民國“大文學”寫作 /
一、“不成文學”的《從軍日記》 /
二、《從軍日記》中人生關切 /
三、何謂“日記” /
第三章 舊體詩詞進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問題 /
一、一個持續爭論的問題 /
二、詩歌史是什麼史? /
三、精神史意義上的舊體詩詞創作 /
第五編 巴金三題
章 巴金,反什麼“封建”與如何“反封建”
——重述《家》到《寒夜》的精神脈絡 /
一、巴金“反封建”的特殊意蘊 /
二、從《家》到《寒夜》:倫理探索的深化 /
三、走向成熟的“反封建” /
第二章 大文學視野下的巴金 /
一、“真”與“無技巧”的爭論 /
二、真:歷史與文學的目標 /
三、“無技巧”的人生意味 /
四、“大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 /
第三章 《隨想錄》的“重複“與”嘮叨” /
一、“重複”與“嘮叨” /
二、沉迷性述說與焦慮的紓解 /
三、有意識建構的文學 /
第六編 在“民國”發現文學史料
章 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史料的意義與限度 /
一、“史料”與“思想意識” /
二、“學術規範”與史料的邊界 /
三、文獻史料的“限度”問題 /
第二章 在“民國”發現“史料” /
一、“民國”理念與“史料”問題 /
二、“大文學”需要“大史料” /
第三章 百年中國新文學史料的保存、整理與研究 /
一、新文學史料工作的興起 /
二、民國時期新文學史料工作的特點 /
三、新中國文獻工作的國家制度化 /
四、新時期以來的新文學文獻工作 /
第七編 “民國機制”再辨析
章 “五四”的“選邊站”與歷史“機制”問題 /
一、五四時期的社會歷史“機制” /
二、帝國終結之後的幾種機制 /
三、“機制”的效應與人的精神狀況 /
第二章 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中的“民國文學”概念 /
一、與政治意識形態淵源深厚的文學學科 /
二、可疑的“現代性” /
三、“民國文學”研究的幾種可能 /
附錄
“民國機制”與“大文學”視野
——李怡教授訪談/李俊傑 /
重新發現文學研究的複雜與張力
——李怡教授學術訪談錄/教鶴然 /
學術與歷史:我們今天如何閱讀王富仁?
——從“大文學”的立場看/李怡 /
參考文獻 /
後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