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據主義
- 外文名:Dataism
- 定義:由兩大科學(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組成的新興思想
來源,作用,數據主義觀點下的世界,數據主義觀點下的歷史,價值觀,對人類,相關爭議,
來源
生命科學已經認為生物體都是生化算法。信息科學家也已經學會寫出越來越複雜的電子算法。數據主義指出,同樣的數學定律同時適用於生化算法及電子算法,於是讓兩者合而為一,打破了動物和機器之間的隔閡,並期待電子算法終有一天能夠解開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作用
對於政府、企業或一般消費者來說,數據主義提供了突破性的技術和強大的全新力量。對於學者和知識分子來說,它也能提供幾個世紀以來渴求的科學聖杯:從文學、音樂學、經濟學到生物學,所有科學學科都能統一在單一理論之下。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金融泡沫和流感病毒不過是數據流的三種不同模式,能夠使用同樣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來分析。這個想法可以讓所有科學家講一種共通的語言,在學術的鴻溝上搭起橋樑,並輕鬆讓某種見解跨越不同學科,讓音樂學家、經濟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也能互相理解和溝通。
數據主義將傳統的學習金字塔徹底翻轉。從前,大家認為數據只是智力活動這個漫長過程的第一步,我們要把數據轉化為信息,信息轉化為知識,最後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型。但數據主義者認為,數據的流動量已經大到非人所能處理,人類無法再將數據轉化為信息,更不用說轉化成知識或智慧型。於是,處理數據的工作應該交能力遠運超人類大腦的電子算法。實際上,這也就代表者數據主義對人類知識和智慧型有所懷疑,而傾向於信任大數據和計算機算法。
數據主義觀點下的世界
數據主義觀點下的世界是這樣的:
幾乎一切都可以被視為一個數據處理系統。
政治系統也類似。民主和專制本質上也就是兩套關於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對立機制。如果無法有效處理數據,選舉、政黨這些過去崇高的制度就可能破淘汰。專制政權也無力應付數據流的速度和數量。因此,未來可能的政治體制是未知的。
全人類是一個數據處理系統,個人是晶片。
數據主義觀點下的歷史
數據主義有自己觀點下的歷史。數據主義觀點下的歷史是這樣的:
人類文明歷史的永恆主題是提高數據處理量,即創造更多的價值。為了辦到這一點,有四種方法,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四個大趨勢:
1.增加處理器數量。10萬人口的城市,運算力高於1000人口的村莊。
2.增加處理器種類。處理器不同,運算和分析數據的方式就不同,因此,如果單一系統擁有不同種類的處理器,將能增加其動力與創意。農民、祭司和醫師對話所產出的想法,是狩獵採集者之間怎么都談不到的。
3.增加處理器之間的連線。如果只是增加處理器數量和種類,但彼此之間無法連線,仍然沒有意義,十個有貿易網路連線的城市,產出的經濟、科技與社會創新會高於十個孤立的城市。
4.增加現有連線的流通自由度。如果數據無法自由流通,僅僅連線處理器也不會有什麼用處。這就像是在十個城市之間修建了道路,但路上滿是劫匪,商人或旅行者難以通行,這條路的作用也會大打折扣。
這4種方法常常互相矛盾。處理器的數量和種類越多,自由連線就越困難。因此,人類數據處理系統的建構分成四大發展階段,各自強調不同的方法。四大發展階段分別是:
為了辦到這四件事,人類經過了4個發展階段:
1.認知革命。大量智人能連線為單一數據處理網路。這一點讓智人擁有超乎其他人類及動物物種的關鍵優勢。對尼安德特人、黑猩猩或大象來說,能夠連線成單一網路的個體數量有限,但智人卻打破了這個限制。智人運用其數據處理優勢,走向了世界各地。但隨著智人分散到不同區域,就開始彼此失去聯繫,經歷不同的文化變革,形成各式各樣的人類文化,各有其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及世界觀。因此,歷史的第一階段就是增加人類處理器的數量及種類,但同時犧牲了連線:2萬年前的智人數量遠多於7萬年前,但歐洲智人處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於中國的智人。當時,歐洲和中國之間並無連線,也幾乎不可能在某天所有智人連線成單一的數據處理網路。
2.農業革命。人口大規模增加,人類合作網路增加。處理器數量、類型和連線都有增加。持續到大約5000年前,直到發明了文字和金錢。農業加速了人口增長,使人類處理器數量急劇上升。同時,農業讓更多人能夠生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地方網路,各自擁有數量空前的處理器。此外,農業也為各個網路創造動機和機會,鼓勵彼此貿易溝通。但即使到了第二階段,仍然是離心力唱主角。因為沒有文字和貨幣的概念,人類難以建立城市、王國或帝國,仍然只是分散在無數個小部落,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要說所有人類會團結形成一體,在當時簡直是痴人說夢。
3.從發明文字和金錢到科學革命肇始。各類連線變得非常密切。有了文字和貨幣之後,人類合作的引力場最終擺脫了離心力,讓各個團體融合起來,形成城市和王國,而各個城市和王國的政治和商業聯結也更為密切。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出現了錢幣、帝國和普世宗教)之後,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想像著要建立涵蓋整個地球的單一網路。
4.從地理大發現到現在。信息在全球網路里自由流動,且數量和速度越來越快。現在的民主和市場之所以勝出,不是因為它們“好”,而是它們改善了全球數據處理系統。到了這個階段,建立涵蓋整個地球的單一網路這個夢想成為現實。早期的現代探險家、征服者和交易商,一起編織出了覆蓋整個世界的最初的幾條線。到了現代晚期,這些線變得更加結實緊密,哥倫布時期已如同蛛網,到了21世紀更是形成了鋼鐵和瀝青構成的網路。更重要的是,信息能夠在這個全球網路里越來越自由地流動。哥倫布剛剛把歐亞網路和美洲網路相連時,每年只有極少的信息能夠越過海洋,還得應付各種文化偏見、嚴格審查和政治打壓。但漸漸地,不論是自由市場、科學社群、法治概念還是民主傳播,都有助於消除種種障礙。我們常常想像,民主和自由市場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它們比較“好”。但事實上,它們之所以勝出,是因為改善了全球數據處理系統。
於是,在過去的7萬年間,人類先擴散,再分成不同群體,最後再次合併。但合併並不代表一切回到原點。過去的多元族群融入今天的地球村時,各自都帶著思想、工具和行為上的獨特傳承,呈現一路走來的收集與發展成果。在現代的食品櫃裡,就有中東的小麥、安第斯山脈地區的馬鈴薯、紐幾內亞島的糖,以及衣索比亞的咖啡。同樣,我們的語言、宗教、音樂和政治,也蘊含著地球各地的萬世瑰寶。
如果人類整體就是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它的產出是什麼?數據主義者會說,其產出會是一個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數據處理系統,稱為——萬物互聯網。只要這個任務完成,智人就會功成身退。
價值觀
對於數據主義這個新價值觀來說,最高的價值就是信息流。因此,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如果生命就是信息流,而我們又認為生命是好的,下一步就是讓全宇宙的信息流更深、更廣。數據主義認為,人類的體驗並不神聖,智人並非造物主的巔峰之作,也不是未來智神的前身。人類只是創造萬物互聯的工具,而萬物互聯可能從地球這個行星向外擴張,擴展到整個為星系,甚至整個宇宙。這個宇宙數據處理系統如同上帝,無所不在、操控一切,而人類注定會併入系統之中。
數據主義不只是空談理論,而是像每一種價值觀一樣都擁有實際的誡命:
1.要連線越來越多的媒介,產生越來越多的信息,讓數據流最大化。
2.把一切連線到系統,連不想加入的異端也不例外。這裡指的一切並不只是人,而是一切事物。
對人類
數據主義將人類體驗視同數據模式,也就破壞了人的權威和意義來源。原因:
1.數據主義認為,體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人並不需要(甚至不可能)從自己心裡找到意義。我們要做的是等待算法找出意義。
2.只要有更好的算法和數據,人類這種生物算法就會自然被淘汰。
3.萬物網際網路自己就有了神聖的意義。
4.數據主義對人類的威脅,正如人類對其他動物的威脅。數據不在乎我們的主觀需求。
相關爭議
數據主義當然也會面臨批評與異見,例如有些人認為生命究竟能不能簡化為數據流,還有待商榷。特別是我們也還不清楚,數據流究竟如何或為何能夠產生意識和主觀體驗。或許在未來20年,我們就能得到一個很好的解釋,但也許我們會發現,原來生物與算法還是不同。同樣有待商榷的一點,在於生命是否真的只是做出各種決策。在數據主義的影響下,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一心投人研究決策過程,仿佛這就是生命的全部。但是否真的如此?知覺、情緒和想法當然對決策很重要,但這就是它們唯一的意義嗎?數據主義越來越了解決策過程,但對於生命的看法卻可能越來越偏狹。要對數據主義提出批判,可能不僅是21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更是最急迫的政治和經濟議題。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者應該自間,把生命當作數據處理和決策時,是否遺漏了什麼因素?在這世界上,會不會有什麼無法簡化成數據?如果在所有已知的數據處理任務上,無意識算法終於完全勝過了有意識的人類智慧型,一旦我們用前者取代後者,可能會失去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