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心理學:人類動力學》,2022年9月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數理心理學:人類動力學》一書作者是高闖。本書在實驗的多變性中,尋找不變性,確立了“力學架構”體系。
基本介紹
- 書名:數理心理學:人類動力學
- 別名:TheMathematicalPrincipleofPsychologyTheDynamicsofHumanSystem
- 作者:高闖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頁數:626 頁
- 定價:1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 978757680591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數理心理學:人類動力學》為數理心理學系列圖書第二冊。《數理心理學:人類動力學》在實驗的多變性中,尋找不變性,確立了“力學架構”體系。實現以下創新:
(1)提出了3個公理:事件結構式、因果律公設、對稱律公設及其數理表達,使得心理學具有了數理公理體系,數理架構的演繹成為了可能,實現公理體系創新。
(2)提出了行為模式表達式,使得人的行為的數理描述與穩定價值觀念(常量)建立數理聯繫,並得以描述,是理論上的突破。
(3)從事件結構式中演繹與推理出“大五人格”數理意義、九型人格的歸因意義,使得人的個體差異的“質”的數理含義得以清晰表達,人格模型從此由經驗發現轉變為數理模型。是數理理論的突破。
(4)提出行為驅動動力、思維慣力、精神動力、生理動力的力學表達式(或心理力學方程組),並建立它們之間的數理關係,是理論的0到1的創新。
由公理演繹心理學的經典理論發現,提出《數理心理學:人類動力學》的數理架構,是使得心理“唯像學”轉換為“理論架構”,是0到1的學理突破。
作者簡介
高闖,漢族,山東定陶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物理學學士、碩士,理論生物物理與腦認知聯合培養博士。2001.7—2008.10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任教,2008.10至今,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任教。現任中國教育學會高師工作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心理學會基礎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研究領域涉及:數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心理學,網路心理學。試圖從學理理論,對心理學經驗研究領域進行重構,確立數理心理學理論體系。以此,探索心理學理論的統一性道路。並以此理論為基礎,從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開展數理心理學的套用性研究。國內眼控技術方法學的生物物理系統架構提出者。國內研究領域涉及:數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心理學,網路心理學。試圖從學理理論,對心理學經驗研究領域進行重構,確立數理心理學理論體系。以此,探索心理學理論的統一性道路。並以此理論為基礎,從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開展數理心理學的套用性研究。國內眼控技術方法學的生物物理系統架構提出者。國內“汀蘇呆訊行為大數據套用技術研究院”創立者。
出版學術專著出版學術專著4部:《數理心理學:心理空間幾何學》 《數理心理學:人類動力學》《眼動實驗原理:眼動的神經原理、方法與技術》《心理實驗系統與原理:系統結構、測最原理與分析方法》,翻譯1部《心理學視角的網路空間:理論、研究與套用》,參編教材2部,近年在SCI雜誌發表論文多篇,並主持、參與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科技部項目、863項目多項。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精神運動學:精神運動狀態
第1章 觀察者參照
1.1 事件特徵量
1.2 觀察者參照
第2章 精神運動
2.1 心理事件狀態量
2.2 心理事件運動
2.3 精神狀態
第二部分 精神運動學:經驗結構與功能
第3章 經驗研究基本問題
3.1 經驗內容根源:客體
3.2 經驗物質載體
3.3 經驗研究基本問題
第4章 經驗結構
4.1 經驗結構
4.2 經驗結構度量
第5章 經驗功能:因果律
5.1 事件發生條件
5.2 系統規律
5.3 事件因果律
5.4 事件因果屬性頻率測量
第三部分 精神運動學:行為模式
第6章 個體社會屬性
6.1 社會屬性
6.2 社會屬性矩陣
第7章 行為模式模型
7.1 行為模式模型
7.2 模式本質與分類
第8章 自然作用行為模式:時間行為模式
8.1 天文時間周期性
8.2 生物日周期行為模式
8.3 生物年周期行為模式
第9章 自然作用行為模式:空間地理行為模式
9.1 溫度帶分布周期性
9.2 降雨量分布周期性
9.3 地球生物關係模式
9.4 地域資源行為共通模式
第10章 社會經驗偏好模式:社會角色模式
10.1 經驗對象模型
10.2 社會結構功能模式——權利
10.3 社會角色模式
第11章 社會經驗偏好模式:社會交流模式
11.1 社會相互作用模型
11.2 社交交流心理通信模型
11.3 社會交流強度模式
11.4 社會群體交流模式
11.5 媒介事件內容屬性模式
11.6 事件功能新異追求行為模式
11.7 反饋評價行為模式
11.8 事件執行的行為模式
11.9 行為系統行為模式小結
第12章 社會經驗偏好模式:人際關係模式
12.1 社交目標利他模式
12.2 社交中信息暴露模式
12.3 人際關係模式理論意義
第13章 認知經驗偏好模式:認知自控模式
13.1 事件競爭反饋控制
13.2 事件欲望反饋控制
13.3 事件資源條件不確定性反饋控制
13.4 事件因果邏輯判斷反饋控制
13.5 自我效能反饋控制
13.6 自我反饋控制模式小結
第14章 認知經驗偏好模式:認知風格模式
14.1 認知加工場景
14.2 經驗認知與度量:價值觀與思辨
14.3 事件結果的預測模式:想像
14.4 事件動力規則洞察:美學
14.5 認知控制評價加工模式
第15章 認知經驗偏好模式:歸因模式
15.1 歸因因素
15.2 九型人格的本質
第四部分 心理動力學
第16章 廣義作用力
16.1 廣義力概念
16.2 力的構成要素
16.3 動機動力過程
第17章 刺激驅動力
17.1 感覺編碼與變換
17.2 刺激驅動力
17.3 刺激驅動注意模型
第18章 思維慣力
18.1 思維慣力
18.2 思維慣性模式
第19章 動機作用力
19.1 客體功能與需要
19.2 動機度量
19.3 動機作用力
19.4 動機疊加原理
19.5 傳統動機作用力回顧
第20章 行為作用力
20.1 行為制動與供能系統
20.2 動力系統功能特徵
20.3 行為作用力
20.4 目標分離原理
20.5 有意注意模型
第21章 生理驅動力
21.1 心臟動力
21.2 身心映射
第22章 心理反饋系統
22.1 社會評價
22.2 事件反饋評價
22.3 態度
22.4 情緒過程
第23章 心理動力過程
23.1 心理結構模型
23.2 心理功能結構關係
23.3 基本心理過程
第24章 能與勞
24.1 功與勞
24.2 資源守恆律
第25章 社會科學統一性
25.1 規律的規律
25.2 唯物與主觀能動統
25.3 力學作用律
25.4 科學統一性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