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社會呈現出“文字—文學—文化”一體性的結構關係。本書旨在說明中國語文與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繫,由對文字元號的解析,指向文化傳統,進行文學與文化批評。全書論述中國文學的發展、文人階層的形成、文學與諸藝術之關係,探究中國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學、宗教、史學、文學各方面的文化表現,並觀察中國這種文字化的社會特質,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問題。經由這些討論,一方面深入剖析中國社會文化的性質,一方面也在論述中嘗試建立中國文化符號學的方法論體系。
作者簡介
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身兼海內外多種學術性、文化性社會職務,為促進中華文化的整體性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獎項,並獲台灣校園十大名師、台灣十大金榜專欄作家稱號。
2001年起,龔鵬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圖書目錄
大陸版序
再版序
自序
第一卷 文字、文學與文人
第一章 中國文人傳統之形成:論作者
一、何謂“作者”?
二、兩種作者觀
三、神聖性作者觀
四、作者之謂聖:孔子的地位
五、述者之謂明:儒家的性格
六、由述者到作者的轉換
七、作者觀在漢代的發展
(一)確定原本的學術路向
(二)探尋本義的解經傳統
(三)公羊家作者觀的普遍化
八、作者的世俗化:文吏與文士
九、創作的新傳統
(一)創作活動的改變
(二)哀怨精神的崛起
(三)閱讀之目的與方法
十、餘論
第二章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構:說“文”解“字”
一、詩是藝術最高的發展
二、樂與禮:藝術中心的轉換
三、從歌詞到文詞
四、由曲藝到詩劇
五、由描摹到書寫的藝術
六、文字、文學與文化
第三章 文字藝術中的辯證:由張懷璀書論觀察
一、獨立的書法評論家
二、筆法論的形成與發展
三、書法:文字藝術的規範
(一)書法的文體論
(二)書法的體要觀
四、藝術對文字的反抗
五、自然無為的創作觀
(一)法道無為
(二)靈感神遇
(三)天資偶發
(四)學至無學
(五)心契冥通
六、知音冥契的鑑賞論
(一)形神
(二)言意
(三)知音
(四)文質
七、歷史關鍵時期的書論家
第二卷 以文字為中心的文化表現
第一章 深察名號:哲學文字學
——中國哲學之主要方法與基本型態
一、專論字義
二、正名之學
三、說文解字
四、深察名號
五、望文生義
六、哲學文字學
第二章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書
——中國宗教(道教)的性質與方法
一、自然創生的天書
二、虛無氣化而成文
三、文字為文明之本
四、以文字掌握世界
五、道教信仰的核心
六、道門文字教
第三章 文學的歷史學與歷史的文學:文史通義
——中國史學對歷史寫作活動的思考
一、知難之嘆:不被世人了解的章實齋
二、推原官禮:實齋文史學的基本架構
三、討論流別:實齋論校讎的主要精神
四、以遵王制:實齋學中的權威依附性
五、述而不作:實齋反歷史主義的史觀
六、即文是道:書同文以治天下的理想
七、成一家言:言與所以言的複雜關係
(一)修辭立言
(二)立言有本
八、自號實齋:對實至名歸社會之嚮往
九、文史別論:劉知幾《史通》論文史
(一)文與史的分合
(二)文學的歷史觀
(三)尚禮的世界觀
(四)與時代文風的關係
十、敘述史學:對歷史書寫活動的思考
十一、文外之言:文字傳寫外的口說傳述
第三卷 文字化的社會及其變遷
第一章 文學崇拜與中國社會:以唐代為例
一、進士登 第如躍龍門?
二、進士科受尊崇的原因
三、進士科舉與文學崇拜
四、文學崇拜諸現象
五、朝廷對文學崇拜的態度
六、社會對文人的供養
七、由文學到反文學
八、反文學以昌大文學
九、“道/藝”“文/教”之間
十、社會生活的文學化
十一、社會階層的文士化
十二、文學權威之神秘化
十三、文學社會的形成
第二章 儒學、吏學與文書政治
第三章 文字傳統的解構與重建
——新文學運動對中國文化的衝擊
第四卷 文化的符號與意義
第一章 傳記小說的新思維
一、傳記小說
二、言說系統
三、文的優位
四、虛實之間
五、歷史文學
第二章 漢語文化學的歷程
一、為撫陳編吊廢興
二、詮言詁字似秋蠅
三、鑿光欲借西鄰火
四、呼渡難期夜客鷹
五、滄海已隨人換世
六、鳩鷹相化水成冰
七、老夫尚喜不知鬧
八、能說桃花舊武陵
第三章 語言美學的探索
一、語言美的研究
二、對形式的關注
三、探索法的原理
四、文體的本色
五、象徵的體系
六、意義與結構
七、抒情的辯證
八、文化的關懷
第四章 語文意義的詮釋
一、因言以明道
二、語言的分析
三、理解的迷失
四、客觀的考古
五、反省的路途
六、詮釋的方法
附錄 德希達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