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大多被用來詮釋婚姻。婚姻是無限複雜懸疑的事,不過,婚姻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很多時候更難逃出“圍城”困境。 最近,年輕人“逃回北上廣”的現象,就展示了人生“圍城”的無奈。此前,很多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年輕人,面對高昂的房價壓力,面對無處不在的戶口歧視,選擇逃離北上廣,回到家鄉的二三線城市打拚。他們回到家鄉後往往又無法適應城市間的巨大落差,在事業上往往會遭遇“拼爹失敗”的挫折,最後被迫又返回北上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圍城
- 外文名:wenhuaweicheng
- 所屬:文學術語
- 詞性:名詞
圍城時代背景,錢鐘書與圍城,延伸閱讀,當年的錢鐘書,三閭大學現狀,錢鐘書簡介,
圍城時代背景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這么多年,讓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為年輕人提供了相對公平發展空間。在這樣的大城市,只要你有真本事,努力認真,真不至於混不到一口飯吃,而且很有機會走進向上流動的通道。這是很多二三線城市稀缺的。很多地方經常出現的“蘿蔔”招聘與“拼爹”遊戲,就間接傷了年輕人“報效故鄉”的心。
不過,對於年輕人的逃離與復歸,也不能僅僅圍繞市場視角來算經濟賬。人生追求說到底,也都是為了幸福。幸福本質是內心的一種情感文化體驗。很多已經習慣了大城市文化環境的人們回到落後封閉的故鄉,縱然是在四角天空里整天錦衣玉食,恐怕他們內心幸福指數也未必能高到哪裡去。
在今天,絕不要輕視文化對內心的穿透力。人與人之間的文化情趣偏差、文化價值潰散,讓哪怕身邊最近的人,心靈也容易發散到彼此無法聚攏之處。面對文化價值斷裂,個體太無力了。人與人之間如此,由特定人群集聚的地域之間,也同樣會形成巨大的文化環境差異。
很多逃離北上廣的人們回到家鄉,覺得辦事艱難,一些地方官員的市儈嘴臉讓人難以接受,這與特定的文化環境有關。我以前在故鄉那個小城市工作生活,發現很多工作都是要轉移到晚上的酒桌、麻將桌以及洗浴中心來完成的。如果不能真正融入那種艷俗生活,也就無法具備那種環境需要的“工作能力”了。要融入這樣的文化環境,沒有特定人脈關係與資本鋪墊,恰恰又是玩不轉的。而在那樣的二三線城市,能夠提供的公共文化環境又是侷促逼仄的,會讓習慣大城市文化氛圍的年輕人覺得很孤單。
中國城市之間的最大差距,很可能不在於經濟,而在於文化。很多人留守在一線城市,儘管遭受著經濟壓力,但是,文化卻又能提供出一種無法替代的精神療治。這種文化還不僅在於大城市擁有圖書館、博物館等良好的公共文化場所,更多地在於這些城市裡面聚合著大量擁有共同文化價值認同的人群。這一切,都提供了強大的文化輻射,讓人們在物慾橫流的時代免於沉陷在精神荒漠之中。現代公民是理性經濟人,但也需要呼吸文化源頭活水而生存。而面對“文化圍城”,無數年輕人只能在逃離與復歸中困頓焦慮。
錢鐘書與圍城
錢鐘書在三閭大學的日子:“文化崑崙”的光輝起點
錢鐘書,江蘇無錫人。1939年秋,錢鐘書應聘到國立師院任外文系主任,他約同徐燕謀等幾人,經過40多天的長途顛簸跋涉,從上海到達藍田國立師院。錢鐘書到達藍田以後就著手籌建外文系,除擔任外文系主任外,還教幾門課。他知識淵博,講課生動,成為學生的偶像,每到下課,總有一大群學生跟著,想從他那裡多學點東西。與中文系主任的父親錢基博一樣,是校內赫赫有名的教授。
授課之餘,錢鐘書不忘學習,夜晚在桐油燈下讀書,冬天,用木炭取暖。讀書到半夜,就拿舊報紙裹雞蛋,用水浸濕,放到火灰中煨熟,當做夜宵。他一邊讀一邊作讀書筆記,或寫作。經過一段時間,他幾乎把國師圖書館的藏書讀了個遍。凡經他讀過的書,他都過目不忘。但他並不滿足這種記問之學,對每一個問題總是窮源溯流,旁徵博引,一一指陳得失,如數家珍。
國師的生活是艱苦的,遠離妻子的生活是孤獨的,儘管和父親在一起。但與朋友聊天時,錢鐘書往往容光煥發,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一天晚飯後,他與吳忠匡等人到徐燕謀在校外租住的金盆園寓處閒聊,錢先生談古說今,娓娓而談,說到忘情處,竟揮著手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曲終人散時,徐燕謀才發現他掛的蚊帳已被戳得千瘡百孔。
1940年,錢鐘書的小妹錢鐘霞因家鄉淪陷於日寇手中,避難來國師侍奉父親。錢鐘書就準備回上海度假探親。但行到半路,交通阻隔,無奈之下,只得半路返回。1941年暑假,錢鐘書與徐燕謀同行,取道廣西,走海路回上海,一個月後,到達上海。錢鐘書雖在國師工作不到兩年,但這段生活經歷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
不僅錢鐘書創作於1944年的《圍城》取材於國立師範學院,他的另一本宏著——筆記體詩話《談藝錄》也是在國師時開始起草。當時他用的是藍田鎮上能買到的極為粗糙的直行本毛邊紙。每晚寫一章,兩三天以後再修改。關於陶淵明、李長吉、梅聖瑜、楊萬里等的詩話都是在國師寫的。錢鐘書在《〈談藝錄〉序》中說:“《談藝錄》一卷,雖賞析之作,而實憂患之書也。始屬稿於湘西(當時人認為藍田屬湘西——引者注),甫就其半。養疴返滬,行篋以隨。”這是中國最第一部比較文學之作。可以這么說藍田孕育了《談藝錄》,成為錢鐘書這位“文化崑崙”的光輝起點。
延伸閱讀
國立師範學院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侵略中國,大片領土淪陷。為躲避日軍炮火,1938年5月,上海交大唐山工學院移遷楊家灘佩蘭堂、師善堂。1938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為收容從淪陷區疏散至內地的名流學者教授,決定籌辦國立師範學院,指派廖世承為籌備主任,擇選環境優雅,茂林修竹,小溪流水的藍田光明山李園為校址,占地30多萬平方米,新建“九恩堂”為教學大樓和光明山校舍。
同年12月1日開學,廖世承教授任院長。開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公民訓育7系,後又增設體育童子軍、數學專修、音樂專修等科,到1943年增辦中心學校和國民教師進修班,學校各項設施相繼配套。教師隊伍“名家薈集,多士景從”。著名學者儲安平、王兆澄、馬宗霍、錢基博、錢鐘書等執教。1944年6月日軍入侵湘鄉縣城及永豐鎮,逼近藍田,學院被迫遷往漵浦。
著名教授錢基博,錢鐘書父子對在藍田山鎮生活體會深刻。錢鐘書後來在上海寫的小說《圍城》,主要部分以藍田為背景,《圍城》中的“三閭大學”即以國立師範學院為原型。這部有名小說後來又被拍成電影,轟動社會。至今藍田人民所難忘和崇敬的,是在抗日戰爭那樣惡劣環境,那樣艱難的生活條件中,老師們不顧安危,克服千難萬苦,兢兢業業執教,為人師表,可歌可頌。
1953年漣源縣在此建漣源第一中學。
錢鐘書最大的成就在《管錐篇》,但流傳最廣的卻是他的無心之作——小說《圍城》。一代國學大師的智慧在這部書中的每一句話中閃爍著光芒。其中隨手拈來的典故,精巧高超的幽默,層出不窮,也最讓讀者所津津樂道。
當年的錢鐘書
三閭大學,是《圍城》中一個很重要的場景,也是全書最精彩情節的發生地。其原型所在地為安化藍田,今湖南漣源,在版圖上不過一彈丸小鎮,但卻是當年抗戰時期轉移至後方的大學——國立師範學院的校址所在。
1939年,錢鐘書被聘為改校教授,在此生活、講課兩年後,於1941年返回上海。短短的兩年時間,這座南方小城注定要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他的痕跡。因為,《圍城》實在是太有名了,不僅小說,後來在漣源取景的同名電影,同樣是廣受歡迎。
錢鐘書入校路線:上海→浙江金華→江西吉安、鷹潭→湖南邵陽→安化藍田
因為感情上遭到嚴重打擊,加上事業發展不順,以及抗戰形勢變化,從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博士畢業的方鴻漸(《圍城》主人公,有人認為錢鐘書以自己為原型創造)接到了從三閭大學(原型即邀請錢鐘書前往教書的國立師範大學)發來的聘函。同時接到聘書的還有他的朋友李梅亭、趙辛楣等人,他們結伴從上海起程。
方鴻漸一行水陸兼程。從上海坐船到浙江寧波,然後再坐長途汽車到金華,留宿“歐亞大酒店”幾日後,搭乘火車到江西鷹潭,因為車票緊張,在江西境內他們又耽擱了幾天,終於到達江西與湖南交界的界化隴,從此地轉乘湖南的長途汽車經過四天顛簸後到達邵陽。
根據後來的考證,錢鐘書在《圍城》中安排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路線,在邵陽以前完全與他本人前往國立師範大學的路線重合。從邵陽到目的地“平化”,《圍城》中描述為“到學校全是山路,得換坐轎子。”他們第一天走了70多里,然後在途中歇息一晚上,第二天傍晚時分到達學校。而邵陽到藍田的距離為120里,從時間上推算,三閭大學原型應正好是錢鐘書當年供職的國立師範大學。只是在小說中為迴避真實,錢鐘書才虛構了目的地。
據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先生在《記錢鐘書與〈圍城〉》中說,都可以在錢鐘書去湖南執教同行的人中找到一些影子;至於“三閭大學”中的袞袞諸公,如高松年、汪處厚、劉東方、韓學愈、范小姐等,也不可能不打上國師的烙印。
三閭大學現狀
早年建築基本已被覆蓋,只有校園後面的小山依舊樹木茂盛
國立師範學院的主要建築都位於如今的漣源一中校園內,大部分現已被漣源一中於解放後的上十次的翻修中不斷被更新,昔日的破敗與寒酸早已被簇新的建築所代替,很徹底。教學樓外象徵性的“三閭鐘樓”牌匾試圖努力告訴人們,這裡曾經是一位偉大文人生活、工作的地方。幸運的是,國師搬遷後,這裡歷辦湖南省立15中、漣源一中等學校,使得校園中的古樹悉數得以保存。據一中教師介紹,整個校園內,有百年古樹數十棵。
只要細心,在這裡還可以找到不少小說中描寫的細節。錢鐘書在《圍城》里描述,“三閭大學”是一座“搖籃”,這“搖籃也挑選得很好,在平成縣鄉下一個本地財主的花園裡,面溪背山”, “花園”就是指李園;“溪”就是藍田的昇平河;“山”就是漣源一中校園裡的光明山。
只可惜,“花園”已成了漣源市政府的一角,前幾年仍然可以看到的花園大門,“溪”則早已流成了小河;只有“山”,除了新修了游泳池,並補栽了一些樹木以外,基本上沒有受到破壞。反而樹木越發繁茂,小路曲折,氣氛幽靜。山上小亭子裡,不時能見到幾個手捧書本用功的學生,讓我總懷疑他們手裡拿的是不是《圍城》。也許,當年在這裡讀書的國師學生們也和他們一樣,徘徊讀書於此。
《圍城》里關於“三閭大學”的另外一些景物描寫都可以找到原型。《圍城》里寫道:“汪家租的黑磚半西式平房是校舍以外本地最好的建築,跟校舍隔一條溪”,這建築就是當時的“德志園”,在如今的看守所下來不遠處的分岔口旁,這建築有一棟還在!《圍城》里寫道:“水涸的時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橋而踏著石子過溪……”這木板橋確實有過,當時,附近一村民為了方便國師的師生過溪,在現藍郊村李家院子前的河灣處架了一座木板橋,這座木板橋後來被洪水沖走了。
《圍城》里寫道:“表上剛九點鐘,可是校門口大操場上人影都沒有……四野里早有零零落落試聲的青蛙……”這大操場就是現光明山大禮堂前的大操場,2004年,這裡被當地政府開發成一個大商場。除此之外,《圍城》里描寫的酒店、書店等到也可以找到它的原型。
錢鐘書簡介
錢鐘書(1910.11—1998.12.19),中國著名學者、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江蘇無錫人。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
1910年生於江蘇無錫,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外文系講師。1935年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英文系,獲副博士學位,後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研究法國文學。1938年回國,曾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湖南師範學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國立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北京圖書館英文館刊顧問,南京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纂。
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古典文學組研究員,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選集》英文編譯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毛選英文編譯定稿小組成員。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一級研究員。“文革”中受衝擊。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免)、文學所研究員。1993年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匯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長期致力於中國和西方文學的研究。主張用比較文學、心理學、單位觀念史學、風格學、哲理意義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從多種角度理解和評價文學作品。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選本《宋詩選注》。文論集《七綴集》、《談藝錄》及《管錐篇》(五卷)等。《管錐篇》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錢鐘書長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甘願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主要作品:
錢鐘書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裡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於一體,見解精闢獨到。
解放後,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注》、《管錐編》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卓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的闡述。《管錐編》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子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徵博引,是數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