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應具備的素養

《文化人應具備的素養》選自葉千華著作《情理集》。轉載於美篇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化人應具備的素養
  • 作者:葉千華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情理集》
轉載原文,

轉載原文

文化人應具備的素養
作者葉千華
文化就是根植於人心中的教養、學養、修養、涵養、素養,是尊重人、善待人、關懷人、愛護人、和氣人的積極行動,是為人做事自覺自愛自持自律自省的美好顯現,是道德者思想品質的需要,懂得不麻煩人、不侵擾人、不愚弄人、不損毀人、不傷害人的道理和情理。
“文化人”這一稱謂如今已經逐步流行於世,而且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那么,“文化人”較之於知識人到底有哪些更具魅力的特徵?或者說知識人轉為文化人需要補充什麼元素?需要具備哪些素養方可稱為“文化人”?
一、理想更高遠:所謂高遠,指的是這部分高端的知識人,胸襟比一般的讀書人更為博大。他們思考問題往往著眼於全局,影響社會往往更加深遠,思維更加深刻,觀察世界往往關注戰略的意義。他們注重的是大格局而非一時一事,他們擁有遠大的理想而非短暫的得與失,他們為追求理想而經得起折騰和磨難,他們認準目標謀大事而可以承受委屈,他們勇於擔負責任而竭盡全力……孔子無疑是舉世公認的文化巨匠。他生逢春秋亂世,但為了傳播他的“仁愛”主張,披肝瀝膽,矢志不渝。他兀兀窮年,穿梭諸國,遭受的冷遇、嘲弄、譏諷和挫折難以計數,但他始終為理想而隱忍,為志向而奔波。他的仁愛思想在兵戎相向和弱肉強食的時代,絕對是具有高遠性的,而非戰術的致用性。倘若是後者,孔子可能更容易為某君所接納,可以獲取豐厚的獎賞。孔子恰恰在於取遠棄近,反而更加凸顯了他的“文化人”價值,更加體現了文化人的大格局、大胸懷、大思維。
二、取向更執著:作為讀書人,大多能夠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甚至有些發憤的精神。所以很多讀書人都能夠贏在起點上,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服務社會,體現人生的價值。遺憾的是,有太多的知識人,往往安而輟步、滿而輒止,出彩一時,平庸一世。能夠笑到最後的,每每是那些堅韌執著的知識人,是這些人才最終成長為“文化人”。他們為真理、為信仰、為志向、為事業執著前行,贏得了社會的尊重,贏得了後世的景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司馬遷所述的這些典故,在知識人中幾乎耳熟能詳。它揭示了一個深邃的道理:堅韌執著乃成就偉大的必備精神。傑出的文化人,有天賦又具“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更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三、精神更開拓:有無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勇氣,是區別平淡無奇與超然卓越的重要標誌之一。不難發現,凡是稱得上文化人的知識人,不論是哪個界別的,都有其開拓性的一面。他們或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和事件產生好奇,生髮聯想,繼而開創出新的境界。牛頓從蘋果落地觸發,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阿基米德從人在洗浴時自然上浮的現象中發現了浮力……他們共同的特點在於深刻的思辨――基於事物屬性的深度思考,拓展新的思維,創造新的成果。他們或對已有的結論產生懷疑和批判,創造新的理論,形成新的學說,構建新的體系。大到理論體系的創立,小到對某一觀點的商榷與爭鳴,無不是建立在懷疑與批判之上的。甚至一些思維技巧的運用也具有開拓性,即使是純文化的領域也總有領軍人物的開拓之舉。
四、性情更開明:狹隘的心胸和執拗的性格是很難成大器的。自古以來,在知識人中間較為普遍地存在著“文人相輕”的現象,而真正的文化人,並不是偏狹狂執的人。他們既有才氣、靈氣,也有大氣銳氣,更有骨氣志氣;對有學養、有教養、有修養、有素養的同行、同仁或後生,不僅愛而惜之,而且盡力提攜和保薦。開明是文化人的一種氣度,一種風範,一種品格。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十分崇尚開明大度、兼容差異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精神,希望有容人的度量,能夠容忍異己,欣賞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才。這就是文化人的胸懷和睿智。小肚雞腸、孤芳自賞、排斥異己、傲視他人的知識人,往往淡漠大事、大節,是不會有什麼作為的,自然很難躋身文化人的行列。
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不在於人的地位能力有多高,不在於人的學識見識有多廣,也不在於人的知識認識有多深,而在於人擁有道德、情理、精神、思想、觀念、言行更正確更豐富更明朗,在於人的氣度、雅量和品質,更博大更美好。文化人的為人常常比較簡約、親和,絕不會拉開架勢唬人,少有知識人的清高。這興許才是人們仰慕文化人的原因所在。
總之,文化人應該立德以高、立身以正、立人以愛、立言以行、立心以善、立業以勤、立志以遠、立尊以信、立情以理、立文以精。這些都離不開教養和學養,更需要修養與涵養。(葉千華2010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