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學

文化遺產學

文化遺產學是文化學的分支,是傳統史學考古學,科技史學,公眾教育學與現實的經濟管理,文化管理等學科混融交叉的學科,是典型的文理交叉的學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遺產學
  • 類別:學科
  • 保護手段:科技
  • 內涵:科技
專業設定,保護措施,發展前景,

專業設定

文化遺產學專業主要為國家教育、文化、考古、民間美術以及新聞出版機構等文化遺產相關部門,培養具備現代文化遺產基本理念,了解文化遺產流程,具有一定美術修養、實踐能力的文化遺產專門人才,適合從事文化遺產的教學、研究、保護、展示及藝術修復、鑑定和實踐等方面的基本工作。

保護措施

不可忽視文化遺產的科技內涵,而這是科技史學的任務.另一方面,保護文化遺產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科技,是科技考古和博物館學業務的拓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聞名國內外,在未來的建設中一定要注意發揮這一優勢,不要落後.
公眾需要歷史知識之一例:大人帶小孩參觀故宮,孩子可能會問"故宮怎么像廟 "但實際是廟像故宮.因為皇宮是古代最高級的宮室建築,王法規定其他人家造房子不可僭越制限,只有寺廟可以.所以寺廟建築是古代高級建築的物質文化遺存,數量很多,質量很高,既有藝術和民俗信仰的內涵,也含有科技因素.例如,斗拱,礎石的力學原理及防震功能,採光和通風的性能等.
再如具有古老傳統的民間服飾,食品,家具,玩具等事物,雖然有的已經失傳,但經過科學的考據處理仍可能恢復原貌,形成很有特色和價值的文化遺產.

發展前景

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保證。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身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化遺產從戰略的角度引起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
現在,北大,清華,南大,復旦都設立了研究和教學機構.科大很早就以科技當頭開闢了工作.我們對中國文化遺產的科技內涵做了大量發掘和詮釋工作,例如:從1982年開始的金正耀的鉛同位素分析工作[3],張秉倫教授的望診研究[4],1990年祝亞平博士的《道藏》科技資料整理[5],現正進行的文房四寶研究等等.
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事業的重視和扶持,開設文化遺產學專業的高校也越來越多。儘管文化遺產學是一個新興學科,但各個高校還是依託自身優勢,探索出了自己的專業特色。以下為代表性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的文化遺產學專業,依託學校的在視覺藝術上的優勢,教學內容主要為美術作品民間藝術品的發現、鑑定、修復和展出。
北京大學的文化遺產專業在文物考古、遺產景觀保護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
中山大學發揮了學校在戲曲專業上的優勢,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主要針對的是地方戲曲的研究和保護;
澳門科技大學依託本地澳門歷史城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優勢,教學內容涉及建築遺產保護、文物考古、藝術史、建築史。開設了中外文化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城市與建築發展史、藝術與文化專題、設計等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