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嫁接是指不同文化融合的一種形式,由社會工作者王昱州(Joy)受果木嫁接的原理啟發而創造。其實說白了文化嫁接就是不同的文化的融合,也就是把一種物種嫁接到另一個物種上,但是可能因為“環境”或“氣候”不同,使得同一個物種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差異化。
根據“嫁接”的必要條件:
1. 嫁接最好在溫室里,即中國政府需要大力支持,至少試驗階段能夠默許;
2. 嫁接處需有傷口,即需要引進的西方文化部分正是中國民眾普遍公認為不足的;
3. 嫁接要選擇親緣關係近的,即和中國文化有類似之處,能承上啟下的;
4. 嫁接需要生活力強的接穗,即引進的西方文化是公認的有益部分,能夠適應中國的環境,生命力強,在保持自有性能時又不容易被同化或排斥;
5. 嫁接的動作要迅速,即不能經過漫長的論證探討,直接在實踐中求證、改進;
果木嫁接能大大提升原有果木對不良環境和有毒物質的抵抗能力,增強根系吸收能力,提升原有果木繁殖能力從而增加產量,縮短結果期。文化嫁接也期望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嫁接,取他人之精華,棄自我之糟粕,使中國文化更具生命力,更適合中國乃至世界和諧發展的需要,並引領中華民族以健康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從操作層面看,參照上述“嫁接”的五點原理,王昱州認為的可行性在於:
1. 中國目前貧富差距折射出來的社會問題顯示了目前進行文化嫁接的必要性,“溫室環境”也是具備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了脫節是一個事實,理論形式很多,實實在在提升人們內在素質的成效卻不明顯。事實上不論何種文化,都有她好的一面,也有她不好的一面。當我們有效吸收改造西方經濟模式的同時,對西方精神文明卻是避之唯恐不及,並把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視為文化侵略,從而全然拒絕西方在精神文明方面成功的經驗,殊不知文化是經濟的基礎,經濟基礎又決定了上層建築。真正要在中國形成務實、符合世界普世倫理的文化,使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達到真正和諧,需要以負責任、開明的心態,對中西方文化剔除糟粕,吸取精華,尤其應在人性、品格的一些標準上做出清楚定義並推廣。
2.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並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即使在唐朝引進了印度佛教也是無濟於事。改革開放的經濟騰飛讓中國人看到民族復興的希望,但中國人的素質真的準備好了迎接世界大國時代么?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日本到現在還不願就侵略戰爭公開道歉悔罪,以基督教文化為基礎的德國不僅不斷道歉還積極賠償,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諒解和尊重。在文化上體現在儒家“與己不欲,勿施於人”說到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給別人,並沒有給出解決方案 - 如果給了別人我自己都不想要的,怎么辦?;而基督教是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⑨。所以,德國人找到了解決方法。以上的例子同樣是含蓄的中國文化所缺乏的,我們需要推廣先付出,後求回報的文化,因為事實上施比受更為有福。另外舉個例子關於做好事,中國人受佛教影響較深,認為行善可以積德,所以在中國做善事的功利主義色彩是很濃的,而西方人認為行善是一種義務,因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子女,上帝是公義慈愛的,所以我們必須行善。當我們強調行善是一種義務時,民眾的社會責任感自然而然地就會增強了。
3. 同在一個地球,不論是西方人或東方人,我們都要先考慮“人”的問題,然後再去考慮中國人,美國人的差異問題,因此中西方文化肯定有類似的地方可以互相會通的,比如對人性的理解。中國文化說“人之初,性本善”(中國佛教也說人人皆有佛性),西方文化說“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一切看起來都是好的”,所以東西方對起初人性本善認知是基本一致的;後來,隨著物質的豐富,人越來越貪婪敗壞,於是儒家荀子提出“人性本惡”,並被法家繼承,後來幫助秦朝用武力統一了中國。而西方文化說“亞當夏娃犯罪,被趕出伊甸園,罪就進入了這個世代,人人都有罪性”。這“原罪論”觀點和荀子的“人性本惡”也類似。雖然目前中國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但我相信凡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中國民眾會認為,“人性本善”並不足以解釋該運動中的諸般現象。因此,這裡就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文化聚合點:人有性善的一面,即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也有性惡的一面,從小就自私,貪婪,這從基因學角度也可以解釋。結合中西方文化推廣人性有善有惡就要求我們在唯心和唯物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要傾聽內心良知的聲音,一方面要通過法律來讓人們知罪,即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並行。
4. 西方大部分基督徒的生活都是聖潔的,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有敬畏神的心,並按著聖經所記載的完美的價值標準來努力地完善自己。這其中能被中國文化接受的是“敬畏的心”和“價值標準”。中國文化也強調“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協調。事實上,四川大地震使很多中國人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復甦,世界環境的惡化開始讓中國民眾有了憂患意識,這都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讓我們樹立一個敬畏和愛護的對象-大自然,我們需要培養民眾敬畏大自然的心態,謙卑並歸納自己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淡化人定勝天的錯誤思想。就像溫家寶總理2007年訪問同濟大學所寫的一首詩《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恆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在價值標準方面,在以胡錦濤總書記“八榮八恥”的基礎上,結合儒家的仁義,佛教和道教的修身養性,西方的“愛”文化,提出一套完善的適合中國人的品格特質,是完全有可能的,王昱州個人贊同的人生必備的9種性格是:仁愛、喜樂、平安、堅韌、友愛、善良、誠信、謙恭、節制。
5. 隨著中國大陸基督徒日益增多,西方一些優秀的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中國社會,例如西方文化關於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⑩。”由於編成歌曲,朗朗上口,在中國各地即使偏遠山區也在傳唱,這樣的文化有什麼不好被中國所用呢?真理總是越辯越明的,中國古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鄧小平先生也說,是好是壞,做出來看看。如果經驗好,何妨不再擴大試試,最後再確定為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