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遊印刷術》詳細介紹了中國印刷術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並以充分證據證明,在經歷“鉛、火時代”之前,西方所使用的印刷術,其來源地是東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的文明進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人類的思想因此擺脫了時間、空間的局限,科學觀念得以流傳,人類也得以解脫蒙昧。在這個意義上,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產生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把其稱作“當代文明之母”毫不為過。 印刷術的西進充分說明,世界文明產物的融合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西遊印刷術
-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定價:34.80
- 作者:吳偉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7524840, 750752484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文化西遊印刷術》介紹了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當代文明之母。它由中國發明,走向世界,走向輝煌。馬丁·路德稱印刷術為:上帝至高無上的恩賜,使得福音更能傳揚。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出現以後,雖然沒有大規模地發展起來,但作為一種方法,在世界發明史上,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像有的學者,認為的那樣,從15世紀中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一時期,是人類歷史上的,印刷文明時代,那么這個文明的曙光,最早是閃現在中國的。
圖書目錄
第1章 人類的胎記
盛世殘夢總多情
一時車馬盡衣冠
文房四寶傳萬邦
第2章 中國製造
市井遍傳售書聲
嫌臭乎 眾家紛說印刷史
幾多印家傳文明
舉國之力興文治
色彩斑斕看歷史
試為經濟添顏色
金鉤銀畫蘊國風
活字添得術更精
員故翻 第3章 印刷東漸
盛世借勢傳薪火
新羅王國開文明
海外扶桑慕名來
南風吹得五洋暖
第4章 印刷西遊
大漠無力掩聖跡
紙上乾坤震四海
西方舊事證西遊
金屬活字驚出世
第5章 印刷術的回歸
文明進程誰先驅
時代腳步競相逐
透過印刷看自由
回歸故園閥主影凝又傷情
睜開雙眼看世界
工業潮頭立文化
國家危亡士者心棕嫌兆套
第6章 印刷術在中國的發展
紙香墨飛猶可期
印刷之祖當自重
第7章 印刷史上的名人
古登堡
馬禮遜、米憐
章 錦林
李長根
中國印刷學會
趙鴻雪、柳溥慶、陳宏閣
王選
尾聲
盛世殘夢總多情
一時車馬盡衣冠
文房四寶傳萬邦
第2章 中國製造
市井遍傳售書聲
嫌臭乎 眾家紛說印刷史
幾多印家傳文明
舉國之力興文治
色彩斑斕看歷史
試為經濟添顏色
金鉤銀畫蘊國風
活字添得術更精
員故翻 第3章 印刷東漸
盛世借勢傳薪火
新羅王國開文明
海外扶桑慕名來
南風吹得五洋暖
第4章 印刷西遊
大漠無力掩聖跡
紙上乾坤震四海
西方舊事證西遊
金屬活字驚出世
第5章 印刷術的回歸
文明進程誰先驅
時代腳步競相逐
透過印刷看自由
回歸故園閥主影凝又傷情
睜開雙眼看世界
工業潮頭立文化
國家危亡士者心棕嫌兆套
第6章 印刷術在中國的發展
紙香墨飛猶可期
印刷之祖當自重
第7章 印刷史上的名人
古登堡
馬禮遜、米憐
章 錦林
李長根
中國印刷學會
趙鴻雪、柳溥慶、陳宏閣
王選
尾聲
文摘
插圖:
按李興才先生在《論中國雕版印刷史的幾個問題》中論述:“……中國印刷的發明,應在8世紀上半期。這只能說明是印書於真紙的開始,不是印刷術發明的正確時期……印刷術是經過長時期的孕育,結合無數先民的智慧,逐步發展而成的。”那么,按這個觀點,印刷術承載的歷史使命就是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建設一座堅固而且有效的橋樑。
正因為印刷術在精神和物質這兩個層面中的中介作用,促成了唐王朝完成其自身應該擔負的“民族復興”重任。
印刷技術成熟和發展的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一個大動亂時期之後百廢待興的時期。在隋王朝短暫的統一之後,唐代的生產有了極大地發展,經濟恢復得很快,這就促進來統治者對文化的訴求,這種訴求通過政治上一些改革逐漸體現出來。
尤其重要的是,魏晉以來的貴族世襲官制被廢除,這就使文化更進一步地進入公眾生活。代之而起的科舉取士制度,在使教育普及的同時,也促進著社會科學的發展。
這樣,一個穩定繁榮的社會就更需要必要的輿論宣傳,而印刷術則是滿足這種需要的最高手段。
由於政治上的開明,唐朝的文化政策也顯永出前所未有的開明,道教、佛教、儒烏捆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思想因此得以發展和完善,這就更加促進一個社會朝“多元化”發展。
也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思想進一步解放,統治者才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思維看待社會形態的發展。因此,在人才的教育和使用上,唐朝才可以一改兩漢的察舉制度灶海姜,實行科舉教育制度,讓在社會上占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文治”的突出成就就是,隨著文化觀念的普及和發展,社會環境保持了持續的穩定。
那么,在一個穩定的基礎上,一個國家的繁榮就在文化、藝術、宗教、民俗等多方面體現出來。因此,一些人認為,唐朝的文化是繼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局面之後,在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個“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而且它的質量水平更高,社會波及面也更廣。顯然,這是一個中肯的評語。
我不知道是不是性感的唐朝女子激發了當時知識分子熾熱的情懷,但我仍然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表述展現出一個更人文的社會背景。那就是說,當時的整個國家充滿了激情和對未來世界的無邊遐想,因此,唐代是一個即使是當時的人也無比留戀的年代。社會藏書增長的迅速說明,文明程度在這個時期達到了同時期世界各個文明形式所能夠達到的頂點——當時已出現了萬卷以上的藏書家。玄宗時,韋她堡台述家聚書二萬卷,宣宗時,柳郢家有藏書萬卷。
而據《古今書錄》記載,當時國家藏書已達3060部,51853卷。另有佛家經律論疏和道家經戒符錄2500多部,9500多卷。
政府和私人有如此完備的藏書,一個社會的文化程度也必然是讓人感到欣慰和樂觀的。
同時,這個現象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印刷術完全有可能是當時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一項套用技術。手抄書或許能夠在政府的支持下滿足國家藏書的需要,但對於民間來說,一批人可以收藏萬卷以上的手抄書顯然非常困難,那么,達成這個效果的最好方式莫過於印刷一一當然會有不同的意見,認為這時的印刷還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印刷,但就此辯論開來,在我,總覺得太孩子氣了。
毫無疑問,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為唐代的科學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依靠“印刷”這個概念的支持,唐朝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各學科領域人才輩出。
地理學家賈耽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李吉甫主編的《元和郡縣誌》是史、地方面的代表作。在史學方面,還有杜佑撰的《通典》,劉知幾的《史通》。
文學方面取得的成就,亦達到空前水平,湧現出一大批文學藝術家。有以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代表的著名詩人;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著名散文家;吳道子、閻立本、王維等畫家;虞世南、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等著名的書法家。
在科學技術方面,出現了《戊寅歷》、《麟德歷》、《大衍曆》三部最重要的曆法。
醫學方面,有孫思邈的《急備金要方》。
藥物學上,唐代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由國家制定的藥典《本草》。
此外,為適應讀書人查考文獻的需要,參考工具書也越來越多。各學科著作成果豐碩,加強了社會對更為廣泛、快速地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需要和欲望。由此也說明,印刷術已廣泛使用。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到了唐代,佛教更加盛行。統治階級篤信佛教,曾派高僧玄奘西遊印度17年,取回大、小乘經律論252夾,657部。各地寺院林立,僧侶人數很多,對佛教宣傳品需求量也很大。
按李興才先生在《論中國雕版印刷史的幾個問題》中論述:“……中國印刷的發明,應在8世紀上半期。這只能說明是印書於真紙的開始,不是印刷術發明的正確時期……印刷術是經過長時期的孕育,結合無數先民的智慧,逐步發展而成的。”那么,按這個觀點,印刷術承載的歷史使命就是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建設一座堅固而且有效的橋樑。
正因為印刷術在精神和物質這兩個層面中的中介作用,促成了唐王朝完成其自身應該擔負的“民族復興”重任。
印刷技術成熟和發展的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一個大動亂時期之後百廢待興的時期。在隋王朝短暫的統一之後,唐代的生產有了極大地發展,經濟恢復得很快,這就促進來統治者對文化的訴求,這種訴求通過政治上一些改革逐漸體現出來。
尤其重要的是,魏晉以來的貴族世襲官制被廢除,這就使文化更進一步地進入公眾生活。代之而起的科舉取士制度,在使教育普及的同時,也促進著社會科學的發展。
這樣,一個穩定繁榮的社會就更需要必要的輿論宣傳,而印刷術則是滿足這種需要的最高手段。
由於政治上的開明,唐朝的文化政策也顯永出前所未有的開明,道教、佛教、儒烏捆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思想因此得以發展和完善,這就更加促進一個社會朝“多元化”發展。
也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思想進一步解放,統治者才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思維看待社會形態的發展。因此,在人才的教育和使用上,唐朝才可以一改兩漢的察舉制度灶海姜,實行科舉教育制度,讓在社會上占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文治”的突出成就就是,隨著文化觀念的普及和發展,社會環境保持了持續的穩定。
那么,在一個穩定的基礎上,一個國家的繁榮就在文化、藝術、宗教、民俗等多方面體現出來。因此,一些人認為,唐朝的文化是繼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局面之後,在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個“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而且它的質量水平更高,社會波及面也更廣。顯然,這是一個中肯的評語。
我不知道是不是性感的唐朝女子激發了當時知識分子熾熱的情懷,但我仍然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表述展現出一個更人文的社會背景。那就是說,當時的整個國家充滿了激情和對未來世界的無邊遐想,因此,唐代是一個即使是當時的人也無比留戀的年代。社會藏書增長的迅速說明,文明程度在這個時期達到了同時期世界各個文明形式所能夠達到的頂點——當時已出現了萬卷以上的藏書家。玄宗時,韋她堡台述家聚書二萬卷,宣宗時,柳郢家有藏書萬卷。
而據《古今書錄》記載,當時國家藏書已達3060部,51853卷。另有佛家經律論疏和道家經戒符錄2500多部,9500多卷。
政府和私人有如此完備的藏書,一個社會的文化程度也必然是讓人感到欣慰和樂觀的。
同時,這個現象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印刷術完全有可能是當時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一項套用技術。手抄書或許能夠在政府的支持下滿足國家藏書的需要,但對於民間來說,一批人可以收藏萬卷以上的手抄書顯然非常困難,那么,達成這個效果的最好方式莫過於印刷一一當然會有不同的意見,認為這時的印刷還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印刷,但就此辯論開來,在我,總覺得太孩子氣了。
毫無疑問,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為唐代的科學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依靠“印刷”這個概念的支持,唐朝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各學科領域人才輩出。
地理學家賈耽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李吉甫主編的《元和郡縣誌》是史、地方面的代表作。在史學方面,還有杜佑撰的《通典》,劉知幾的《史通》。
文學方面取得的成就,亦達到空前水平,湧現出一大批文學藝術家。有以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代表的著名詩人;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著名散文家;吳道子、閻立本、王維等畫家;虞世南、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等著名的書法家。
在科學技術方面,出現了《戊寅歷》、《麟德歷》、《大衍曆》三部最重要的曆法。
醫學方面,有孫思邈的《急備金要方》。
藥物學上,唐代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由國家制定的藥典《本草》。
此外,為適應讀書人查考文獻的需要,參考工具書也越來越多。各學科著作成果豐碩,加強了社會對更為廣泛、快速地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需要和欲望。由此也說明,印刷術已廣泛使用。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到了唐代,佛教更加盛行。統治階級篤信佛教,曾派高僧玄奘西遊印度17年,取回大、小乘經律論252夾,657部。各地寺院林立,僧侶人數很多,對佛教宣傳品需求量也很大。
序言
如果模糊了“西方文明”這個參照,那么我們如何揚棄自身的文化傳統?
這或許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問題是,當一部分人邊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心理愉悅,邊以“厚人薄己”的心態試圖把源於本民族自身所發展起來的文明形態打扮得愈加具有“國際標準”時,“自我”這個概念卻在這個認證體系中遭到沉重乃至致命的打擊——西方人總會問這樣一個我們想要融入“世界”就必須回答的問題:遠在東方大陸,你們是如何走過漫長的歷史並且確定“自我終極價值”的?
另一個問題:當文明開始一個新紀元後,我們是要以一個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國際化的競技,還是要置身於外繼續觀摩?
這個問題如果僅僅由政治家來回答,那身為民族一分子的我們,又何必在各種場合迫不及待地表態,自己是和“先進”比肩而立?
事實上,“先進”這個概念的屬性是“外向”的,你必須知道自己站在哪個位置,才有可能相對客觀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使自身的發展儘可能地靠近“正軌”,這條正軌如果稱為“理性”,那回溯一個民族在漫長時期里走過的文化歷程,就是保持這個民族精神、物質發展“同一性”的有力工具。
要注意的是,這個文化歷程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兩個結論,其一,“文明一元論”,即西方文明是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唯一意識形態;其二,“文明多元論”,即沒有東方文明的促進,西方文明不可能逐漸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
無論得出哪個結論,其都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設定在一個立場上,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異常簡單的結果:“一元論者”聲稱,精英模式最終主宰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而“多元論者”則不可避免地認為,整個人類社會不過是一次力量逐漸衰減的物理運動。此起而彼伏,文明不過是各種力量消長之間所發生的不可定性的生活形態。
這或許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問題是,當一部分人邊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心理愉悅,邊以“厚人薄己”的心態試圖把源於本民族自身所發展起來的文明形態打扮得愈加具有“國際標準”時,“自我”這個概念卻在這個認證體系中遭到沉重乃至致命的打擊——西方人總會問這樣一個我們想要融入“世界”就必須回答的問題:遠在東方大陸,你們是如何走過漫長的歷史並且確定“自我終極價值”的?
另一個問題:當文明開始一個新紀元後,我們是要以一個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國際化的競技,還是要置身於外繼續觀摩?
這個問題如果僅僅由政治家來回答,那身為民族一分子的我們,又何必在各種場合迫不及待地表態,自己是和“先進”比肩而立?
事實上,“先進”這個概念的屬性是“外向”的,你必須知道自己站在哪個位置,才有可能相對客觀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使自身的發展儘可能地靠近“正軌”,這條正軌如果稱為“理性”,那回溯一個民族在漫長時期里走過的文化歷程,就是保持這個民族精神、物質發展“同一性”的有力工具。
要注意的是,這個文化歷程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兩個結論,其一,“文明一元論”,即西方文明是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唯一意識形態;其二,“文明多元論”,即沒有東方文明的促進,西方文明不可能逐漸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
無論得出哪個結論,其都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設定在一個立場上,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異常簡單的結果:“一元論者”聲稱,精英模式最終主宰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而“多元論者”則不可避免地認為,整個人類社會不過是一次力量逐漸衰減的物理運動。此起而彼伏,文明不過是各種力量消長之間所發生的不可定性的生活形態。
序言
如果模糊了“西方文明”這個參照,那么我們如何揚棄自身的文化傳統?
這或許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問題是,當一部分人邊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心理愉悅,邊以“厚人薄己”的心態試圖把源於本民族自身所發展起來的文明形態打扮得愈加具有“國際標準”時,“自我”這個概念卻在這個認證體系中遭到沉重乃至致命的打擊——西方人總會問這樣一個我們想要融入“世界”就必須回答的問題:遠在東方大陸,你們是如何走過漫長的歷史並且確定“自我終極價值”的?
另一個問題:當文明開始一個新紀元後,我們是要以一個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國際化的競技,還是要置身於外繼續觀摩?
這個問題如果僅僅由政治家來回答,那身為民族一分子的我們,又何必在各種場合迫不及待地表態,自己是和“先進”比肩而立?
事實上,“先進”這個概念的屬性是“外向”的,你必須知道自己站在哪個位置,才有可能相對客觀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使自身的發展儘可能地靠近“正軌”,這條正軌如果稱為“理性”,那回溯一個民族在漫長時期里走過的文化歷程,就是保持這個民族精神、物質發展“同一性”的有力工具。
要注意的是,這個文化歷程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兩個結論,其一,“文明一元論”,即西方文明是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唯一意識形態;其二,“文明多元論”,即沒有東方文明的促進,西方文明不可能逐漸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
無論得出哪個結論,其都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設定在一個立場上,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異常簡單的結果:“一元論者”聲稱,精英模式最終主宰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而“多元論者”則不可避免地認為,整個人類社會不過是一次力量逐漸衰減的物理運動。此起而彼伏,文明不過是各種力量消長之間所發生的不可定性的生活形態。
這或許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問題是,當一部分人邊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心理愉悅,邊以“厚人薄己”的心態試圖把源於本民族自身所發展起來的文明形態打扮得愈加具有“國際標準”時,“自我”這個概念卻在這個認證體系中遭到沉重乃至致命的打擊——西方人總會問這樣一個我們想要融入“世界”就必須回答的問題:遠在東方大陸,你們是如何走過漫長的歷史並且確定“自我終極價值”的?
另一個問題:當文明開始一個新紀元後,我們是要以一個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國際化的競技,還是要置身於外繼續觀摩?
這個問題如果僅僅由政治家來回答,那身為民族一分子的我們,又何必在各種場合迫不及待地表態,自己是和“先進”比肩而立?
事實上,“先進”這個概念的屬性是“外向”的,你必須知道自己站在哪個位置,才有可能相對客觀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使自身的發展儘可能地靠近“正軌”,這條正軌如果稱為“理性”,那回溯一個民族在漫長時期里走過的文化歷程,就是保持這個民族精神、物質發展“同一性”的有力工具。
要注意的是,這個文化歷程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兩個結論,其一,“文明一元論”,即西方文明是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唯一意識形態;其二,“文明多元論”,即沒有東方文明的促進,西方文明不可能逐漸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
無論得出哪個結論,其都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設定在一個立場上,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異常簡單的結果:“一元論者”聲稱,精英模式最終主宰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而“多元論者”則不可避免地認為,整個人類社會不過是一次力量逐漸衰減的物理運動。此起而彼伏,文明不過是各種力量消長之間所發生的不可定性的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