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胃腸黏膜病變任建林2016觀點》是於2016年5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任建林。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胃腸道黏膜是人體最重要的防禦屏障之一,具有消化、吸收、激素分泌和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理功能。由於胃腸道直接與外界相通,其黏膜對病原體、理化因素和應激等致病因子敏感,易出現缺血、缺氧損害等病理生理改變,是機體致病的主要途徑之一。胃腸道黏膜病變涉及黏膜損傷—修復失衡、炎症與黏膜免疫失調、微生物及代謝產物異常等多個層面,與胃腸道炎症、腫瘤以及功能性疾病的發生髮展密切相關。例如,腸黏膜持續低度炎症參與了部分腸易激綜合徵發病,炎症性腸病與腸道微生態—宿主易感基因—腸黏膜免疫三者應答失衡有關;胃黏膜持續幽門螺桿菌感染與Correa 腸型胃癌密切相關。
近年來隨著腸道微生態研究興起,腸—肝、腸—腦對話等概念已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胃腸黏膜病變有望成為多器官、多系統和多學科整合研究的紐帶。整合醫學是將醫學各領域最先進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各專科最有效的實踐經驗有機結合,並根據社會、環境、心理的現實,以人體全身狀況為根本,進行調整、修整,使之成為更加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診療的新的醫學體系。胃腸黏膜病變研究模式從局部、簡單向系統、整合方向轉變,不僅為胃腸疾病,也為代謝、免疫和腫瘤等相關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契機。
本書緊扣近年來消化系統基礎與臨床熱點,從胃腸道微生態、免疫、分子影像學和內鏡新技術等角度對發病機制和治療進展進行凝練、總結,相信本書的出版將會為致力於胃腸黏膜病變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消化醫師和學者們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本書的編寫得到了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病醫院多位同事的鼎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感謝!整合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整合醫學理論對胃腸黏膜疾病的診療進行闡述也是一種嘗試。現代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書中觀點和表述僅是本人在日常學習、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的一些粗淺認識,難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不妥之處懇請同行們批評指正!
圖書目錄:
胃腸黏膜結構、功能的研究進展 / 001
1. 胃黏膜保護機制是一個立體、多層次、多因素參與的複雜網路體系 / 001
2. 胃黏膜損傷是防禦因素與侵襲因素失衡的結果,“細胞保護”概念對胃黏膜損傷的防治仍有指導意義 / 006
3. 胃黏膜血流的增齡變化是胃黏膜防禦—修復機制老化的主要原因 / 011
4. 腸黏膜生物屏障與機械、免疫屏障的協同作用,維護腸道內環境的穩定 / 013
胃黏膜病變與胃微生態研究現狀及展望 / 020
5. 胃不是一個無菌器官,胃記憶體在許多已發現和未被發現的微生物 / 020
6. 胃黏膜病變與胃微生態密切相關 / 023
7. 幽門螺桿菌與胃內非幽門螺桿菌微生態相互影響 / 024
8. 重構胃微生態對胃黏膜疾病有治療效果 / 025
9. 目前胃微生態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 026
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進展 / 030
10. 幽門螺桿菌流行呈地域分布的特點,與社會經濟水平、衛生狀況密切相關 / 030
11. 幽門螺桿菌胃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種傳染病 / 031
12.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文化水平及膳食行為是消化性潰瘍發病的危險因素 / 032
13. 幽門螺桿菌通過直接損傷、誘導免疫應答及異常酸分泌介導消化性潰瘍發生 / 033
14. 以內鏡技術為基礎的檢測方法及細菌培養是幽門螺桿菌診斷的新方向 / 035
15. 幽門螺桿菌治療應遵循個體化原則,探尋理想的根除方案依然任重道遠 / 037
16. 特發性潰瘍需引起重視和關注 / 041
17.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總結與展望 / 042
胃腸黏膜病變與胃癌研究進展 / 045
18. 即使不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炎仍有很高的發生率 / 045
19. 在亞洲,特發性消化性潰瘍比例明顯增加,值得重視 / 047
20. 胃癌篩查方法與國情有關,內鏡是篩查胃癌的主要手段 / 048
21. 拉曼分子成像技術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套用越來越廣泛 / 050
22. 胃黏膜“血清學活檢”可以輔助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率 / 057
23. 傳統腫瘤標誌物的聯合檢測可以提高早期胃癌診斷準確率 / 058
24. 新型腫瘤標誌物的研究與套用有助於提高胃癌早期診斷率 / 060
25. 胃癌的基因分型有利於個體化治療 / 066
26. 曲妥珠單抗、阿帕替尼等分子靶向藥物是胃癌治療的新選擇 / 067
27. 胃癌治療的總結與展望 / 069
小腸黏膜病變與小腸惡性腫瘤 / 075
28. 黏膜保護劑,而不是質子泵抑制劑,可能有利於改善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損傷 / 075
29. 美國胃腸病學協會重新定義了不明原因胃腸道出血,並提出膠囊內鏡應作為小腸出血的一線檢查方案 / 077
30. 沙利度胺可以作為治療難治性胃腸道出血的藥物 / 079
31. 目前,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有價值的標誌物是鉻粒素A,有效的治療藥物是長效生長抑素類似物 / 081
32. 小腸惡性腫瘤少見,膠囊內鏡與小腸鏡可以提高檢出率,化療對患者生存期影響小 / 083
33. 小腸疾病的總結與展望 / 085
大腸黏膜病變與大腸惡性腫瘤 / 089
34. 了解大腸癌的流行病學與病理是有效治療的前提 / 089
35. 健康人群的腸道微生態 / 091
36. 腸道微生態失衡可導致大腸腺瘤癌變 / 093
37. 腫瘤分子標誌物三葉因子家族的監測對結腸癌治療具有臨床指導價值 / 095
38. 新型內鏡的研發有望提高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 / 096
消化道黏膜狀態與克羅恩病 / 102
39. 腸黏膜屏障的正常結構與功能決定腸黏膜的穩態 / 103
40. 腸黏膜屏障損傷在克羅恩病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108
41. 屏障功能修復對於克羅恩病黏膜癒合及炎症緩解具有關鍵意義 / 111
消化道黏膜狀態與潰瘍性結腸炎 / 118
42. 潰瘍性結腸炎在歐美國家發病率顯著高於亞太地區,吸菸、闌尾手術是其保護性因素 / 119
43. 遺傳基因型篩查還不能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評估 / 120
44. 腸道微生態紊亂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發病機制 / 121
45. 結腸上皮細胞特異性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結腸的決定因素 / 123
46. 目前新型生物製劑及幹細胞療法的出現,有可能翻開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的新篇章 / 124
47. 常規藥物製劑依然是目前國內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手段 / 125
48. 以英夫利昔單抗為代表的生物製劑是常規治療無效的潰瘍性結腸炎的首選方案 / 128
49. 白細胞分離法可以減輕潰瘍性結腸炎的自身免疫反應 / 130
50. 幹細胞治療可以通過促進腸道黏膜修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 130
51. 介入治療為內科治療無效的病例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 131
52. 外科切除病變結腸對緩解和控制腸外症狀很有價值 / 131
53. 潰瘍性結腸炎診治的一些思考與展望 / 132
胃食管反流病研究進展 / 138
54. 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上升,其併發症與年齡、種族、地域有關 / 139
55. 幽門螺桿菌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保護因素,質子泵抑制劑治療不是導致食管腺癌的危險因素 / 140
56. 胃食管反流病診斷技術進展的優缺點 / 140
57. 24小時多通道腔內阻抗測量pH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檢出率的有效方法 / 141
58. 高精度食管測壓有利於評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交界處的屏障功能 / 143
59. 海藻酸可作為胃食管反流病治療的新藥物 / 145
60. 增強胃食管交界處抗反流能力的微創技術是治療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 / 145
61. 胃食管反流病診治的結語及展望 / 150
胃食管反流病研究進展 / 138
54. 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上升,其併發症與年齡、種族、地域有關 / 139
55. 幽門螺桿菌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保護因素,質子泵抑制劑治療不是導致食管腺癌的危險因素 / 140
56. 胃食管反流病診斷技術進展的優缺點 / 140
57. 24小時多通道腔內阻抗測量pH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檢出率的有效方法 / 141
58. 高精度食管測壓有利於評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交界處的屏障功能 / 143
59. 海藻酸可作為胃食管反流病治療的新藥物 / 145
60. 增強胃食管交界處抗反流能力的微創技術是治療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 / 145
61. 胃食管反流病診治的結語及展望 / 150