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地理學是對地理空間位置測算的地理學分支學科或輔助科學。源於公元前4世紀後期,亞歷山大(Alexandros)東達印度河的遠征和畢提亞斯(Pytheas)探險於英國與西歐海岸的航行,為地理學打開了新的視野,豐富了地理知識,加之數學、幾何學與天文學的進展,促使地理學更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理地理學
- 外文名:geography of mathematics
- 別稱:數學地理學
- 來源:公元前4世紀後期
- 亞歷山大:Alexandros
史書記載,學者觀點,
史書記載
以古希臘埃拉托色尼的著作《對地球大小的修正》、《地理論著》為代表,內容主要是地球形狀大小的推算和對有人居住地方的描述,從而形成了古希臘的數學地理學,以區別於描述地理學。此後形成了以希帕庫斯(Hipparchus)為代表的數學地理派。公元2世紀,推羅的馬林(Marin de Tyr)、托勒密復興了數學地理學。托勒密撰寫了關於推羅的馬林著作的評論研究,其著作《地理學知識》是一本關於地球形狀與大小,陸、海交通距離的測定,有人居住地方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其測定等。托勒密繼承和發展了推羅的馬林的觀點,寫了一部8卷本的《地球形狀概述》,其名著《大綜合論》(lmagest)第一卷寫了數理地理學的緒論。托勒密的地理學是包括製圖學在內的數理地理學和地方志。赫特納認為早期的數理地理學“意味著地球的運動和形狀的學問”。
學者觀點
一些學者認為不包括地球運動在內,此後隨著科學發展應列入到地球物理學和天文學範疇。數理地理學著重於空間確定、測定地點的位置和地圖的測繪。15世紀德國地理學界重新承認托勒密的地理學思想,在紐倫堡學派中,數理地理學受到扶植,得到進一步發展。16世紀中葉,古代詞義的數理地理學逐趨淡漠。17世紀中期以來,日益發展和套用的測地學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如時計、精確的月曆、氣壓測高和天文定點、測角精度的提高、地圖投影科學理論等的發展,數理地理學受到重視。瓦倫紐斯於165O年出版《地理學概論》,其中數理地理學從屬於托勒密。在里西奧利(Riccioli)的著作中,托勒密的數理地理學亦占重要地位。1928年前召開的歷屆國際地理學會議上,數理地理學均由專業組進行討論。
此後,數理地理學已無獨特的研究對象,其內容實質上已納入天文學、測量學、地圖學、地球物理學、空間地理學等研究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