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藥鐵箍散,中醫方劑名。寒涼解熱收斂之劑。出自《證治準繩·幼科》卷三。具有涼血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主治瘡癤,癰疽。
基本介紹
- 名稱:敷藥鐵箍散
- 出處:《證治準繩·幼科》卷三
- 功用: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 主治:瘡癤,癰疽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註,
組成
芙蓉葉、黃柏、大黃、五倍子、白及。
用法用量
上藥為末,用水調搽患部四圍。
功用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
瘡癤,癰疽。
方義
芙蓉葉清肺涼血,解毒消腫;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黃瀉火,涼血,祛瘀,解毒;五倍子解毒;白及消腫生肌。諸藥合用可治瘡癤,癰疽。
附註
1、本方以木笑蓉葉為主。據《本草綱目》、《湖南藥物志》記載,用木笑蓉葉(或並花)外用治癰腫,初起者即覺消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而治瘍時醫,即秘其名稱。“鐵箍散”、“清涼膏”之類。可助對本方名的理解,本方藥量原缺。(《實用中醫外科方劑大辭典》)
2、前方乃寒涼解熱收斂之劑。或有用白蘞、商陸根者,有用寒水石、天花粉者,有用蒼耳、金銀花者,有用芭蕉、赤小豆者,有用草烏、白芷之類者,皆不分寒熱溫涼之雜餌。《內經》云: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又云: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瘤結為癰。《外科精義》云:凡瘡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脈;肉色不變,發於骨髓。蓋必有諸中而後形諸外。故受症之經,與所患之位,各有不同,豈宜一概外敷涼藥。惟脾胃無虧,血氣不和者庶幾有效。若服化毒之類,脾胃復傷,運氣凝滯,亦不能消矣。至如疔瘡之類正欲宜拔其毒,若復用前藥,肌肉受寒,血氣凝滯,必致毒氣人內而不救。治法必察其腫之高漫,色之赤白,痛之微甚,作膿之難易,出膿之稠薄,生肌之遲速,以別其屬陰屬陽,或半陰半陽,或純陰純陽而用相宜之藥,以涼之、熱之、和之。又當審受證之傳變,五臟之相勝,而以調補脾胃為主,庶不致變惡症也。(《證治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