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建造緣由
1894年至1895年期間的中日甲午戰爭,在俄羅斯的壓力下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給中國,日本開始加強軍事力量準備進一步較量。在1895年11月到次年3月的第九次議會中通過了海軍第一期擴張計畫後,在第十次議會中又通過了第二期擴張計畫。日本公布了十年海軍建造的大計,計畫配備戰列艦六艘、裝甲巡洋艦六艘為核心的六六艦隊,即戰列艦敷島,初瀨,朝日,三笠,和裝甲巡洋艦八雲等艦。
舊日本海軍在1896年及1897年海軍整備計畫中決定購買4艘戰列艦,而結果就是敷島級戰列艦的誕生。此級戰列艦是英國威嚴級戰列艦的改良型,全部在1900到1902年之間竣工。
建造列表
艦名 | 常備排水量 | 艦長 | 艦寬 | 吃水 | 乘員 |
敷島 | 14850噸 | 133.5m | 23.1m | 8.31m | 836名 |
初瀨 | 15000噸 | 134.02m | 23.38m | 8.23m | 836名 |
朝日 | 15200噸 | 129.62m | 22.92m | 8.31m | 836名 |
三笠 | 15140噸 | 131.67m | 23.23m | 8.28m | 859名 |
時間表
敷島
1897年3月29日於英國泰晤士鐵工所動工,1898年11月1日下水,1900年1月16日竣工。
1945年11月20日除籍,1947年於
佐世保解體。
初瀨
初瀨號於1898年1月10日在英國埃爾斯維克開工建造,4月27日被命名為“初瀨”。1899年6月27日下水,1901年1月18日建成。
1904年5月15日午前在旅順港外老鐵山東南方向觸雷,在2分鐘內沉沒。1905年5月21日除籍。
朝日
於1897年8月18日在英國約翰·布朗造船廠 (John Brown & Company)動工,1899年3月13日下水,1900年4月28日服役 。
1942年5月26日被美國潛艇擊沉 ,1942年6月15日除籍 。
三笠
1899年1月24日在英國維克斯公司巴羅因弗內斯船廠(Barrow-in-Furness)動工,1900年11月8日下水,1902年3月1日服役。5月18日抵達橫須賀。
1923年9月20日除籍,成為紀念艦保存。
技術特點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主副炮的口徑均與富士級戰列艦相同,為L40/305mm主炮和L40/152mm副炮,速度18節,比富士級戰列艦略有下降。“敷島”、“朝日”、“初瀨”3艘艦使用的是哈維鋼,因為防禦力強化,所以裝甲厚度只有富士級的一半。4號艦“三笠”號使用了克虜伯硬化鋼裝甲,與其他3艘相比,防禦更為強化。“敷島”和“初瀨”幾乎是同類型,煙囪數等相似很難分辨,前部錨床部分的形狀微妙不同。
主炮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新設計的“阿姆斯特朗1898年型30.5(40厘米口徑)炮”,它炮彈的重量是386kg,仰角15度最大射程13700米,並以此為基礎新設計了炮塔。這個炮塔可以左右150度旋轉炮塔,炮身最大仰角是15度,最大俯角5度。炮彈的裝填機構為固定角裝填形式,揚彈筒旋轉內置角度可以每分鐘一發的間隔發射。
另外,“三笠”炮架新型的BVI型揚彈筒,有高效在防禦效果,裝填機構的改良讓發射速度提升約2成左右。
副炮採用了新設計的“1895年型15.2厘米口徑速射炮”。它炮彈在重量是45.4KG,仰角20度最大射程9140米。有一個單用單裝的炮架。炮架炮身最大仰角20度,最大俯角5度,150度的左右旋轉角度。每分鐘可發射炮彈5 - 7發。
其他近防武器是“阿姆斯特朗7.6厘米口徑速射炮”。它炮彈重量1.5公斤,炮彈仰角40度,射程達到10422米,最大仰角65度,最大俯角10度。發射速度是每分鐘15發。敷島級戰列艦還裝備了457mm魚雷發射管,水線下兩舷各有2門水中發射管和艦首水線部水上一門發射管的總計5門,不過“三笠”是沒有水上發射管裝備。
從本級艦開始裝甲的材質被更新為哈維·鎳鋼板,提高了防禦力。防禦方式採用當時作為主流的箱堡式,1號2號炮從塔炮塔上的水線裝甲厚229毫米左右,隔艙是152mm-356mm。裝甲堡之後的艦首和艦尾的水線裝甲是102毫米,沖角附近是51毫米。水線上中甲板裝甲帶是152毫米。
艦中甲板的裝甲單位的部分為2.5英寸(64毫米)和側面向下傾斜的裝甲帶底是四英寸厚(102mm)。炮塔前盾254毫米側面203毫米。152mm速射炮的炮廓防禦是51mm-152mm。司令塔3-14英寸(76mm-356mm)。水線下的防禦,雙層防水隔艙從水線裝甲一直延伸到艦體底部,艇底部開始水線裝甲為止雙重底伸展。不過在後來的日俄戰爭當中,初瀨號觸雷之後無法航行而拖拽之後再次觸雷,彈藥庫著火僅2分鐘之後便爆炸沉沒,證明了水下防禦力的不足。
三笠號採用了最新的克虜伯硬化鋼(通稱:KC鋼)被採用,提高了約3成的防禦力。因此,甲板部分的防禦從102毫米減少到76mm厚。另外,艦首和艦尾的水線從102毫米增加到178毫米厚,船舷中甲板以上的152毫米裝甲延伸到上甲板部為止增加了裝甲範圍,提高了防禦力。152mm速射炮也用裝甲隔艙分隔成多個炮室,提高了容災能力。
4座4缸立式三脹蒸汽機,25座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兩座雙軸推進的組合最大輸出14,500馬力速度18.0海里。朝日號和三笠號提高到15000馬力,速度是一樣的。鍋爐配置不同導致“敷島”和“初瀨”是3個煙囪,而“朝日”和“三笠”是2個煙囪。
艦體形狀是典型的平甲板型艦體,為了改善凌波性採取的高幹舷,艦首還附帶著沖角。主炮是富士級的改進型——“阿姆斯特朗1898年型305mm艦炮”,楔形雙聯裝炮塔艏艉甲板各一座。“敷島”和“初瀨”號艦舯間隔串列排布著3個煙囪,“朝日”和“三笠”則是2個煙囪。作為副炮——152mm速射炮,船舷兩側各配置7座總計14座。“敷島”和“初瀨”是上甲板6座,中甲板8座甲板,“朝日”和“三笠”是上甲板4座中甲板10座。甲板上另外配置反魚雷艇的76.2mm速射炮布置各處高達20多座,在桅桿上更配置了47mm單裝機炮。
性能數據
類型 | 前無畏艦 |
排水量 | 14,850–15,200 噸 |
長度 | 133.5m |
寬度 | 23.0–23.4m |
吃水 | 8.2–8.3m |
動力 | 14,500 馬力(10,800kW) 25 貝爾維爾式鍋爐
|
推進 | 2 軸, 2 座立式三脹式蒸汽機 |
速度 | 18節 |
續航力 | 5000海里/10節 |
乘員 | 741 849 (旗艦)
|
武備 | 2 × 2 – L40/305mm 14 × 1 – L40/152mm 20 × 1 – L40/76mm 8 × 1 – L40/47mm 4 × 457mm魚雷發射管
|
裝甲 | 硬化鋼裝甲 水線裝甲帶: 102–229mm 穹甲: 64–102mm 主炮塔: 254mm 艦橋: 76–356mm 隔艙: 152–356mm
|
服役事件
敷島
敷島是日本海軍1897年向英國泰晤士鐵工所訂購,由菲利普瓦特設計,實際是英國莊嚴級戰列艦改良而成的。該級共2艘,即敷島號(Shikishima)與初瀨號(Hatsuse)。該級艦可以說是富士級的放大版,但採用了新型的哈維鎳鋼裝甲,此外還裝設了穹甲。
敷島於1900年4月17日到達吳港。
日俄戰爭結束,仍然擔任常備艦隊主力,敷島停泊在佐世保外,之後被用於巡邏東海。敷島在1916年7月24日和1917年08月16日遭受爆炸損傷,顯示出他們過時的設計和新式戰列艦的發展,敷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只在日本海域中服役。
此後從1918年開始至1921年之間,為從東面牽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誕生的社會主義國蘇聯,日本出兵支援
西伯利亞,敷島成為支援艦,支援日本陸軍駐紮俄國。
經過1921年的整修,9月1日敷島成為一等海防艦並主要作為訓練用途。在
華盛頓海軍條約約束之下,敷島解除了武裝。在1923年4月1日以後,敷島作為潛艇人員訓練的學校。敷島然後簡單地指定用作運輸,在1926年正式地在海軍名單被除名,但是保持停泊在佐世保作為失去控制廢船,流動營房和訓練中心。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以後仍然停泊在佐世保,敷島逃脫了美國空襲,但是二十年未用自己的動力移動過。1947年敷島在佐世保海軍工廠被拆解。
初瀨
是日本以英國Formidable級戰列艦為藍本,向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訂購的一級戰列艦,設計師為馬可羅爵士(G.C Macrow),該級共2艘,即敷島號(Shikishima)與初瀨號(Hatsuse)。該級艦可以說是富士級的放大版,但採用了新型的哈維鎳鋼裝甲,此外還裝設了穹甲。
初瀨號於1898年1月10日在英國埃爾斯維克的Whitworth廠開工建造,4月27日被命名為“初瀨”。1899年6月27日下水,1901年1月28日建成。
日俄戰爭期間被編入第1艦隊第1戰隊。1904年5月15日午前在旅順港外老鐵山東南方向觸雷導致無法航行,同行的笠置立即採取拖航措施,然而就在即將準備就緒時,此艦再度誤觸水雷,在2分鐘內沉沒。一同沉沒的還有八島號,巡洋艦吉野號也因發生衝撞導致沉沒,龍田號通訊艦也發生觸礁,可謂厄運連連。1905年5月21日除籍。
朝日
1897年8月18日 於英國約翰·布朗船廠動工 1899年3月13日 下水 1900年 7月31日 竣工 。在公開試航時發生了觸礁事故,所以竣工,交船比原定計畫延遲。竣工,交船當天,從英國出發,10月23日 到達橫須賀 。
1904年 加入日本海軍第1艦隊第1戰隊,參加日俄戰爭 2月6日開始參加旅順港閉塞作戰 ,8月10日 參加黃海海戰 1905年5月27日至28日 參加對馬海峽海戰 。
1918年1月至8月為第三艦隊第五戰隊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海參崴作戰。
1921年9月1日 成為一等海防艦 ,1923年4月1日 成為練習特務艦,武器、裝甲於此時撤除,不過由於潛艇沉沒事故陸續發生,此艦於1931年至1932年的九一八事件,一二八事件之際,配置了簡單的工作設備,在1937年8月16日 成為潛艇救援艦。1940年5月29日-11月7日 於上海從事警備任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進入金蘭灣,參加太平洋戰爭。
1942年2月占領新加坡後,此艦進出改稱為昭南島的實里達港,和新型工作艦明石號擔任受損艦艇維修任務。
1942年 3月13日 進入新加坡的實里達軍港(Seletar)。1942年5月,為了轉向北方海域,一度奉命離開昭南島返回內地。5月22日 出港 ,由於速度慢且艦型巨大,5月25日深夜在南中國海金蘭灣東南被美國潛艇三文魚(Salmon,SS-182)號的魚雷擊中,26日凌晨一時過後沉沒。 6月15日 除籍 。
三笠
1903年12月28日,三笠號戰列艦成為聯合艦隊旗艦。
1904年(明治37年)2月6日開始參加
日俄戰爭。8月10日參加黃海海戰(1904年)。12月28日駛入吳港修理。1905年2月14日駛出吳港,經江田島、佐世保,21日進駐朝鮮半島的鎮海灣。之後以該地為據點,在對馬海峽進行訓練。5月27日、28日在
對馬海峽海戰中與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交戰。這場海戰中,三笠死傷共113名船員。
1904年2月8日, 日本聯合艦隊主力駛達中國旅順港,偷襲了駐在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使俄國艦隊受到重創。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用的是“沉船堵港”辦法,對旅順口進行就地封鎖。
其後, 東鄉司令官又讓日軍在旅順口外布設了水雷。俄國太平洋艦隊旗艦就是觸上水雷沉沒的。俄國艦隊以牙還牙,也用水雷戰爭對付日軍,
日本聯合艦隊的兩艘主力戰列艦也觸雷沉沒。
1904年8月7日, 俄國沙皇下達命令,讓駐在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迅速突圍,駛往海參崴。經過一番準備,8月10日下午1時,俄國艦隊開始突圍, 掃雷艦在前面掃雷,開出航道,緊連著的是6艘戰列艦和巡洋艦,其後是10艘驅逐艦。這支龐大的俄國艦隊剛駛出旅順口,就遇到日本艦隊攔截。
日本艦隊旗艦是“三笠”號戰列艦,日、俄兩支艦隊在黃海海面相遇, 在黃海海面相戰。這是一場“大艦巨炮”的相互廝殺。
雙方戰列艦、巡洋艦上的重炮相互發炮,俄國艦隊旗艦“皇太子”號戰列艦與日本艦隊旗艦“三笠”號戰列艦在進行對射,各有傷亡。兩支艦隊在航行中進行戰鬥,其隊形和作戰海域在不斷變化。“三笠”號戰列艦被多枚重炮擊中,傷亡很大,由於這艘戰列艦防護堅固,仍能堅持戰鬥,連連發炮。俄國艦隊旗艦“太子”號被重炮命中,司令官陣亡,艦隊一片混亂。俄國艦隊的各艘艦艇各自逃命,潰不成軍。
1905年5月17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到達了對馬海峽附近,日,俄兩支艦隊在對馬海峽又進行了廝殺。俄國艦隊的戰列艦首先開火,日本艦隊旗艦“三笠”號被10發炮彈命中,但仍堅持戰鬥。俄國的第一艘
戰列艦首先被日艦擊沉, 日軍士氣大振, 東鄉司令官改變了戰法,採用T字戰法,用穿甲彈攻擊俄國艦船。經過5小時激戰,俄國7艘戰艦被擊沉,剩下的5艘在逃跑過程中也遭受伏擊。對馬海戰中,俄國艦隊以全軍覆滅告終,日本艦隊的“大艦巨炮”大顯威風。
1905年(明治38年)9月11日剛剛回國,就在
佐世保港內後部彈藥庫發生爆發事故沉沒,339名艦員死亡,兩百多艦員受傷,東鄉平八郎剛好去述職逃過一劫,因為沉沒位置就在水深18米的港口內,1906年(明治39年)打撈後修理1908年重新服役。
之後三笠歷任第一艦隊旗艦,皇太子座艦(1908年9月25日,從青森到大湊)以及第二艦隊,第三艦隊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任務是警備北方和內地。1918年10月2日以後,三笠號前往海參崴十多趟調查港灣,1920年1921年巡訪海參崴,太平洋沿岸,庫頁島方面。1921年9月16日三笠在阿斯科爾德(Askold)航道觸礁,26日在富士,春日,淀橋丸的援助下脫困,進入海參崴緊急修理,完成後回國。
1921年9月1日成為一等海防艦,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在橫須賀停泊期間恰逢關東大地震,因為受到海嘯的衝擊,三笠號前艙進水,逐漸下沉。正好此時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要求廢棄大量老式戰列艦,三笠號放棄修理成為報廢艦。1923年(大正12年)9月20日除籍。
10月11日拖到白濱海岸,1925年(大正14年) 通過決定三笠以紀念艦形式在
橫須賀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