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文藝美學中的概念,而文化意象從屬於意象,是相對於自然意象而言的,是古詩詞中一種突出的文化現象,尤其增加了文化翻譯的難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意象
- 外文名:cultural image
- 同義詞:文化符號
- 分類:專有名詞
- 學科:政治 翻譯
- 常用:對比翻譯
- 形式:動物意象,植物意象等
- 文學:文學術語
概念,出處,
概念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其中相當一部分文化意象還與各個民族的傳說有關。在各個民族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們不斷出現在人們的寓言、文藝作品中,慢慢的它們形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的溝通。而不同的民族由於生存環境、文化傳說、歷史傳統、價值取向不同,文化意象也會不同。
出處
意象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範疇,很早就出現於中國古典哲學、美學與文論中。所以,翻譯時對此不加以處理很容易造成文化意向的失落或歪曲。“意”概指審美主體的意識、心志、情義、旨趣等心理內涵,表現與藝術作品,則指其思想含義、清理內容、精神境界。“象”來自於物,又不是單純的物。他是從具體的大象形象概括而來,不僅成為形象與想像的共名,而且幾點了具象思維的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意象”一詞的連用,最早出自與《周易·繫辭》:“立象以盡意”。王充《論衡·亂龍篇》又提出“立意於象”。物象情化即為意。意象渾然一體,展示的正是意與象的辯證統一。意象的創造是有關的感受與知覺的經驗(象)在頭腦中的重現、重組、概括和提升,最終達到藝術的境界(意)。“意象”這一概念,原本就是中華文化的特有產物,與西方意象派詩人龐德所稱的“意象”(image)顯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