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壓縮JPEG

JPEG成立於1986年,全稱聯合圖片專家組(Joint Photopaphic Experts Groop)其標準是針對靜止圖像壓縮制定,包括圖像編碼,解碼過程以及壓縮圖像數據的編碼要求,於1991年3月正式提交通過。 JPEG包括三種算法:基本系統(Baseline System)、擴展系統(Extended System)和無失真系統,其中基本系統基於DCT變換和可變長編碼(VLC)壓縮技術,在保證圖像還原質量的前提下,能提供高達100:1的壓縮比,但由於編碼過程中有失真,故重建圖像不能精確再現原始圖像,其失真度同壓縮比直接相關,所有的JPEG編碼器和解碼器都支持基本系統。另兩種算法用在特定場所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聯合圖片專家組
  • 外文名:JPEG
簡介,壓縮算法,

簡介

數字壓縮JPEG (digital compression JPEG)一種通用國際標準.JPEG是Joint PhotographicExpert Group的首字母縮寫,即聯合圖片專家組,它是國際上ISO/ITU-T聯合技術委員會制定的關於連續影調(灰度和彩色)靜止圖象數字壓縮的通用國際標準.國際標準檔案編號為ISOCD 10918.其套用領域包括計算機圖畫製作、彩色攝影、彩色傳真和彩色印刷等靜止圖象的存儲和傳輸.顯然,數字壓縮JPEG標準是針對靜止彩色圖象進行數字壓縮的,所以它套用的基本壓縮處理方法是幀內冗餘信息的壓縮,即畫面內的二維空間信息壓縮,而未利用運動圖象相鄰幀之間的幀間冗餘信息壓縮,即沒有降低前後幀畫面內的時間相關性冗餘.然而,這正是數字壓縮JPEG標準的適用對象所決定的.如果將它套用於電視圖象上進行數字壓縮,則壓縮算法僅限於幀內數據信息,壓縮比大小可根據圖象質量要求予
以恰當調整,隨不同的套用場合能夠在2:1至50 : 1的範圍內靈活地選取.電視演播室常用設備的非線性編輯系統中,為了得到幀精度的編輯效果,普遍採用了JPEG壓縮技術,但壓縮速度需滿足25幀/秒的電視幀頻值(數字壓縮JPEG標準原本沒有關於壓縮速度的要求),因此,這種壓縮技術專門稱之為M-JPEG (Motion-JPEG).

壓縮算法

數字壓縮JPEG中規定了兩類壓縮算法,一類以DCT(離散餘弦變換)為主體,另一類以差分脈碼調製(DPCM)為主體.非線性編輯系統中採用了第一種壓縮算法,得到壓縮比變化範圍大、質量水平高低不同的圖象.在DCT算法中有三個基本步驟:
1.對8X8的像塊進行DCT變換,將空間像素值變換成空間頻率係數值;
2.根據人眼視覺特性,對64個空間頻率係數(DCT係數)進行加權量化;
3.對量化後的DCT係數,在“元”字形讀出後,進行嫡編碼.
通過改變加權量化時的量化步長,可以調整壓縮比.壓縮比為2:1時,解碼後的圖象與原始圖象相比,並無質量差別;6:1至8:1時,能滿足良好圖象質量的要求;30 : 1至50 : 1時,適用於脫機編輯場合.數字壓縮JPEG的解碼算法是與編碼相對稱的逆處理過程,需要有同等的數字處理能力和處理時間.這一點與MPEG(運動圖象專家組)標準的不對稱壓縮方式(解碼算法比編碼算法簡單得多)有重大差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