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潤/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

文化浸潤/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

《文化浸潤(中國企業管理的歷史傳承)(精)》(作者王利平、胡新欣、周燕、蘇雪梅)目的在於深入系統研究中國傳統管理賴以形成的基礎,探討中國式管理的歷史傳承。首先,基於傳統思想觀念、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家族組織基礎的基礎分析,提煉概括中國傳統管理方式的基本特徵。然後,《文化浸潤(中國企業管理的歷史傳承)(精)》就中國傳統管理的傳承與變革進行研究,提出“轉化性創造”的傳承模式,並據此概括性地解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探索與實踐。在此基礎上,概括提煉出“中魂西制”的中國式管理命題。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浸潤/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
  • 作者:王利平 胡新欣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頁數:183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是“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的成果。該項目是國務院領導批示、財政部支持的項目,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清華大學於2005年聯合發起,通過對中國式企業管理背景、成功企業案例、管理專題和理論等的研究,總結概括中國企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和經驗,並將中國模式概括到理論高度。
這本《文化浸潤(中國企業管理的歷史傳承)(精)》(作者王利平、胡新欣、周燕、蘇雪梅)是其中一冊。

媒體推薦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探討中國式企業管理的理論。
中國企業成功發展的實踐,為總結中國式企業管理提供了實踐基礎。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
對中國優秀企業的深入剖析,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幫助更多企業少走彎路和更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
中國企業是在摸爬滾打中成長的,不斷回過頭來總結經驗教訓,並找到規律,對進一步做長做大非常關鍵。企業的實際運營好比炒菜,而總結企業管理規律則是研究如何寫菜譜,這是一本來自實踐的、地道的中國菜譜。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柳傳志
對中國企業特色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給予理論的說明,是對中國和世界企業界的貢獻。
——上海振華重工總裁管彤賢

圖書目錄

“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
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編委會
“中國式企業管理形成的歷史傳承”背景研究組成員
總序
上篇:中國式企業管理的歷史傳承
引言
1.研究視角
2.研究重點
3.基本思路
第1章 中國傳統管理的思想(觀念)基礎
1.1 宇宙觀
1.1.1 天人合
1.1.2 整體觀
1.1.3 中庸
1.1.4 和合
1.1.5 對立統一變化觀
1.2 人生觀
1.2.1 入世精神
1.2.2 祖先崇拜
1.2.3 重生重情
1.2.4 執經達權
1.2.5 以義取利
1.2.6 實用理性
第2章 中國傳統管理的組織基礎
2.1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
2.1.1 人與“天”
2.1.2 人與自然
2.1.3 人與人
2.1.4 重農抑商
2.2 家族組織特徵
2.2.1 家族組織的基本結構
2.2.2 家族組織基本特徵
2.3 由家族到社會——家族組織的基礎性
2.3.1 家族——社會——宗教
2.3.2 組織基礎與基本觀念的統一性
2.4 傳統家族組織規範確定的“人”
第3章 中國傳統管理方式的特徵
3.1 管理目標
3.2 核心價值
3.2.1 全局為重
3.2.2 中庸適度
3.2.3 求同存異
3.2.4 執經達權
3.2.5 家國情懷
3.3 基本途徑
3.3.1 塑造“人”的管理
3.3.2 道德、職能、信仰三位一體
3.4 制度特徵
3.4.1 宗法等級制度
3.4.2 身份與角色
3.4.3 個人行為規範
3.4.4制度實現:情理交融
3.5 領導規範
3.5.1 素質修養
3.5.2 領導垂範
3.5.3 恩威並濟
第4章 中國傳統管理的歷史傳承和變革
4.1 傳統管理傳承與變革的基礎
4.1.1 傳統傳承與變革的一般規定性
4.1.2 中國傳統管理的生命力
4.2 中國傳統管理傳承的方式
4.2.1 “轉化性創造”的機制
4.2.2 管理觀念的自我調整與完善
4.2.3 歷史傳承中傳統管理的實現
4.3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探索和實踐
4.3.1 政治、經濟基礎的變革
4.3.2 社會思想觀念的變革
4.3.3 由“單位人”到“社會人”
4.3.4 改革前傳統管理的傳承和變革
第5章 中魂西制——歷史轉折背景下的中國式管理探索
5.1 傳統管理面臨的挑戰
5.1.1 工業化發展
5.1.2 人口流動與家庭格局
5.1.3 市場化、資本邏輯滲透
5.1.4 個性解放
5.1.5 觀念變革
5.2 中魂西制的探索與實踐
5.2.1 中國式管理的初步探索
5.2.2 “中魂”及其體現
5.2.3 “西制”的空間
5.2.4 “中魂”與“西制”的現在和未來
5.3 相關政策建議
下篇:新中國成立後企業管理中傳統管理的傳承與變革
第6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政治的總體情況
6.1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1949~1976)
6.1.1 1949~1952: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6.1.2 1953~1957:“一五”計畫時期
6.1.3 1958~1965:“大躍進”及調整時期
6.1.4 1966~1976:“文革”時期
6.2 改革開放後至今(1977~2009)
6.2.1 1977~1992:調整和改革時期
6.2.2 1993年至今:快速發展時期
第7章 改革前企業管理的歷史演變
7.1 生產技術規範和基礎管理體系
7.2 領導體制
7.3 經濟核算制度、財務制度
7.3.1 經濟核算制度
7.3.2 財務制度
7.3.3 成本管理制度
7.4 工資制度
7.4.1 基本工資制度
7.4.2 獎勵制度
7.5 職工福利待遇
第8章 改革開放前企業管理總體特徵
8.1 改革前企業與企業管理的性質
8.2 企業管理總體特徵
8.2.1 根本特徵——政治掛帥
8.2.2 物、事、人三者關係——強調“人”的思想政治覺悟
8.2.3 業務層面——嚴格的計畫管理
8.2.4 民主管理層面——職工代表大會
8.2.5 體制典型——“鞍鋼憲法”
第9章 改革前企業管理中傳統管理的傳承和變革a
9.1 單位體制的組織形式
9.2 人的管理
9.3 以政治為核心的管理手段
9.4 家族制的影響
9.4.1 等級權威
9.4.2人際關係
第10章 改革以來的企業管理變革
10.1 改革以來經濟體制的改革
10.1.1 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10.1.2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10.2 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管理
10.2.1 國有企業生存環境的變化
10.2.2 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管理
10.3 民營企業的成長與創造
10.3.1 民營經濟發展歷程及特點
10.3.2 成功民營企業的管理特點
參考文獻

文摘

“天”指自然萬物、宇宙世界;“人”指人類,指自身。天人合一,是人與大自然、與世界的統一。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高級的物類。人的本性生成於天地的本性。這種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墨、道等學派中都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以“道”為代表的內在規則和規律,人類必須服從“道”的法則;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協調與和諧等,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肯定“精神和自然界的統一”。
“天人合一”、“人亦天地間之一物”,意味著人與萬物都是整體天地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作為部分的人應該與其他物類一樣,遵循天地這一整體的共通的存在法則(即天地之道),盡到人這一物類和部分對於天地宇宙整體的責任(即盡人道)。人作為天地萬物、宇宙世界的一部分應當盡人之所應所能,是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效法天地,從天地之道中引出立人之道,是中國哲學各流派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哲學關於人的存在的基本價值取向。
老子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之道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莊子也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儒家對天人合一觀念進行了許多闡發。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是在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
在中國,“天”與“人”的關係實際上具有某種不確定的動態變化性質,既不是人格神的絕對主宰,也不是對自然物的征服改造。“天人合一”既包含著人對自然之道的主觀努力、能動適應、遵循,也意味著人對主宰、命定的“道”的被動順從和崇拜。‘。’
“天人合一”源於原始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對泛化的自然神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日,是各家各派共同的基礎,是中國文化最基本和主要的觀念,同時也是中國人人生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它體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是整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其他思想觀念,都是在“天人合一”基本觀念基礎上引申、發展而來的。
“天人合一”,天人為一。雖然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無不處在變化過程中,但這種變化是循著“天不變,道亦不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演化法則變化的。這其中,不變的“道”,演變遵循物極必反、整體平衡的法則(類似“一陰一陽之謂道”代表的變異遵循的內在法則),反映出中國文化觀念中對整體、全局、不變的“一”的若注和把握。即天地的“道”根本上是不變的,變化是遵循整體平衡的法則發生的,認識“道”之所動,關注整體平衡,努力去把握整體平衡,成為“天人合一”總的觀念下衍生出來的又一基本觀念——整體觀念。
中國人習慣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局部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最終受內在的平衡法則支配。看待、處理問題時,善於把握相生相剋、物極必反、一張一弛的法則,善於把握全局而不是拘於一端,著眼長遠而不是一時一事。從整體、全局出發考慮和把握問題,注重事先的籌劃和謀略,謀定而後動,注重長遠利害關係,成為整體觀念下中國人顯著的思維觀念。P7-9

序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這個西方世界眼中的“龐然大物”,高舉改革、開放、穩定、發展的大旗,以不可思議的姿態和速度和平崛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現象”,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現象,引起了中外學界的高度關注,其中,最廣泛、最直接的研究集中在經濟領域。這是因為,在20世紀中葉以前,大國是以軍事力量為手段,以地域征服、資源掠奪為標誌的;而歷史走進20世紀下半葉之後,大國則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以技術引領、市場認同為標誌了。
研究經濟,離不開對企業的關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眾多企業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詮釋中國企業成功的“神話”?答案頗多:政策的支持、環境的改善、廣闊的國內市場、廉價的勞動成本,等等,這些都是,但又不止這些。因為這些一般的經濟因素,難以對中國很多產業中出現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甚至成為新興領先者企業的現象做出較為全面、深入、具有足夠說服力的解釋。如果說在20世紀初,支撐美國工業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和福特的標準化及流水線生產,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崛起的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業則得益於豐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產方式,那么,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中國企業,其擔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麼呢?
2005年春節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清華大學的有關同志共同商討,提出了挖掘中國企業成功奧秘的動議,提出從實證研究入手,系統總結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進而創建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以指導企業提高競爭力。
大家達成上述共識主要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是中國要成為經濟強國,必須同時有一批具有較高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國外企業的強勢衝擊,造就了寶鋼、華為、中遠、海爾、聯想、振華重工、萬向等一批企業,它們汲取國際經驗,結合國情和企業實際不斷創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企業輝煌一時,曇花一現。而我們對中國的企業管理,在微觀層面系統的、較長時間的實證數據和綜合研究嚴重不足,缺乏對優秀企業成功奧妙、基本經驗和管理模式的挖掘與剖析。基於案例研究的中國式管理課題,通過深入探究成功企業的成功之道,對它們的管理實踐進行梳理、總結和理論提升,使之惠及眾多企業,有助於衝破目前存在的“企業管理能力和水平還不適應企業的規模和經營模式,企業管理理論還落後於企業管理實踐”的“瓶頸”,對普遍提高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中國的市場環境和企業發展路徑與國外企業有很大差異,照搬國外的一套不能解決中國企業管理的全部問題。提出“中國式企業管理”這一命題,旨在探求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理論在資源配置和合理組織生產力方面的普適性,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經濟體制的特殊性在實踐中怎樣實現有效的融合,詮釋企業成功的管理內涵,在此基礎上研究建立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可以說,這是歷史賦予中國管理學界的特殊任務,也是不容推卸的責任。偉大的時代應當產生創新的理論,“中國式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不僅應體現中國國情和特色,能在理論上概括中國式管理的基本構架和特點,反映中國企業成功的經驗,而且要用國際通用的學術語言進行描述和概括,以期最終能得到國際理解和認可。
這一創意提出後,很快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支持,並由發改委、財政部通過國資委立項實施,名稱確定為“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2006年開始啟動,研究內容包括:中國式企業管理背景研究、中國企業成功之道之企業案例研究、企業管理專題研究、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等,最終目標是提出適應中國經濟轉型和崛起的“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和理論,形成旨在促進和提高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綱要性的企業管理指導政策。
研究工作巳歷時4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現代化工作委員會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三家機構組織了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山東大學、長江商學院等多所院校的上百位專家學者參與了研究。項目開展了歷史傳承、管理輸入、改革開放等3個背景專題研究,寶鋼、中興通訊、新希望、振華重工、用友、大慶油田、青島港、五糧液、聯想、萬向、招商銀行、神華、雲南白藥等30多家國內成功企業的案例研究以及戰略管理、創業管理、技術進步與研發管理、組織與企業管理制度、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市場行銷與品牌、人力資源、生產與供應鏈管理等9個專題研究,為課題總報告的理論總結打下實證研究的基礎。
截至目前,研究取得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合理的研究架構及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第一
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式管理科學基礎研究”的研究架構及內容,確定為管理背景、企業案例、管理專題及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等四個方面,四方面相輔相成、相互印證,組成一體。
背景研究著重分析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體制和市場環境變化對企業管理的衝擊、啟迪和提升,深入探求產生中國式管理理念的歷史文化根基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對我國企業管理的廣泛影響。背景認知是形成成功案例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礎,本身亦有獨立的價值。案例研究主要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企業進行全景式案例研究。樣本企業的選取原則是:業績業內領先,長期穩定增長;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有相對較大的資產規模和較強的實力;管理水平較高;注重社會責任。通過一批個案研究,挖掘企業成功之道,對成功原因、機理以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既獨立形成研究成果,也為管理專題研究提供重要依據。管理專題研究的任務是歸納比較案例研究結論的共性及特點,在9個不同領域內總結出相應的管理經驗。理論研究則是在上述三項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成功之道及若干專題進行綜合的、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總結、提煉,使之條理化、系統化,提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總結出中國企業在管理實踐中創新地使用各種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一般規律,初步創建體現中國企業管理特色的、具有豐富內涵的管理理論體系。
上述研究成果將以“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為載體,陸續與讀者見面,大家共同分享經驗,共同探求管理奧秘。
2.基於管理二重性的“中國式企業管理”
管理與技術和資本不同,管理不僅具有生產力的性質,還體現為一定的生產關係,因此具有明顯的二重性。涉及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生產經營組織的部分,理論科學的意義比較強,具有普適性;涉及生產關係,如在經濟制度、所有制結構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方面,卻體現出強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異。歷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層組織產生於德國,創新的變革理論產生於美國,強調精神力量的企業文化和嚴格精細的管理風格則產生於日本。這不是一種偶然,其中包含著地域、歷史與民族特色的必然。
已開發國家工業化期間積累的管理科學是全人類的財富,中國企業正不遺餘力地從中汲取營養。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發展的路徑與國外企業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辦法,幾乎全部標註了明顯的中國特色,無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的現實規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決定了“中國式企業管理”的存在。它存在於將管理的一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取得成功的企業之中,企業管理理論、方法的普適性與理念的特殊性有機融合,往往是企業競爭力和成功的關鍵所在。 3.改革開放後中國的企業管理是沿著“以我為主、博採眾長、
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軌跡前進的
改革開放後,企業外部環境迅速變化,基於計畫經濟體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經成為提高企業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國企業的管理面臨脫胎換骨的變革。面對經濟體制轉軌的大勢,眾多企業管理者既興奮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國務院指派,袁寶華同志曾率領馬洪、鄧力群、孫尚清等人組成高級代表團赴日本考察經濟管理。考察期間代表團發現,中國工業企業1976~1978年所面臨的情形與日本企業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樣處於恢復生產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整頓企業管理、轉變管理理念、以現代化管理改造傳統管理勢在必行。代表團認為,日本的文化傳統與我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習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可以成為中國企業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徑。進入20世紀80年代,學習日本的企業管理就成了中國企業走向現代化管理的起步階梯,現場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傳人中國,令很多企業管理者耳目一新,紛紛效法。
1983年,時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的袁寶華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了“以我為主、博採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改造傳統企業管理的思路,後來被確認為“十六字方針”。這一方針為當時以及後來的企業管理者明確了思路,把中國的企業管理引向了既要接受歷史傳承,又要提煉創新;既要引進學習,又要結合國情和不喪失自我的道路。自此,企業以適應市場、提高效率為目標的管理改進和管理創新活動逐漸活躍,形成了學習企業管理、研究企業管理的熱潮。
回顧近30年來企業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中國的企業管理正是沿著“十六字方針”的軌跡不斷取得進步的,“十六字方針”在實踐中被進一步確立;很多企業遵從“以我為主、博採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道路,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4.中國企業成功之道的初步發現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擔了“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理論研究部分總報告的撰寫工作。該報告以戰略和組織為中心,從企業經營多個維度的綜合管理的視角,總結了中國企業在30多年來取得的成功經驗,概括為“中的精神、變的策略、強的領袖、家的組織、和的環境、學的創新、搏的行銷、苛的運營、融的文化”。
以上多個角度的初步梳理並沒有完全涵蓋項目研究的各個方面,但是透過這些共性總結,仍可以一窺中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有著很濃厚的中國哲學色彩的“中的精神”,為了適應環境而高度權變的戰略,以品德、魅力和願景凝聚團隊的傑出企業領袖,富有中國家庭色彩的組織控制,以共贏的政企關係、和睦的行業氛圍和正面的公眾形象為代表的和諧環境,以標桿模仿與整合再造相結合的創新路徑,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的行銷努力,在嚴格基礎上精細、高效的運營管理以及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古今、中外、個人與團隊的有效融合,等等。這是我國企業成長的共同財富。
“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是從實證研究人手,以案例調研為基礎的,案例調研更適合於發現假說;作為互補,項目涵蓋的一批成功企業的樣本以及長期數據的實證研究成為驗證假說的有效手段。而檢驗這些中國式管理規律是否具有更為普遍性的意義,則不僅有待於在多數的中國企業中觀察到這些經驗落地開花,更有待於中國企業在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大的成功,更多的中國企業家和中國品牌受到更多和持續的尊重。儘管管理科學的理論框架在美國產生,但我們對於中國企業進行深入研究,一定會成為擴大理論領域、使理論更具普遍性或者產生創造性發現的重要機會。對於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我們期許這些研究和總結的成果,能夠為大家提供思考和實踐的廣闊空間,啟迪今天,影響未來。
我們有理由相信:既從西方管理理論中汲取豐富營養,又閃爍中國人獨特智慧的中國式管理理論和模式將漸行漸成;以眾多成功企業的豐富實踐支撐的中國式企業管理,一定可以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大放異彩。
陳清泰蔣黔貴趙純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