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學派

文化歷史學派

文化歷史學派,指的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S.Vygotsky,1896~1934)主張把歷史研究作為建立人類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提出“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受社會規律的制約,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以及社會互動作用對認知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維果斯基的思想對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影響極大,他主要探討了思維和語言,兒童的學習,教學與發展的關係問題,維果斯基和A.H列昂節夫及A.P魯利亞共同組成了文化歷史學派,又稱“維列魯學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歷史學派
  • 提出時間:20世紀30年代
  • 國家:蘇聯
  • 提出者:維果斯基
  • 理論:“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理論”
  • 又稱:“維列魯學派”
理論背景,理論內涵,核心,特點,內容,歷史影響,社會評價,

理論背景

1930年至1931年,維果斯基撰寫了他的代表作《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論述了他的文化—歷史理論的觀點,獲得了一批年輕心理學家的擁護,魯利亞(Aleksandr Romanovich Luria,1902~1977)和列昂節夫(Aleksev Nikolaevich Leontev,1903~1979)在上世紀20年代就追隨維果斯基,並和維果斯基一同研究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歷史發生問題,後來得到了心理發展的社會文化—歷史理論的名稱,形成了文化歷史學派(Culture-History School)。這個心理學派是蘇聯最大的一個心理學派別。後來全世界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家,都成為了這個學派的成員,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家有著廣泛影響。

理論內涵

核心

首先,維果斯基把人和動物的心理機能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即個體以直接的方式和環境進行互動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徵,如感知覺,記憶等;另一種則是作為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即以符號系統為中介的心理機能,如記憶的精細加工。正是高級心理機能使得人的心理從本質上區別於動物的心理。
維果斯基強調,人的心理受勞動活動的制約,認為人的心理活動與勞動活動都是以工具為中介的。人不像動物那樣,通過身體以直接的方式適應自然,而是發明了勞動工具,通過勞動工具間接地適應自然並改變自然。勞動工具本身不屬於心理,並不能進入心理過程的結構,但是在物質生產基礎上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方式和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各種符號系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心理結構,形成了人類特有的、高級的、被中介的心理機能。在人的工具生產中凝結著人類的間接經驗——社會文化知識經驗,從而使得人類的發展不再受生物進化規律的制約,而受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制約。

特點

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發展是個體從出生到成年,在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影響下,由低級的心理機能逐步進化到高級心理機能的過程。由低級機能向高級機能轉化有四個主要特點:
一、隨意機能的發展。隨意性是指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有益性,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適應。隨意性是由主體按照預定的目的而自覺引發的心理活動
二、抽象——概括機能的提高。兒童隨著知識經驗的增長,將逐漸由直觀的、感性的思維向抽象的、理性的思維過度
三、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係不斷變化、重組,形成間接的、以符號為中介的心理結構;四、心理活動的個性化。在維果斯基看來,個性的形成是高級心理機能發展的重要標誌,個性特點對其他機能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照文化歷史學派的觀點,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通過廣泛地參與社會活動,學生體驗到(內化)由別人共同工作產生的成果。強調知識是基於社會相互作用和經驗而建構的。知識反映外部世界,但受文化、語言、信念、與他人相互作用的影響。

內容

內化學說
內化是指個體將社會環境中吸收的知識轉化到自己心理結構中去的過程。人所特有的高級心理機能都是由語言、標誌和符號這樣的心理工具充當中介的。成年人將它們傳給兒童,兒童對他們進行內化,之後這些工具就在兒童更高級的心理過程中發揮作用了。也即是說,在掌握語言這門工具之前,兒童早年的心理活動是“直接的和不隨意的、低級的、自然的”,只有在掌握語言之後,才能不斷向“間接地和隨意的、高級的、社會歷史的”心理機能發展。
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把兒童不能獨立完成但可以在大人引導下完成的任務範圍叫做“最近發展區”。並指出兒童只有盡力去完成最近發展區內的任務才能促進認知發展。主張有目的、系統的教育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通過教學,將兒童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兒童能獨立解決的任務,再建立新的最近發展區,由此循環往復,達到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目的,即“搭建支架”的方法。

歷史影響

許多建構主義者贊同文化歷史理論的觀點,高級心理過程的發展需要經過社會協商和相互作用,所以學習中的合作備受重視。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形成並捍衛自己的觀點的能力,同時又能尊重其他人的觀點並與之協商合作,共同建構意義。
由於文化歷史理論主要通過文化環境和社會相互作用來解釋學習,大多數心理學家把文化歷史理論歸入社會建構主義的陣營。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歷史理論的優點之一是在社會建構和個人建構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既鼓勵兒童解決問題,又強調成人或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幫助。

社會評價

行為主義的發展教育觀強調教育萬能論、環境決定論,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則把人的一切活動歸根於性本能的衝動(人的生物、遺傳特性),這是兩個極端,一個極端強調外部環境,另一個極端強調人的內部遺傳本能。皮亞傑和維果斯基則同時吸收了兩個極端的觀點,各自創造自己的關於教育和發展的新學說。但是二者仍有不同,皮亞傑的教育發展觀更強調人的先天遺傳、內部特性,認為學習和發展就是個體通過不斷與環境相互作用而使內部心裡達到平衡的過程;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理論則更偏向外部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對人的發展起更大作用。在不同方面二者各有優劣,我們在學習這兩大觀點時,也應該採用辯證批判的方法去看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