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新聞(新媒體傳播理論與套用精品教材譯叢)

數字新聞(新媒體傳播理論與套用精品教材譯叢)

《數字新聞(新媒體傳播理論與套用精品教材譯叢)》是202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荷] 塔瑪拉·維茨格(Tamara Witschg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字新聞(新媒體傳播理論與套用精品教材譯叢)
  • 作者:[荷] 塔瑪拉·維茨格(Tamara Witschge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255610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數字新聞》系統地介紹了數字新聞領域的過去、現狀與前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要探討數字新聞與民主、全球媒體權力、社交媒體和新聞、網路框架與把關、情緒與新聞、公民目擊、作為實踐的數字新聞、流動的新聞業、通過訪談重構生產實踐、大數據分析等內容。每個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寫,多角度、全方位地對數字新聞領域進行全景式展示。
《數字新聞》適合剛進入數字新聞領域的行業人士與學生作為實踐與學習的參考,也適合數字新聞專業的教師作為教科書和教學參考。

圖書目錄

目 錄
第Ⅰ部分 不斷變化的環境 1
第1章 數字新聞與民主 3
引言 3
批評新聞與民主範式的理由 4
溝通式民主的不同模型 6
新聞的不同概念 7
誰在做新聞 8
得與失 10
不同新聞形式的融合 12
第2章 全球媒體權力 13
傳統媒體權力 13
新媒體生態系統 14
新媒體力量 17
結論 19
第3章 數位化新聞媒體與少數族裔 20
對少數族裔觀眾的約束 21
少數族裔的新聞實踐:動員逆流與彌合差距 24
結論 28
第4章 新聞業務 29
我們所了解的新聞業務 30
越來越數位化的新聞業務 33
新聞業務的未來 37
結論 39
第5章 數字新聞倫理 41
媒體倫理的起源 41
重點問題 42
功能概念 43
認知概念 45
結構概念 47
批判概念 49
總結 50
第6章 社交媒體和新聞 51
定義社會媒體 51
新聞環境 52
新聞的背景 54
新聞實踐 55
總結 57
第7章 網路框架與把關 59
引言 59
媒體控制理論:把關與框架 60
網路把關:一種以人群為中心的理論 62
網路框架:一種以人群為中心的理論 65
結論 67
第8章 新聞的親密化 68
引言 68
社會媒體和新聞消費 69
社交媒體中的新聞工作者 70
前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與親密性 72
公眾新聞工作者的衰落 74
第9章 情緒與新聞 78
引言 78
新聞與情緒:有問題的結合 79
數字新聞與情緒:追蹤“數字顛覆”的後果 81
客群參與與真實性 82
結論 86
第Ⅱ部分 數字時代的新聞實踐 87
第10章 網路新聞業 89
引言 89
記者和公眾的關係變化 90
參與與控制的張力 92
數據驅動的實踐 93
網路公共領域 95
新聞研究的未來 96
第11章 融合新聞實踐 97
反對對立 97
整合與語境 99
社會形態與功用的融合:媒體介入 99
技術與形式的融合:社會目擊 101
新聞與行銷融合:重視真實 102
結論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104
第12章 新聞參與的生態 105
引言 105
“生產”內容 106
沉默的大多數 108
情感和社區作為參與的驅動因素 108
參與的生態 110
第13章 新聞編輯室里的創新 112
新聞編輯室的創造性破壞 112
一種商談過程 113
影響新聞編輯室創新的因素 114
結論 119
第14章 外包新聞工作 121
引言 121
外包:劃定界限 122
外包:產業結構和勞動條件 123
外包和工作實踐 124
外包與技術 126
規範影響和結論 126
第15章 半專業記者 129
認同危機:命名參與性 129
活動和創造力:實踐和動機並行 131
反應性:信息提供者,從訊息來源到新聞資源 132
互動性:接入、工具和UGC專業平台 133
社區商品 135
UGC的失衡與矛盾 135
第16章 作為新聞生產者的訊息來源 137
大眾傳媒時代的訊息來源 138
重思數字媒體時代的新聞來源 140
是多元公共領域,還是基本認同的新時代 143
結論:構想新聞文本之外的新聞來源 144
第17章 作為新聞生產者的行動者 145
線上動員與權力結構的強化 146
連線型行動的興起 147
抗議渠道 148
數字監督:監測和披露政治信息 149
媒介接觸的終極解釋 150
激進主義與新聞的多步驟模型 151
討論和結束語 152
第18章 公民目擊 153
引言 153
作為專業理念的目擊 153
媒體目擊 155
作為遠距離苦難的視覺表征 156
專業目擊與公民目擊 158
結論 160
第19章 超本地新聞 161
定義超本地新聞 161
我們對超本地新聞的了解 163
超本地新聞的可持續性:公司專營與獨立經營 165
超本地新聞理論 167
結論 168
第Ⅲ部分 新聞業的概念化 170
第20章 數字新聞的規範性模型 173
引言 173
參與性 174
去機構化 176
創新 178
企業家精神 180
結論 181
第21章 大眾、客群和公眾 182
引言 182
文化客群研究和新聞 183
公眾 184
客群 185
大眾 186
結論 187
注釋 188
第22章 作為實踐的數字新聞 189
引言 189
實踐理論 189
引入作為實踐的分享 191
Twitter:一個分享信息、新聞與評論的平台 192
精英們的Twitter實踐 193
政治激進分子的Twitter實踐 194
新聞工作者的Twitter實踐 194
緊張和矛盾 195
結論:共享和新聞業的未來 197
注釋 197
第23章 描繪新聞業中的人機差異 198
引言 198
人類—技術維度的概念化 199
新聞業及其社會行動者 200
新聞業及其技術行動元 201
技術依賴的概念化 202
結論 203
注釋 204
第24章 新聞消費的空間和地點 205
引言 205
從大眾媒體消費到數字媒體實踐 206
對新聞客群的空間的概念化 208
數字消費場所—家庭、工作、公共和虛擬空間 211
結論 213
致謝 213
注釋 213
第25章 新聞制度 214
身份和規則 214
持續性 217
改變 219
結論 221
第26章 新聞場域 223
引言 223
場域隱喻 223
解釋,場域和個人 226
新聞的權力 227
新聞場域的變化 229
結論 231
第27章 新聞網路 232
打開新聞編輯室的黑箱:理解技術創新 232
追蹤新聞編輯室以外的網路:新聞實踐的多元性 235
新聞業的(再)建構:ANT,權力與規範性 237
結論:調和 239
注釋 240
第28章 新聞生態系統 241
引言 241
新聞編輯室內外 241
關於新聞生態系統的思考:簡短的溯源考察 243
兩種媒體生態 243
媒介生態學與數字新聞學研究 246
結論 249
注釋 249
第29章 流動的新聞業 250
從穩固性職業到流動性職業 251
改變的困難:管理者遇到“自命不凡者” 254
專業力量的利益 257
未來:協商身份 259
第Ⅳ部分 研究策略 261
第30章 數字新聞生產的民族志研究 263
引言 263
民族志研究簡史 264
早期新聞編輯室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發展 265
新聞民族志研究中的“感性” 266
新聞編輯室民族志研究中的“感性” 267
數字新聞編輯室的民族志研究技術 268
考慮、限制和結論 269
第31章 在新聞研究中採用“物質敏感性” 271
什麼是物質性,為什麼它對新聞研究很重要 271
行動者網路理論及其超越 272
方法論困境 273
方法論線索 275
新聞研究的物質時代即將來臨 279
第32章 通過訪談重構生產實踐 280
引言 280
基礎預設 280
重構訪談與傳統方法 281
需要考慮的因素 283
優勢和局限性 287
第33章 對液態新聞進行抽樣 289
引言 289
液態新聞抽樣面臨的挑戰 290
獲取社交媒體數據 292
變數設計與計算機編碼 294
結論 296
第34章 大數據分析 298
引言:新聞學中的大數據 298
新聞生產中的大數據 299
關於新聞接受的“大數據” 301
機會和威脅 304
新聞研究中的“大數據”應走向何方 306
致謝 306
第35章 Q-方法與新聞客群研究 307
在新聞中度過生命里的一天 307
融合媒介文化中作為新聞客群的公民消費者 308
新方法、創新方法與傳統方法 308
以用戶為出發點:非媒體中心,跨媒體視角 309
洞察力互補的混合方法 310
描繪新聞消費的跨媒體景觀:探索用戶的媒體使用情況 310
整合跨國和縱向視角分析新聞彙輯 314
結論:混合方法的附加值 315
第36章 實踐以客群為中心的新聞研究 316
數字時代主流客群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317
必要的多樣性:開放新聞研究的研究議程 319
新聞倫理中的用戶視角 322
結論 324
第37章 多重方法研究 325
簡介 325
新聞研究中的“方法工具包” 326
模態內與模態間的多方法研究設計 327
多方法設計的功能和結構方面 328
多方法設計的挑戰 330
結論與展望 330

作者簡介

塔瑪拉·維茨格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媒介研究與新聞學副教授
C. W.安德森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媒介文化副教授
戴維·多明戈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新聞學副教授
阿爾弗雷德·賀米達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