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烈部

敵烈部,遼金時東北部族名。又作敵拉、迭烈、敵剌、迪里、迪烈子、敵烈得(德)、迪烈得(德)、迭烈德、達里底、德哷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敵烈部
  • 性質:部族名
  • 朝代:遼金
  • 出處:《遼史》
發展歷史,出處,

發展歷史

遼太宗天顯五年(930)“敵烈來貢”為最早記載。族屬一說屬突厥語系民族,源於丁零、鐵勒(或高車)之一部,唐時稱拔野古。其活動地域在今克魯倫河中游一帶。時有8部,史稱“八部敵烈”,或“敵烈八部”(一說“八部”為泛稱,非確指,為“諸部”之意)。經濟以畜牧為主,盛產馬、駝。契丹常將其與烏古部合稱為烏古敵烈部。
遼穆宗應歷十五年(965)前後被契丹降服,然時叛時服,契丹將部分俘戶置部,遼聖宗34部中有北敵烈部迭魯敵烈部,即“聖宗以敵烈戶置,隸北府,節度使屬烏古敵烈統軍司。”尚有敵烈皮室軍。北面軍官中置有“敵烈軍詳穩司”、“敵烈皮室詳穩司”等署衙。原部為遼屬國,對遼朝貢無常。遼置迪烈德國王府以治。
壽昌二年(1096),徙敵烈、烏古部於烏納水,以扼北邊之衝要。遼末附金,東徙,金設烏古敵烈統軍司統轄。
金末元初,逐漸與女真人、蒙古人融合。

出處

始見於《遼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